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 就问题说事

采访:王丹艺图片提供:刘礼宾 2015年2月10日 专题话题
刘礼宾 就问题说事
合作不是称兄道弟,而是互为理解共同奋斗的过程。从策划的第一个展览到现在,刘礼宾表示,没有遇到过不合作的艺术家。顺利进行,除了个人认真做事的态度,在于一开始便站在艺术家立场与外界博弈的姿态。
Hi艺术=Hi 刘礼宾=刘

从批评的角度出发

Hi:2005年之前,有艺术爱好者、批评家的身份。之后,在艺术家王光乐的邀请下撰写了一篇文章《触觉是不是一种理由》,并获得举办展览画廊的肯定,随后受邀参与到北京首个抽象展览的策划中。多了策展人的身份,感受如何?
刘:当时还不是很清晰,对策展这件事没太在意。但展览对我的影响蛮大的。它不仅集中了目前最为优秀的抽象艺术家,如谭平、王光乐,也出现在了恰当的时间点上。因为那时正是卡通图像流行的时候,大家已经发现简单的图像绘画背后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状态是有问题的。第四代批评家出现并针对那种简单化的、图像化的绘画,开始以抽象的方式和图像式绘画进行对抗。展览对我的影响,就是多了个身份。其实我是以批评的角度进入策展的,然后顺其自然一直在做了。可能因为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平台,或我做事比较认真,这么多年一直下来,策划的展览既有朋友的介绍,也有机构的关注,各种机缘的。或许通过之前的一些展览,竖立了自己的形象,只要你认真做事,如我的导师邵大箴所说,在这浮躁的时代,认真做了别人就会看见。

Hi:你的策展理念和方向是什么?
刘:策展后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从中发展了几个脉络。一个是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传统的关注。另一个是与简单的思维结构的对抗,如今年连续做的几个抽象展。抽象展既是我一贯思路的延续,也为警示现在的抽象乐现象。
其实还有两个脉络是从抽象发展出来的:一个是关注语言问题、一个是关注立场的问题。所谓的立场,如果没有真正的生效性和经历性,我是很怀疑的。这主要是针对简单立场式的前卫艺术,轰动式的、充满反叛的展览。另外一个针对的是题材优先,如写实油画、官方大型的艺术创作,和以题材取胜的创作。包括当代艺术创作中对政治波普的简单解读。是不是选择了好的题材就是一件好的作品?为此我提出了语言的批判性的问题。
“水墨的味道”(2013年)展览论坛现场
“水墨的味道”(2013年)展览论坛现场
建立在问题上的沟通方式

Hi:策划展览的时候,你会如何拉近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令展览的策划过程更为顺畅?
刘:从我做第一个展览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和艺术家没出现过任何矛盾,也不存在拉近关系的问题。大家就是一起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没必要拉近关系吧。

Hi:如何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之中?
刘:几个层面。一、选择作品。二、督促艺术家创作新作品。三、通过展览凸显艺术家没有意识到的作品信息。展览很大程度上是策展人的思路。例如2014年年末在圣之空间策划的“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展览基本都是按照我的思路来做的。

Hi:与不同年龄层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吗?
刘:沟通是建立在“问题”之上的,这里不存在年龄的问题。比如像隋建国或展望,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而一些年青艺术家思路反而会比较老旧。再比如罗苇,她虽然是89年出生的,但思维非常成熟,还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家,与她合作做展览很轻松。

Hi:每位策展人都有各自的策展方式、喜好。你手中的名单都有哪些艺术家?
刘:我没有名单。有名单的策展人考虑的是“江湖”,更多的是在争夺艺术家资源。展览是谈问题,而不是情感,或者关系亲疏。在我这里,既没有被我选择的艺术家,也没有我抛弃的艺术家。我策划展览的时候,只看艺术家的作品适不适合我的展览,作品的质量,看他们是否是真诚地去做那件作品。
“着色雕塑”(2013年)展览现场
“着色雕塑”(2013年)展览现场
要有问题意识

Hi现在,策展人的身份好像没那么金贵了,似乎进入画廊挂挂作品写个前言便可自称策展。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刘:他们是完全对自己不负责任。其实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展览都是这么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798没意思了,觉得很多展览没什么劲。看看开头就完了,因为它没有思路,或者说它没有问题。这类展览就是凑个局,报个名、卖下画。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卖场,起个名字,挂个策展人。我不太关注这些事,自己不去做就好了。

Hi:你如何让策展这件事情变得有意义?
刘: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你自己的问题意识,问题水平的高低,以及你的执行能力,最后就是要负责。当然选题是否有意思很重要。

Hi:能举一个例子?
刘:例如展览“第三种批判”。这个展览我在全国讲了五六年,问了很多人,但因为开销大且作品不可收藏、销售,没人做。让我很感动的是北京时代美术馆自己拿出近一百万投资。虽然受邀参展的艺术家有一半是我的朋友,但是好朋友也不会说你做这个展览我就支持你,因为这些人不会轻易参加一个展览。其中包括刘小东。当我询问他的时候,他说“礼宾我不参加群展。”他问我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展览,我向他解释。解释完后,他说展览很有意思,便把包括纽约拿回来的那张自画像给我了。包括王晓老师,都是自己送过去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因为大家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确到了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参展艺术家中徐冰展出的作品《地书》是刚刚创作出来并从未展示过的;隋建国破冰作品则围绕选题进行了一周的实验。
“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2014年)展览现场
“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2014年)展览现场
负责把展览做好

Hi:谈到赞助,你是如何说服别人对你给予支持?
刘:这是第一个我为钱犯愁的展览,但也是我期待实现的展览,因为没有什么利益市场价值。

Hi:你如何权衡展览的艺术价值与赞助者的利益?
刘:我的思路比较简单。画廊是卖画的,我负责把展览做好,那么展览做好了自然就会有市场。我会在你推荐的艺术家基础上做一些非常好玩的、有价值的事情。否则我不接。

Hi:在策划的展览中,哪个开销最大,而哪个开销最小?
刘:很多展览主办方不会跟我说开销,我知道的,比如说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的“着色雕塑——隋建国与他的几个学生(二)”光运费就花了十六万。虽然场馆是免费提供的,但如果按收费计算的话费用高昂。开销较少的,是“凝铸的温度——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司徒杰”展览。不大是因为得到了四川某个集团的赞助。又或者是群展“四方工作室”,整个花了两三万。当时我没有找媒体宣传,因为找不起。但我让美院艺讯网集中报道,加上微信平台的转发,其实关注程度一样。
“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2014年)展览现场
“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2014年)展览现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