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科技+艺术 一场诗意的哲学实践
---展览作品视频---
当屏幕成为窗口,网络化作纽带,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存在的革命。
“遥感”-这种跨越物理距离的在场方式,正在重新定义我们感知世界和彼此联结的方式。这一诞生于技术哲学语境的念,不禁引发来自艺术家的提问:当我们的目光穿过屏幕,或凝视千里之外的花开花落,或重新发现附近的街巷喧嚣,何谓附近?何为在场?
本次展览以“遥感”作为生发基点,展开一场关于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的人文思考。我们试图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实践,探索远程存在如何形塑我们的情感结构、社交情境乃至生态意识,探索技术如何拓展人类的感知边界与诗意表达。我们呈现艺术家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超越时空的对话与体验,建构出超越技术-空间”二元感知结构的存在意识。
回顾科技艺术的发展历史,早在1950年代,卢齐奥·丰塔纳e1-1日A列百/河功吉5/、VE言及作品呈现广播电视等通讯技术的跨地域传播力。1980年代罗伊·阿斯科特以“远程信息艺术”开创跨域交互的先河。他将通讯技术转化为艺术媒介,让分布各地的参与者共同创作,构成一个跨地域的艺术系统;当距离被转化作创作元素,传统艺术的空间边界被彻底打破。1990年代,戈登堡的《远程花园》展现科技与自然的诗意融合。通过艺术家制作的互联网平台,观众可培育远方的真实植物。传感器传递土壤湿度,执行器完成灌溉,数字世界与有机生命在此相遇。这件作品既是对控制与放任的思考,也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想象。
当数智技术渗透于日常生活,“遥感”不仅意味着跨域联结,更是技术的情动隐喻。自本次展览中,科技艺术家的作品不仅重审技术可能性,更蕴含深度的人文思考与丰富的想象维度: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技术拓展共情能力?如何维系技术体验中的人文温度?
遥感不是疏离,而是共在的新形态;不是替代现实情境,而是拓展情境的现实维度。它提醒我们,技术的价值在于拓展而非取代,在于连接而非隔离;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炫目,而在于如何增强人们理解地方、联结彼此的能力。在真实与虚拟日益交融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寻找锚点,在技术的浪潮中保持情动之内生力,在远程联结中守护近距离喧嚣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思考者--在触摸远方的同时,更深刻地感知当下。真正的“遥感”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诗意的哲学实践-它让我们在触摸远方的同时,更深刻感知当下;在拓展存在维度的同时,更丰富地体验生命本体。
“附近”未消失,“遥感”近此岸。
焦兴涛
2025年9月
2025年,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持续六年教学科研实践,获批“电子信息+实验艺术”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全国首例“新艺科+新工科”本科培育典型案例。
作品介绍
《等待》
张艺
铁板、电机、交通反光漆、探照灯、反光贴纸
尺寸可变
铁板、电机、交通反光漆、探照灯、反光贴纸
尺寸可变
