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我的画在变化中存活,是时间选择了画面的结果

作者:刘娜娜图片提供:Between art lab 2018年8月10日 专题人物
在这个连传统互联网产业都快被区块链圈称为“古典”的时代,“绘画”几乎快成为一种原始信仰。刘超作为一位新锐艺术家,在鲁美从附中到留校从教,这种根正苗红的教育经历让他形成了一种与绘画“死磕”到底的信念。平时不善谈的他,只有在聊起绘画才会侃侃而谈。
 
他总是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角色,就像他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像是一个旁观者。如果说刘超给人什么印象,我觉得是一种单纯与野心的对立。单纯来源于他面对外部世界选择尽可能的置身事外,野心来源于他内敛的自信,以及一种在骨子里的冲劲儿。也是这种自信让他的绘画总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用刘超的话来说“这才是活的画儿”,在他的概念中,绘画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是一个接一个的结果的延续,每一个结果是对上一个结果的回应。时间在定义自己,定义画面,一切处于控制与失控之间。
刘超 《艳阳天》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超 《艳阳天》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8
▶ 在女儿的眼睛里寻找到了“我”
刘超做了爸爸之后创作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他的而立之年便有了女儿,应该算是艺术圈“早生贵子”的艺术家。刘超说“当我看着女儿的眼睛如此纯净,让我再次找到了人性中原始且美好的东西。或许我们所处的世界不能什么都如意,也经常会被糟心的事情带入坏的情绪,但是看着她的眼睛,我找回了成长过程中逐渐遗失的人性最原始的部分”。
在刘超的新的作品系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有关人性的原始的单纯。曾经驰骋在画布上肆意的笔触、果敢的线条、错综复杂的空间、被割裂、打破继而重组的图像逐渐演化为一种更加单纯的、被凝练过的绘画的记忆。画面中绘画的原始冲动依然存在,却少了几分火气。
刘超 《爱》197×24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超 《爱》197×240cm  布面油画 2018
▶现阶段,我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近两年的新作变化很多,今年有什么展览计划?
刘超(以下简写为刘):今年即将在Between举办新作的个展。这次展览筹备时间相对较长,一方面Between空间去年经历拆迁搬迁以至于我的个展延期,一方面我的女儿出生也让我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新作对我自己而言还是有了很多变化,所以这次展览以“九变”为题。
Hi:九变主题从何而来?你对它如何理解?
刘:开始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以“九变”(来源于《孙子兵法·九变篇》)为题是否太过“霸气”,但其实想到“九变”这个概念很偶然,当时玉婷在我的工作室我们聊着绘画的问题,突然觉得在画布的方寸之间的结构关系很像排兵布阵,由此就想到了《孙子兵法》中的九变。
“九变”就是指将帅在不同境遇的用兵之道:“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后来发现这些用兵之法在理论上其实与我的绘画的过程很像。由于我的绘画方式并非像建筑一样按照图纸一步一步的完成,绘画的走向与预想也并非完全相符,随机性很强。有的超出预期,有的则会在涂抹的过程中随着情绪的变化产生极大反差,继而我会对作品有大面积的否定。所以在绘画的过程中,我要把控全部画面,“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随机应变。统帅的心态、情绪、气魄、对自己的下一笔是否自信、颜料管里的子弹是否充足、甚至统帅的肚子饿不饿都是成败的关键因素,我想每位艺术家都是自己的作品的统帅,这本身就是一种绘画的状态。
刘超《抽离现场 NO.3》 木板油画 187×207cm 2016
刘超《抽离现场 NO.3》 木板油画 187×207cm 2016
Hi:谈到“九变”,你近期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有什么变化?
刘:就我个人而言,上一阶段的作品在绘画发展逻辑上比较有针对性,我的兴趣点在于绘画语言的表现方式。之前作品的最终画面并非是图像的生成,也不是叙事性的生成,而是视觉元素与绘画状态的生成。而对于即将展览的新作,我创作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变,只是个人经历、生存环境、心理理环境以及我对人存于世的看法有了些变化。尤其是当了父亲以后,新的身份让我对现实环境更加敏锐,与女儿对视时,看着那双与我相似的眼睛,我觉得是同儿时的自己对话。这种眼神让我思考的东西很多,甚至让我对她未来生存的世界产生忧虑。
刘超 《黑姑娘》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8
刘超 《黑姑娘》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8
▶“破坏”也是创作灵感的来源
Hi:你成长在河北,是什么契机让你在附中时代就选择了鲁迅美术学院?
