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永骏的“告别”与田牧的“初见”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6月新展
6月15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带来了两个新展:“时永骏:预售屋”与“田牧:机体派对”,展览分别由蜂巢青年策展人杨鉴和于非策划。

左起:策展人于非、艺术家田牧、艺术家时永骏、策展人杨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
生于1978的中国台湾艺术家,早已在艺术圈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度。此次展览,兼有双重“迁徙”与“告别”的意味,一方面,展览与时永骏撰写的同名小说《预售屋》相关联,半隐居状态的时永骏所有的创作、空间装置搭建与摄影都在其隐匿于山中的小屋完成,在这个私密而又丰饶的小屋当中艺术家构建了一个自恰而又自治的个人领地;另一方面,艺术家将他位于台北的工作室用木板包裹,运用类似翻模的方式平移到北京蜂巢展览空间当中,创造出亦真亦假的私密空间坦白于观众,在与小说的互维关系与互相施与合法性的同时,将所有的作品带入到文本和艺术家真实个人经验的叙事空间当中。


时永骏在台北的工作室翻模

时永骏 《床边柜的一双陶手》 182×227cm 布面油画 2019

时永骏 《衣柜里的布偶》 182×227cm 布面油画 2019


展览现场的玩偶
时永骏在展览现场表示,将以这次展览作为他十年的节点,等展览结束后,位于蜂巢呈现的“台北工作室”将被销毁,这也被他视为一场“告别”。整个展览如时永骏所言,体量极大,但讲述的事情又很小、很琐碎,如同喃喃自语或怨天尤人一般。时永骏的作品,都是围绕他工作室的环境而展开,如捡到的玩具、自己烧纸的陶瓷、院落中的喷泉落叶,以及那个工作室中生活的自己。画面上充满了如同被剐蹭的痕迹,如同泛黄的老照片,也如同他即将告别的十年光阴。

时永骏 《输送带》 182×227cm 布面油画 2019

时永骏 《围在彩色布条中的人》 182×227cm 布面油画 2019

时永骏 《庄园》 248×327cm 布面油画 2019

“工作室”内景

时永骏 《被白布盖住的箱子》 60.5×72.5cm 布面油画 2019


展览现场再现的时永骏工作室一角

展览现场

时永骏自己烧制的陶器及搜集的毛线发辫

时永骏 《柜子里假扮的人》 182×227cm 布面油画 2018

时永骏《双层舞台》 130×130cm 布面油画 2018

时永骏的“后院”
如果说时永骏的展览是一场“告别”的话,那么田牧的展览则是一次“初见”。艺术家田牧生于1985年,毕业于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中央圣马丁纯艺术专业,现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目前工作生活于伦敦。田牧在国外已经举办过多次展览,但是此次在蜂巢的亮相,还是他在国内的“首秀”。据悉,田牧的创作最初由纸本绘画开始,而后走向雕塑装置的创作。如果不知道他艺术家身份的话,现场的很多充满机械感和科技感的装置作品,或许你会以为是出自一位理工男之手。


田牧作品《一次愉快的狩猎经历》

墙纸的图案寓意捕猎夹

田牧 《全员遇难》 尺寸可变 脚手架、铁钩、贴脸、树脂、蛇皮、护膝、鲨鱼嘴、单频视频 2019
与时永骏相似的是,田牧也喜欢搜集物什。然而此次蜂巢展出的这两位艺术家,一位搜集的是生活化的物件,如玩具、古着;另一位则是机械零件、模型。这也和田牧从小在工厂长大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将各种不同材质的模型、零件组合在一起,探讨了关于后人类世界有关的话题。田牧在作品中进行了对于古希腊神话的援引:古希腊神话中的妖怪多以杂交的体态示人,这种形象上的多重来源恰恰是田牧作品中的视觉基础。田牧更进一步跨越了生物种类上的多元,将异质的机体以更加离经叛道的形式嫁接起来。

田牧 《兔人》 32×42×4cm 大理石、花岗岩、连同 2017
田牧 《猪人》 29×42×4cm 大理石、花岗岩、连同 2017

田牧 《天眼》 34×34×29cm 金属、机械装置、感应器、贴纸 2017

田牧“全军覆没”系列作品

田牧 《出口》 29×28×16cm 铝板、弹簧、鳄鱼头、树脂牙齿 2017

田牧“倒刺”系列作品
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