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艺术 另一种艺术 思路,有前途吗?

作者:吕晓晨图片提供:AAP、本刊资料室 2016年7月19日 专题话题

(左)刘亦嫄:Almost Art Project创始人

(右)烟囱:艺术家
(左)刘亦嫄:Almost Art Project创始人
(右)烟囱:艺术家
“素人艺术”这一概念可追溯至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提出的代指精神病患创作的Art Burt(原生艺术),直到1972年英国学者罗杰·卡迪纳才用了Outsider Art(局外人艺术,又作素人艺术)。目前,“素人”概念普遍被理解为平民、普通的人,在艺术领域被认为是非职业艺术家。
这个在西方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类型,在国内却还是个陌生的词汇。随着两届Almost Art Project素人艺术展(AAP)在北京的举行,这一类型的艺术是不是逐渐揭开其看似神秘的面纱了呢?
Hi艺术=Hi    刘亦嫄=刘    烟囱=烟
 
为被忽视的群体创造一个契机
 
Hi: 展览中“素人”和“漫画”是并置的两个单元,这二者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刘:其实我做这个项目是因为我的兴趣爱好,素人和漫画都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做在了一起,它们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漫画是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展览中的漫画艺术家也都是经过专业的训练的,他们是有意识地要创作出他们想要的形式、风格的;但是素人艺术家是没有这种意识的。素人艺术家在此前是被忽略的一个群体,参展的漫画艺术家也很有天赋、作品很好,但他们主要活跃在互联网上,生活中这些漫画艺术家的性格比较内向,也很少去做经营。所以我希望创造一个平台,让这两种艺术群体有展示和发声的机会。
 
烟:我觉得这两个概念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多交集的部分,只是本次展览的两个部分而已。漫画是个很技术的事情,这次参展的画漫画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是经过艺术学院教育的;而素人艺术是指没有艺术教育背景的人创作的艺术。但画漫画的这群人和素人艺术相同点都是跟主流艺术不是特别近、也被大家忽略了的一个创作群体。当时Sammi(刘亦嫄)找到我,希望我能在此次展览中负责漫画的这部分,是因为她认为很多漫画艺术家和素人艺术家一样,都是不被人关注的。
AAP展览现场,TabulaRasa展厅冯藏予作品(摄影:张怀儒)
AAP展览现场,TabulaRasa展厅冯藏予作品(摄影:张怀儒)
Hi:“素人”这个概念对国内来说还是陌生的,应该怎么理解?
刘:这个概念是源自二战后法国艺术家杜布菲提出的“原生艺术”,最初是指精神病患的创作;后来英国学者罗杰将这个概念延伸为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创作的艺术、有时也包括了民间艺术或是非主流艺术。但在这个概念依然存在争议,即使在西方依然还是在变化。无论是精神病患、通灵者的创作,还是民间的自学者也好,这个定义在慢慢广泛化,但依然没有盖棺定论。
 
烟:素人艺术里也有画的好的也有画的不好的。素人艺术家都没有学院教育的背景,但这次有个参展艺术家叫渣巴,他是比较特殊的:他没有艺术学院的教育背景,但是他对当代艺术很关注,也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所以他和农村的老太太这样的纯素人艺术家画的还不一样。
AAP2016展览现场,明轩空间的“漫画专场”
AAP2016展览现场,明轩空间的“漫画专场”
身份是素人艺术家最明显的标识,但不是标签
 
Hi:除了教育背景与专业程度外,你怎么看职业艺术家和素人艺术家及他们作品间最大的区别?
烟: 我认为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于他们身份的划分,两者只是职业与非职业的身份不同而已。但像我刚刚说的渣巴,他的作品水准其实和职业艺术家没有什么区别的,而且他创作的方式也和当代艺术有类似关联的。很多素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的亲戚是职业画画的,所以自己也开始画画。他们的思维和职业艺术家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题材、创作方式都是我们想不到的,这点很有意思。所以也别在意他们是否学过艺术,或是否能在市场上卖钱,这都不重要。
 
刘:和素人艺术家比起来,职业艺术家创作思考的比较多,目的比较清晰。但素人艺术家与职业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创作初衷,素人艺术家是出自原始欲望的冲动去画画的,他们几乎不会考虑别的。从我接触的素人艺术家来看,他们最大的诉求就是寻找一个出口(也许正好是艺术这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可以说是这两种群体间最大的区别了。
李忠东 《丛爸爸的养蜂场》 181.5×93.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07
李忠东 《丛爸爸的养蜂场》 181.5×93.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07
Hi:当素人艺术家“晋级”为职业艺术家时,素人艺术还成立吗?
烟:成立啊,因为他们的身份还是没有经过学院教育的背景,那么就算这些素人艺术家以艺术创作为生,“素人艺术”还是成立的。一个叫洪米贞的台湾人写过一本书,叫《原生艺术的故事》,书中记载一个受过艺术教育的艺术家,但他有意摆脱这种教育背景对他的干扰,然后去做一些纯素人的创作,那本书把这个人也列入了素人艺术的行列……我觉得别那么在意是否将作品定义为素人艺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就算你没学过艺术,只要你有兴趣就能从网上找到一切你想要的东西,是否受过学院背景,根本不重要。
 
