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之春项目” ——刘真辰个展“木示”即将启幕

关于展览
从上海出发的《Panacea》(灵丹妙药)艺术家刘真辰系列作品难能可贵地如期抵达厦门。揭开封装木箱和面层无酸纸的瞬间,力透纸背、充满张力的大型“植物标本”跃然眼前。
标,以木著明事物是标之范式,拆解出来即以“木”“示”之。从刘真辰“脉络清晰”的作品可以循迹展开植物之于他的启蒙、启示,到他食用植物之后在身体里的内在生发,最终与之浑然天成地通感合体创作。
刚经历过疫情大考的上海,是刘真辰土生土长的家乡,童年在上海的宅子里有一个满庭绿意的后院,成为他埋进心里与自然连接的种子。
刘真辰早年求学于法国,横跨中西,在世界艺术之都汲取养分,跨媒介、跨文化的经验开阔了创作边界。2019年秋天他回到了上海,彼时正在读《黄帝内经》的他偶见一只口衔着药草飞过头顶的喜鹊,成了《Panacea》(灵丹妙药)系列创作的缘起。历时三年持续创作,周遭的人、事、物已然发生剧变,创作手法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开始身体力行地像神农遍尝百草一样开始了药用植物的艺术实践。
“创作期间我每天的基本工作就是采药和制作,这些都是体力活,自然和植物给了我能量,外在的一些小毛病不见了,内心也得到了平衡和安静。”他在药用植物和矿物压印在纯棉无酸纸的过程中,近似中医舂捣药材析出药性成分,在制作的过程中,留下了植物的汁水、气味、根茎叶经纬形态的印迹。之后《灵丹妙药》引入了丝网印刷技术,就像另一项古老的技艺拓印,正负阴阳显现,并且不限于取法自然,还加入了亲自油彩绘画以此绵延出层次丰富的交互感。作品的呈现即像跳出画布平面地鲜活盎然,也像退往画布深处地静止标本,干净利落的原生线条,创作过程中即有意地布局结构也在随机捕捉能量和变化,矿彩颜料以最原始的方式浸染和自由滴落。
自然秩序的规律性、可控性和数学结构在刘真辰作品《万花筒》里的花花世界得以体现,基于计算机图像技术,以一种“熵增式的结构”去完成对于“美”的重新体验,以“分形衍生”的循环往复形成有序列性的视觉体验。
地球最早出现的海生植物是大约在32亿年前的藻类,这次我们在大海边的空间里组织刘真辰作品展,以植物启示为开放式自我设问,无论是植物赋予人类有史以来繁衍生息中的果腹蔽体的生存根本、酸甜苦辣的味蕾通感还是生老病死的灵丹妙药,人类科技发展至今,人均难以寿终过百的生命力相形见拙。
在全球环疫的症候之下,我们在海边回归生命最本真的原生感,寻找重新疗《愈》自然与本我的《灵丹妙药》,寻求植物蓬勃异象中的万千启示。





从这一点上看,系列《灵丹妙药》(Panacea)或许是刘真辰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通过这个作品,他不仅重新回归绘画,而且在创作思想与生活方式上回归中国文化的精神母题。这年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新场古镇找到了一个药用植物苗圃,他用这些植物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每天采药、制作。“通过‘印’,实现正负间的转换,用到一些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一些药用矿物。它们在画面上留下花朵、汁水、气味和形态的印记,在抽象与具象、梦与现实之间构成协同功效”。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人所有具有的那种天然的“通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力量。于是,在《灵丹妙药》这个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那些植物生机勃勃地缠绕生长,与各种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某种生生不息的宏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