作品本身为证据
7月14日,新时代画廊以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带来了王庆松、何云昌、庄辉、管怀宾、陆磊、管勇、姜波、冯琳8位艺术家的群展“证据”。装置、绘画、影像、甚至是跨越艺术形式的作品都成为作品本身形成的“证据”——作品证明了作品的出现、制作和完成。这一看似复杂的表达方式如今却在新时代画廊华丽上演。
策展人崔灿灿对于“证据”的解释是:“证据不是寻找结论或道理,而是对思想生产方式的讨论分析。”如果对于这样的解释依然感觉晦涩,不妨看看这批作品是如何对此诠释的。
王庆松的《历史丰碑》为一张纪念浮雕式的摄影作品,展出照片的同时,一个记录创作过程的视频对其进行了真实还原:以200个左右的模特和墙体共同模拟成为一座浮雕;何云昌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的《草场地•十世》记录的是何云昌于冬末坐在枯黄的草地上等待春天青草遍地,每一天的不间断记录最终完成了这一行为艺术,展览展示了草地的变化过程和艺术家所使用的道具;冯琳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各种门上写下“我来了,你不在。15811185331”,对于门内主人的回电和回信一概不予回复,而这一作品的结果就是展示了所有未接来电和未读短信的截图《未接来电》,但是对于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冯琳依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除行为或类行为艺术,管勇的油画作品、庄辉的装置等也使用了同样的思路——不只是展示结果,思路与过程同样是作品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证据”其实正是对作品的反向追溯,直到作品灵感在艺术家心中产生。在这一逻辑下,其实可以看到“证据”带来的连锁效果:记录过程的部分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自觉使用和扩展、对作品概念的突破,当艺术家完成自身艺术创作证明之后,作品展览则成为大于艺术家范畴的艺术证明,观众参观展览又成为大于展览范畴的艺术证明……这一证明事件随着参与元素的不同和变化,范围逐渐变大,甚至可能会无穷尽。
再次回到艺术家范围内,最初的“证据”思维产生并不是艺术理论的玩弄,而是来自深刻的社会反映。王庆松对于历史“篡改”、“编造”的反思、庄辉对于资本时代贩卖模式的无奈、管怀斌对于时空虚无的深究……过程或“证据”所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强于结果,而也正是“证据”成为了了解艺术家思维的佐证材料。
王庆松的《历史丰碑》为一张纪念浮雕式的摄影作品,展出照片的同时,一个记录创作过程的视频对其进行了真实还原:以200个左右的模特和墙体共同模拟成为一座浮雕;何云昌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的《草场地•十世》记录的是何云昌于冬末坐在枯黄的草地上等待春天青草遍地,每一天的不间断记录最终完成了这一行为艺术,展览展示了草地的变化过程和艺术家所使用的道具;冯琳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各种门上写下“我来了,你不在。15811185331”,对于门内主人的回电和回信一概不予回复,而这一作品的结果就是展示了所有未接来电和未读短信的截图《未接来电》,但是对于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冯琳依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除行为或类行为艺术,管勇的油画作品、庄辉的装置等也使用了同样的思路——不只是展示结果,思路与过程同样是作品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证据”其实正是对作品的反向追溯,直到作品灵感在艺术家心中产生。在这一逻辑下,其实可以看到“证据”带来的连锁效果:记录过程的部分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自觉使用和扩展、对作品概念的突破,当艺术家完成自身艺术创作证明之后,作品展览则成为大于艺术家范畴的艺术证明,观众参观展览又成为大于展览范畴的艺术证明……这一证明事件随着参与元素的不同和变化,范围逐渐变大,甚至可能会无穷尽。
再次回到艺术家范围内,最初的“证据”思维产生并不是艺术理论的玩弄,而是来自深刻的社会反映。王庆松对于历史“篡改”、“编造”的反思、庄辉对于资本时代贩卖模式的无奈、管怀斌对于时空虚无的深究……过程或“证据”所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强于结果,而也正是“证据”成为了了解艺术家思维的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