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能被遗忘的传奇 刘锋植作品亮相艺·凯旋
2017年,艺术家刘锋植病逝,享年53岁。在他有限的人生里,延伸了无限的对艺术理想的热爱。用其太太的话说:“他是为了艺术而生,也是为了艺术而走。”
这是刘锋植在艺·凯旋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囊括了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近30年创作的重要肖像作品,包括33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肖像油画以及部分珍贵的肖像手稿。展览梳理了刘锋植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三个时期——哈尔滨时期(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圆明园时期、宋庄时期中的重要肖像创作,包括艺术家自画像,以及对妹妹、妻子、儿子及父母,与历史人物的肖像创作。




展览现场
展厅中的一段影像,让已远去之人的身影逐渐清晰:刘锋植太太、资深艺术品经纪人林松以及艺·凯旋负责人李兰芳,以亲人、朋友、推手的角度,对刘锋植不平凡的一生进行解读:刘太太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脆弱而敏感的形象;林松刻画了一位对艺术执着、坚持理想的身影;而李兰芳则描述了一个在艺术领域不可被忽视的艺术家。在那个纯粹的年代里,刘锋植汲取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从家乡来到北京追寻艺术梦想,在一次次尝试中确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往往将线条从平涂的色彩中脱离出来,时而以轮廓出现,时而又完全独立地游走,在画面上漂浮,运动,仿佛是一种心理的轨迹、一种情绪在画面上游动,构成画面中生动且极具表现力的部分。画面中那种经历过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家才有的气质,以前没有人有,以后也不会有人有。

刘锋植妻子(右)与友人在作品《妻子》前

刘锋植 《无题》 80×60cm 布面油画 1990年代
画中人是刘锋植的学生
展厅中的一件织毛衣的妻子肖像——《妻子》,成为最击中我内心的作品。刘锋植心中所有的柔软,都在这件作品中释放。深色的画面中心,娴静而美好的妻子是画面中色彩最明亮的主体,寥寥数笔,画出妻子手中翻飞的毛衣针。而在人物手和脚的刻画中,艺术家似乎采取了一种古典油画的技巧,使得画面更具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刘锋植太太许英爱介绍道,刘锋植经常即兴地为自己创作肖像画,这也成为两人回忆中最快乐的事。此次展出的许多手稿、油画都出自20世纪90年代,甚至是刘太太都许久未见的作品。这就让艺·凯旋此次的梳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圆明园的历史远去,随着一个个斯人已逝,如今再次回溯起那段时光中鲜活的故事,就只能通过后人们的一次次梳理了。

刘锋植 《妻子》 182×145cm 布面油画 1996

刘锋植 《女孩》 61×50cm 布面油画 1995

刘锋植 《无题》 100×80cm 布面油画 2011

刘锋植 《小儿如蝌蚪》182×145cm 布面油画 2000

刘锋植 《乔伊斯》 180×145cm 布面油画 2006

画面中的人,分别是刘锋植的妹妹、自己、妻子、儿子、母亲、父亲

刘锋植对妹妹、自己、妻子、儿子、母亲、父亲的素描手稿


开幕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