《等待》 以夸张的体积和摇晃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一个不稳定的空间, 借道路上的雪糕筒路障的视觉元素呈现 “等待” 这种状态的困境。 作品在原地不断摇晃, 如同海面漂浮的灯塔静默而迷茫。 作品旨在构建出一个兼具物理性和心理性的“不稳定空间”,将个体漫长等待中的犹疑、 焦虑和迷茫藏在空间中的角落、物化为可感知的场域体验。
《候雨》
赵致远、王瀚葎
水写布、履带装置、丝杠交互装置、铝型材
350x200x750cm
水写布、履带装置、丝杠交互装置、铝型材
350x200x750cm
《候雨》以感应装置驱动水滴,随观者移步换景,在水写布上晕染出潮汛般的水墨痕迹,履带循环传送,将瞬间凝为永恒。作品将科技与自然意象交织,隐喻城市中对生态、山水的守望,水滴如雨滴般唤起诗意,联结观众的心绪,引发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思索。
《角力》
赵致远、王瀚葎
防护栏,云台装置
150x200x450cm
防护栏,云台装置
150x200x450cm
金属栏杆所具的规则属性在张力中相互拉扯、僵持或退让。作品将日常隔离设施转化为对抗与博弈的视觉隐喻,映射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冲突与协作。机械节奏与物理对抗交织,呈现规则与自由的永恒角力,引发对群体关系、权力制衡及城市空间分隔的反思。
《磨阳工》
戎静、何芷昕、闵张仪、黄梦迪
玻璃钢,显示屏
150x150x114cm
玻璃钢,显示屏
150x150x114cm
作品取“磨洋工”谐音,以磨盘为核心互动媒介,构建“光、劳作与反馈”的体验。
主体由三部分组成:上方悬置聚光象征“价值与希望”,中间可转动磨盘为观众互动载体,下方显示屏则将观众推磨的力度、速度实时转化为动态影像。观众推动磨盘时,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每一次转动都对应屏幕即时反馈。作品打破“磨洋工”的消极意味,以朴素互动让观众在行动中思考“付出与反馈”“过程与价值”的关系。
《脉动》
莫丹洋、陈盅含、韦子怡、秦源浩
红蓝电线,推杆/ 旋转电机
450x500x380cm
红蓝电线,推杆/ 旋转电机
450x500x380cm
生命的活力源于能量的持续流动,电线中传导的电力与信号,如同生命体内的生物电与神经冲动;红蓝电线是最基础的能量供给通道,无数红蓝线如血管般肆意延展、缠绕,构建出混沌却充满张力的场域;藏于线阵之下的推杆电机悄然律动,使整个装置一起一伏,模拟着生命的脉动节奏。这是对生命体征的抽象化呈现,也隐喻着数字时代里信息、能量的流动与共振,沉浸式感知科技与生命的交织律动。
《回响》
张钿昊、卢家豪
电线杆、电线、青砖、电机
600x1000x100cm
电线杆、电线、青砖、电机
600x1000x100cm
人类掌握了一种工具,就会用它改造世界,直到下一种工具的出现。500 年后,这些电线杆也许只在博物馆里能见到,毕竟当它所代表的技术失去价值、当它不能带来利润时,就是它轰然倒塌之时——谁知道500 年后的人类正在把什么东西铺满大地,甚至铺满宇宙空间呢?
《上载》
李索、张恺麟
屏幕、红外传感器、摄像头、通讯信号塔装置
350x140x140cm
屏幕、红外传感器、摄像头、通讯信号塔装置
350x140x140cm
本作品以信号基站为核心媒介,构建起技术、观众与数据的实时交互场域。通过读取并处理观者的即时信息数据,作品将抽象的个体痕迹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表达,直指“数据化生存”这一当代核心命题。
《连轴转》
李展志
树脂、木板、电机
250x250x50cm
树脂、木板、电机
250x250x50cm
在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就像是被编排好的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团圆》
张一妹、李想、李佳仪、唐炜、赵其威、黄浩轩、
郑初滔、卢颂怡、鲍涵、沈沁怡
电机、铝合金、木板、显示器、并联结构
300x300x150cm
