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美术馆开馆首展,呈现中国水墨的美学精神
5月1日,“水墨精神——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成新创造”作为济宁市美术馆的开馆展拉开序幕。展览由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宁市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承办,共展出23位艺术家创作的42件代表作,形式以水墨画为主,还涵盖书写、雕塑、装置和影等多种媒介。

“水墨精神——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成新创造”展览现场
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形式,承载了内涵丰富的文化观念。在本次展览中,水墨的语言是一个引首和入口,贯穿于这些展览作品内在的精神质感和深刻文化内涵,始终都统一于“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之中。艺术家都在描述自己对万物的感知,这种感知不是偶发性的碎片,而是源于其理性的文化和思想经验。
在此次展览策展人、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看来,“水墨精神”在这里不仅仅指代的是水墨语言本体,还有超越水墨语言规范的中国美学精神。相信任何一位在创作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在自身的文化血脉中生长而出,所不同的是,他们有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生命意志,他们抱持着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文化情怀,最终拓展了自身文化的品格和思想框架的边界。

策展人魏祥奇在现场为开幕式嘉宾导览

开幕式现场部分参展艺术家和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共分为“山林之间”“记忆之光”“神采之体”“虚静之心”“空灵之气”五个部分,并在济宁市美术馆的四个空间及玻璃圆厅中呈现。由水墨精神和语言生发出来的不同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关联,呈现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内在生机。
其中,“山水之间”部分参展艺术家为刘巨德、仇德树、袁武、陈林、魏青吉和党震。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富有象征意味的概念。魏晋时期有山水诗、山水文学,也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山水画学理论。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山水不是险恶之地,而是可居、可游的理想居所。所以,我们在中国山水画中,能够看到天、地、人三者的融合。在现代画史中,山水画的概念与西方风景画的概念相遇,自此山水画被释读为精神的风景、人文的风景、历史的风景、理想化的风景。

刘巨德 《灰喜鹊》 水墨纸本设色 250×501cm 2017

仇德树《裂变-红岩圣光》宣纸、丙烯、画布 181×360cm 2010-2011

袁武 《黄昏、老头让牛群跑起来》 纸本水墨设色 320×480cm 2010

魏青吉 《老树》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200×242cm 2011

党震 《荒石》 纸本水墨设色 136×540cm 2016

陈林 《稻香时节》 220×120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8
“记忆之光”参展艺术家为宋冬和向阳,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大量使用了房屋和门窗的结构,这两座“幻化之屋”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空间,但就像这些穿透了玻璃和丝线的光一样,它们保存了很多温暖的记忆。宋冬和向阳都在用自己的艺术描述这个理想的居所。
“神采之体”参展艺术家为徐冰、李一和王天德。书写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艺术语言形式,是身体的行为,也是内在性情的流露,书写的过程就是创作者心迹流露的过程。

宋冬 《同床异梦3》 361×254.5×224.5cm 钢铁,木窗,灯,玻璃,镜子,床,日用品 2018

宋冬 《同床异梦3》 作品内部

向阳 《幻化之屋》(角度1) 中式老家具、丝线、木 300×300×350cm 2018

徐冰 《新英文书法:桃花源记》 纸本墨笔 330×490cm 2013

李一 《浩然之气(孟子语录)》 367×144cm 纸本水墨 2019

王天德 《后山图——麓山寺碑拓本》左一:259×105cm;左二至五:256.5×99.5cm×4 宣纸、墨、火焰、清代拓片 2017
“虚静之心”参展艺术家为朱金石、隋建国、陈琦、王舒野、张诠、毛冬华和杜小同。在中国思想史中,老庄哲学追求虚静的状态,只有拥有虚静之心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在《庄子·人世间》中则说,“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更是谈到,虚静不是为了通过虚静达到无知无欲,而是要达到与虚静相反的思维活跃,感情焕发之境。

朱金石 《背对的月光》 宣纸、竹子、棉线 800×450×1800cm 2019

隋建国 《茉莉花》 165×90×150cm 铜 2014

王舒野 《上海浦东的时空裸体・即114》 233.7×694cm 麻纸、墨、朱墨 2018

张诠 《水》 400×950cm 纸本水墨 2009

毛冬华 《外滩12号No.1》 110×330cm 纸本水墨 2014

杜小同 《岛1》《岛2》《远方》 纸本水墨设色 305×196cm 2016
“空灵之气”参展艺术家为梁绍基、朱建忠、叶剑青、田卫和吴强。空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与老庄哲学的虚、无,佛教思想的空、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艺术精神中的空灵风格,就是来自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哲学空间意识。就像中国山水画中有大量的留白,并不是没有,而是有,有生命的气息流动其中。

梁绍基 《平面隧道》 145×145cm 丝、箔 2013

朱建忠 《次元》 纸本水墨 192×501cm 2017

叶剑青 《水影》 170×130cm×4 布面油彩 2016

田卫 《茅山》 237×679cm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 2018

吴强 《云壑》 175×74cm 绢本水墨设色 2017
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的济宁市美术馆,是世界著名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西泽立卫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美术馆,历时三年建成,由隶属于济宁市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美术馆开馆后,将与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一起,承担着济宁市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的重要责任,并将作为济宁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西泽立卫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济宁市美术馆)在空间上展现出开放和自由,希望参观者在自由漫步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享受与体验美术馆的美、感受美术馆中展览作品的美。同时,西泽立卫谈到自己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借鉴中国的传统建筑元素,在荷叶状、自由起伏的屋顶下,使用了80万块青砖作为建筑的装饰材料,尽善尽美地诠释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文明之间的关系。

济宁市美术馆鸟瞰图

济宁市美术馆内庭院

济宁市美术馆内庭院
济宁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春光谈到,文化中心作为济宁市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担负着文化惠民的重任;启用的美术馆将成为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的专业机构,将成为提高公众艺术修养、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接下来济宁城投也将加大美术馆的运营力度,引入更多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作品,同时加大文化和商业的融合发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实现文化商业互补共赢,推动美术馆可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