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一 展览的内在功能是一种预示未来的前瞻性

作者:张朝贝 2017年3月23日 专题话题
在采访之前,冯博一猜测或许是声势浩大的乌镇国际当地艺术展让他站在了Hi艺术年度榜的“风口浪尖”。他从不避讳去谈这场在一个小镇举办的首次国际大展,包括人们对它的诟病。在他看来,展览要带有一种预示未来的前瞻性,而这种展览形式正是中国目前所需要的。
策展人 冯博一(摄影/范西)
策展人 冯博一(摄影/范西)
Hi艺术=Hi  冯博一=冯
展览应该对当代艺术产生影响
Hi:在《Hi艺术》2016年度策展人选评中,你作为最高得票人想说些什么?
冯:2016年我做的展览其实不多,主要忙于3月底在乌镇策划的国际当代艺术展;5月份在台北的关渡美术馆有一个陈文骥的个展;11月,作为联合策展人,帮助华天雪张罗何香凝美术馆维修之后的开馆展“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最后一个展览是年底的“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
Hi:2016年,整个策展行业有哪些特点和变化?
冯:各种展览多如牛毛,但好展览不多,能够引起较大关注的展览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缺乏好的策展概念,仍然是个傻逼就是策展人的“泛策展”时代。但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引进欧美的经典艺术,尤其是大咖艺术家的展览更多了,比如余德耀美术馆的贾科梅蒂、龙美术馆做的埃利亚松、UCCA的劳森伯格,包括中央美院美术馆做的基弗等等。
Hi:关于比较活跃的年轻一代的策展人,他们的策展实践有何特点?
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他们受到了更多专业教育与训练,基本上都是博士、硕士和海归,大部分在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任职,更具有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条件与能力。在中国建造美术馆的“大跃进”中,也有了更多策展实践的机会。而集研究、教学、写作、评论、策展于一体的多维的身份和方式是构成他们策展的最主要特点。当然,艺术家充当策展人身份的也很多,产生了“去策展人化”的舆论与现象,这是对策展人话语权泛滥的一种反思与抵抗,也就意味着对策展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策展人也不好混啦。
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现场
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现场
关渡美术馆“陈文骥作品·台北展”展览现场
关渡美术馆“陈文骥作品·台北展”展览现场
在把握前卫性的同时,跨越所谓的界限
Hi:你对策展本身和当代艺术的关注点是什么?
冯:在今天,在各种新媒体、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中,我们已经不再单一地从展览的平面图像里获得信息,而是面对、判断和处理被多重现实入侵的海量图像。你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网络下载、观看一幅平面绘画、立体雕塑或装置等作品,非常简单便捷。那么,在不断超越视觉经验与想象之外的未来,策展何为?这时候就要看策展人能否带来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跨越未知边界的、并预示着未来创作趋向的展览了。
Hi:从策展上讲,2016年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展览?
冯:从策展方式上,我觉得中央美院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不错,它能够在特别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着不曾有过的策展范畴之外的尝试;崔灿灿去年底的“十夜”展览项目,关注那种野生、边缘化的展览,挺有“水逆”的意思;还有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赵赵个展,既有涉及类似大地艺术的大体量的荒诞反讽,又具有以个体家庭为背景的微观叙事;在上海,徐小丹和倪有鱼策划的“临时博物馆”项目,有着篡改各种固定身份的嫌疑和游戏化方式;还有年轻的华人策展人陈驰,她在纽约策划了四场关于“抑郁”展览,我特别好奇,她是如何能让观众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的。
Hi:如何看待展览中的实验性和前卫性?
冯: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展览中的这种实验性、前卫性。我特别反感那些装逼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他们打着学术幌子,强调所谓深刻的哲学概念,故意在观者面前树立起一道道无形的屏障,使作品陷入晦涩的语境和状态中,而缺乏视觉艺术的代入感,而观众又不好意思说不懂。其实,牛逼的作品应该是跨越不同文化语境和地域界限的,它首先能够让观众进入作品之中,感受到艺术家作品的针对性和独特智慧和方式,而不同的观众群体对作品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这种艺术家才是好的艺术家。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