郑初滔、卢颂怡、鲍涵、沈沁怡
电机、铝合金、木板、显示器、并联结构
300x300x150cm
作为创作者,我曾无比渴望团圆的热闹,而今却渐感其甜蜜的重量。此作品主体为一张随观者聚散而倾斜的互动桌面,当观众围绕桌面,其位置将触发桌体倾斜,屏幕中的话语随之流动、变形与重组。物理的失衡与文字的流变,既隐喻着宴席中微妙的情感张力,亦呼应着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对“团圆”这一仪式的复杂感知——它既是温暖的归所,亦是无形的规训,在亲密与疏离、期盼与压力之间永恒摇摆。
《聚变塔:未来节点演化场》
王岑霖
不锈钢框架、图形工作站、显示屏、亚克力、LED 点阵屏幕、
网络交换机、游戏手柄、触控板、USB 按键模块
600x600x235cm
不锈钢框架、图形工作站、显示屏、亚克力、LED 点阵屏幕、
网络交换机、游戏手柄、触控板、USB 按键模块
600x600x235cm
《聚变塔:未来节点演化场》以未来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失衡的危机干预与秩序重构为叙事核心,将高复杂度科学系统转译为沉浸式视觉体验。玩家将化身能源工程师后备役,穿越近地轨道、紊流通道与异星环境,亲历核聚变装置失衡后的干预与修复。作品通过三块环绕屏与LED 动态装置构建虚实联动系统,把现实科研成果与未来科幻叙事交织,让玩家在探索中思考人类如何面对未知复杂系统,以及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双叙》
杨腾娇、高钰彤
滚动灯箱、布面温感涂料、光感涂料、暖风机、散热机、紫光灯
70x140x17cm (5件)
滚动灯箱、布面温感涂料、光感涂料、暖风机、散热机、紫光灯
70x140x17cm (5件)
作品以手机中的聊天记录为信息载体,日常对话承载于手机媒介中区别于面对面的交流,没有面部与肢体的语言,仅仅依靠文字和符号的表达,信息的真实性更加难以分辨,或是情感交流中隐藏的汹涌爱意,或是对消费品的夸夸其谈,抑或是对科学事实不经意的扭曲。作品层层揭开文字的“真相”, 将聊天记录中潜藏的情感、欲望与误读并置,在碎片化的语境中辨认“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第一因》
蒋晶、黄晓红
亚克力、灯带、电路板、树脂材料、电视、开发板、传感器
480x240x300cm
亚克力、灯带、电路板、树脂材料、电视、开发板、传感器
480x240x300cm
“第一因”是引发宇宙万物生成、推动所有序列展开的那个不动的原初动力。作品《第一因》核心在于探讨创造、互动、科技与日常的复杂共生关系。“创世纪”手势雕塑悬浮于空间之中,它既是来自古典艺术的崇高意象,也是一个等待着被触发的开关。当被置于‘造物主’之位的观众伸手触摸它时,便瞬间扮演了“第一因”的角色——一次触摸即是一次“创世”。此刻,创造者与他所创造的世界面面相觑,审视者亦是被审视的对象。作品旨在叩问:在科技日益渗透存在的今天,是我们塑造技术,还是技术重塑我们?谁,才是真正的“第一因”?
《应变》
陈韵竹、何佩玙、陈琪
竹子、亚克力、电机、传感器、开发板、铝
200x300cmx75cm
竹子、亚克力、电机、传感器、开发板、铝
200x300cmx75cm
本作品通过对传统竹节人的机械化改造,用金属为承载物、电机和滑轨为运行动力,主板为指令发出者,替代了手和脑在竹节人游戏中的效用。与传统竹节人相比,数字和机械为动能的竹节人自动对观看者的接近、观看、停留给出反应,试图阐述传统手工技艺在数字时代做出的应变。
《壳》
李熙冉、吴璨羽、蒋愉达、皮佳、丁一然
铝型材、弹簧钢、镜面布、聚乙烯、45 钢、电机、直线滑台
400x100x60cm
铝型材、弹簧钢、镜面布、聚乙烯、45 钢、电机、直线滑台
400x100x60cm
海浪是充满生命力的,而机械是无生命的。
机械海浪因此可以看作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它模仿了生命的形式,却抽离了其内核,作品想表达在现在的世界里自然景物和人类制品的关系,是机械与自然的统一还是对立,是生命和无生命之物的和谐还是相互的干扰破坏…