刘:这可能就回到素人艺术定义是什么了,我觉得依然成立。素人艺术家变为职业艺术家参与展览、放弃其他生计或者是其他职业,变成一个只画画的艺术家,这都是可能的。但是他们确实没有受过学院教育,创作初衷来自于内心的冲动,从这一层面上讲,素人艺术依然成立。
烟囱《家乐福》 100×70cm 布上丙烯 2016
烟囱《家乐福》 100×70cm 布上丙烯 2016
素人艺术具有动人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Hi:吸引你关注、从事素人艺术的契机是什么?
刘:我在国外上学的时候就在做西方素人艺术的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以前的资料拿出来看,我才感觉自己研究的都是西方的套路,从来没有看过中国的,于是我就觉得可以专门去挖掘一下中国有天赋的素人艺术家。而且我做媒体的时候,看了很多当代艺术,也接触了很多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有的时候对某些当代艺术是有些失望的。但是素人艺术打破了这样的僵局,艺术圈对素人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认识也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烟:特别早的时候,我在做“绿校”活动,去过海淀的一个培训学校。那里有很多孩子都是多动症或者智力障碍的小孩,但是他们画的画都挺好的;后来一个朋友推荐我看洪米贞的《原生艺术的故事》,从那之后开始了解的素人艺术;我也喜欢很多素人艺术家的画。之所以吸引我,就是他们的创造力打动了我,素人艺术家里也有很厉害的,他们画出的画能让你很感动,就这么简单。
九龙皇帝 《香港麻油地》 尺寸可变 涂鸦 1996-1997(摄影:刘健威)
九龙皇帝 《香港麻油地》 尺寸可变 涂鸦 1996-1997(摄影:刘健威)
Hi:国内的素人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受到的关注度如何? 
刘:目前国内素人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相似之处,他们每个人的特点都十分鲜明,原创性很强,其实国际上也是这样。现在国内的素人艺术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大家对素人艺术其实抱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也和我们目前的工作有关:现在国内没有人去挖掘这些素人艺术家,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素人艺术形式的存在,更没有系统的梳理。至于今后是否会成为市场的热门,我觉得还很早很早。
 
烟: 我觉得国内欣赏、了解素人艺术的土壤还是很薄弱的,目前还有人质疑这些素人艺术家画的是不是艺术,收藏素人艺术的可以说还不存在。据我所知,之前南京地区那边有个和Sammi合作过的人,出了一本精神病人画画的书。但其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我还没听说,素人艺术受到的专业关注度还是挺少的。
李忠东《渔民的后代》100×110cm 综合材料 2009
李忠东《渔民的后代》100×110cm 综合材料 2009
Hi:未来素人艺术在市场上有可能性吗,立足点在哪?
烟:我觉得只要有人购买他们的作品,就依然成立,至少在市场里是这样。不管你画的好坏,只要有人买你的作品,你就能在艺术的市场上活下去,这就够了,而且我也没有觉得职业艺术家就有多了不起。但这事要慢慢来,即便是职业艺术家,穷得叮当响的还多的是。如果未来素人艺术家能通过自己的创作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经济条件,这也挺好的。我之前看上过国外一个素人艺术家的作品,那个人就是一个得了精神病最后死在医院里的一个艺术家。我还托Sammi帮我去打听了价格,反正就是我买不起的天价。所以我认为未来素人艺术在市场上完全有可能生存。
 
刘:中国的当代艺术实际上是从’85新潮开始起步的,而现在素人艺术就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了。这和西方比起来已经是很超前的了。而西方的当代艺术起步早,素人艺术的概念存在了70多年了,但在西方真正得主流机构认可,也只是前几年的事情。另一方面,素人艺术最开始被发现,就是因为法国知名艺术家杜布菲在创作瓶颈期发现了精神病人的绘画,后来杜布菲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吸收了很多素人的元素。如果素人艺术先得到了当代艺术家的认可,那我认为他们的创造也也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便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市场潜力。
王宝珠《小松鼠》26.5×6×13cm 玻璃钢 2015
王宝珠《小松鼠》26.5×6×13cm 玻璃钢 2015
Hi:举办了两届素人艺术展,还可以提升的空间在哪?
 刘:第一届Almost Art Project之后,根据观众反馈,我们开始跟进这些艺术家作品背后的故事,今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委员会。这次展览我收到很多回馈是关于这些作品图像本身的疑问,这就涉及到有专业人在图像分析上去深入。为此我还特地咨询了吕胜中老师,他专门研究民间艺术的图像。我们之后的工作,还将包括素人艺术的推广、公共教育、资源互换等。
 
烟:我是第一次AAP展览就进入Sammi团队的。我觉得网络这么方便,很多没有经过学院教育、没有展览机会的人都可以把作品发表在微信上了,这也让更多人能看到他们的作品。我希望未来能挖掘更多好玩的素人艺术家。
汪化《蔓延》直径70cm 纸上签字笔 2016
汪化《蔓延》直径70cm 纸上签字笔 2016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