《络》
李适新、汤馥祯、赵致远、滕丹亮、于昕冉
不锈钢框架、电机、蠕动泵、pcb 管
350x250x250cm
不锈钢框架、电机、蠕动泵、pcb 管
350x250x250cm
《络》以生命律动与机械造景之间的联络为精神内核,将 “具象之络”“理性之络”与 “抽象之络”“生命之络”深度交织:既以金属框架与PVC 软管搭建出蜘蛛织网般的立体网状结构、虫穴般的交错通道,还原自然“络”的物理形态;更以心率检测仪为桥梁,将人体抽象的心率信号转化为PVC 软管内可见的水流脉动,让人体 “生命脉络” 的节律与自然 “网络” 的形态相互呼应。作品中的 “络” 不再是孤立的意象,而是串联起 “自我生命”“自然肌理” 与 “互动联结” 的载体 —— 观众的每一次心跳,都成为激活自然网络的能量,每一段水流脉动,都成为生命与自然对话的语言,最终构建出生命律动的具象化景观。
《回忆之树》
方怡丹、姜依洁、贺奕豪、颜瑾溪、龙昊翔、王妍、
杨博麟、陈思涵
木头、玻璃、镜片、投影
500x500cm
杨博麟、陈思涵
木头、玻璃、镜片、投影
500x500cm
肃风吹过,过往的岁月斑斓闪动。
《错位码》
刘影
拼接屏、铝型材、透明亚克力、摄像头
700x180cm
拼接屏、铝型材、透明亚克力、摄像头
700x180cm
《错位码》以联屏形态为核心载体,通过上下双屏的视觉对立与呼应,构建 “现实” 与 “理想” 的叙事对话。下方屏幕聚焦现实维度,以固定镜头、冷调色调呈现快节奏的重复日常。上方屏幕则承载理想维度,采用流动镜头与暖调色彩,展现人们内心的向往。双屏间的 “错位” 不仅是视觉上的割裂,更暗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而 “码” 的概念,既指向现实中可复制的生活模式,也象征理想被现实编码、挤压的状态,最终以强烈的视觉对比引发观众对生活本质与情感需求的思考。
《天堂电影院》
陆云霞
投影仪
600x400x360cm
投影仪
600x400x360cm
是东升西落的太阳?是婆娑流淌的窗影?是缤纷叙事的电影?还是梭梭溜走的时光?我们逐渐习惯甚至依赖这种有影像陪伴的生活方式,夜以继日的“沐浴”在各种电子产品给予的光线下已成事实。作品《天堂电影院》试图通过对投影仪固定视角的改变,模拟阳光的移动轨迹,触发我们对隐匿在影像下的时间感知。
《空间接口——冗余连续体》
张海超
阳光板、LED 灯箱、显示屏、钢架
250x250x300cm
阳光板、LED 灯箱、显示屏、钢架
250x250x300cm
作品源于算力时代信息爆发与冗余生成的想象。在作品设定中,数字冗余在虚拟与现实的缝隙中被具象化为空间实体,凝结为几何装置与数据游走的混合存在。观众通过移动端 AR 应用化身观察者,经由手机界面捕捉数字暗流中的异质生命。冗余的生成、扩散与变异,在此化为可见的景观,折射人类与数字世界之间的共生关系与临界经验。
《向阳而生》
张增增
射灯
240x240x240cm
射灯
240x240x240cm
以数百盏射灯的光芒为像素,凝练成孩童笔下的太阳——线条稚拙如未染尘埃的童真,光晕柔和却藏着穿透晦暗的希望。观众手握摇柄驱动发电机时,人力转化的能量沿光路流动,让太阳从朦胧渐至明亮。当指尖的力量唤醒满场光芒,“向阳而生”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人与艺术共振的瞬间,是每个人亲手点亮的温暖与力量。
展览信息
未来之境:科技+艺术|第五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
开展时间:2025年10月1日
开幕时间:2025年10月9日
开幕地点:成都市美术馆B区
(成都市当代艺术馆)负一楼 B7、B8展厅
展期:2025年10月1日——10月30日
开幕时间:2025年10月9日
开幕地点:成都市美术馆B区
(成都市当代艺术馆)负一楼 B7、B8展厅
展期:2025年10月1日——10月30日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