刘:考附中是很偶然的,附中的教育经历也让我对鲁美有了很多了解。我在附中时的老师就是鲁美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毕业的,而我的本科、研究生与工作都在这个工作室,导师王岩老师在创作观念上也给了我很大影响,很多师友都说我这算是根红苗正,所以整个成长经历都在鲁美,所以有朋友打趣我说你就是那个“死磕”绘画的艺术家。
Hi:你的绘画其实看起来很自由,保罗·克利利说过“画画就是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这是不是你在创作中追求的自由?
刘:类似吧,这也是我绘画态度的转变。我无需再去考虑透视、光线、比例等问题,可以更直接的研究绘画语言,把想画的直接画上去。这也与我所提到人性最原始的部分相关,绘画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已不再是绘画本身,而是身体与意识链接与表达的途径。
刘超《多重境 NO.1》 200×400cm 布面油画  2015
刘超《多重境 NO.1》 200×400cm 布面油画  2015
Hi: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哪?
刘: 我觉得讨论灵感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话题,艺术家活着,什么都是灵感。如果这个问题反向思考或许更有意思,什么对艺术家不是灵感?甚至有的时候毁一毁画,也是灵感的来源。我觉得不管对于我还是对于其他艺术家,很多时候都在考虑的是如何将灵感转化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我始终觉得艺术需要艺术家对万物的体悟,这种体悟的收获就是一种灵感。但是转移到画面上,事情会变得复杂很多,就像刚刚提到的九变概念,还有很多需要现实处理的问题,不是灵感来了,画就画好了。
Hi:“毁画”是不是也在打破前阶段创作观念的禁锢?
刘:禁锢这个词我想不准确,其实“毁画”也是一种建立的途径,禁锢似乎代表一种无路可走的感觉,但是我在绘画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一部开放结尾的小说,我大都会保留在有很多路径可以走的绘画状态,这对于我就是“活着的画”,那么“毁画”也是其中一种路径,往往是时间定义的画面的结果。就像印度、尼泊尔,破坏之神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被万人敬仰的神灵,破坏也是一种力量,在于你破坏的是什么。
刘超 《未来人》 200×400cm 布面油画  2015
刘超 《未来人》 200×400cm 布面油画  2015
Hi:聊点发散的问题,你对门窗、镜子这类物品是不是有很大的兴趣?
刘:算是吧,其实这两样物品在生活中都很常见,薄薄的一片镜子能反射所有对应空间中的人和物。我们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也能看到他人,但从镜子中看不到任何他人的心理空间,你的内心所想只有镜中人(自我)知道。门对于我来讲,有的熟悉,有的未知:打开,代表着开放与沟通;关上,不不仅能间隔物理的空间,也能隔出不同的心理世界。
Hi:在很多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中,门窗镜子多是探讨透视与空间关系,你以同样的元素入画是想探讨什么?
刘:这两个元素在我的画面上出现,不仅为了塑造画中的物理空间、安排画面的平面空间,还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影射心理空间。
刘超《回声》 15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刘超《回声》 15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Hi:为什么会对心理空间入画感兴趣?
刘:心理空间不像物理空间都在明面上,个体的内心有太多的神秘,甚至自我都不不完全自知。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里都有心理空间的暗示,我也想回答这个问题,但要是能说明白那我一定是个“暴露狂”。
▶在画布上的绘画,我还意犹未尽
Hi: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在尝试前卫的新媒体创作方式,架上绘画似乎已逐渐过时,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刘:其他艺术家是其他艺术家的事,对我而言,在绘画上我还意犹未尽。尝不尝试新的创作方式,我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没必要刻意。
Hi:2014年创作《刘超的空间》,为什么选择将绘画与装置结合的展示形式?
刘:那件作品其实是作为一个实验项目的开放性尝试,但是我不觉得这件作品就是一件装置,其实它几乎所有内容都建立在画布之上,那个阶段我的作品一直在探讨与空间有关的形式问题,我希望将画面中的元素从平面中脱离出来,呈现在三维空间中。由于画廊空间结构的特点,观众站在特定的“点”所观察到的场景是二维的平面视错觉,同时也是想指向一个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的问题。
刘超《同行》 150×200cm 布面丙烯  2014
刘超《同行》 150×200cm 布面丙烯  2014
▶我希望我的画是一种“活着”的状态
Hi:你在绘画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刘:我活着、画活着对我最重要。对我来说,绘画是一个寻找和达成的过程,通过时间,这种“寻找”在画面上会留下急切、欣喜、冲动、焦躁、挫败、犹豫、懊恼、忍耐以及重生的自信、涅槃的喜悦等种种生命迹象,这就是活着的画,每张可能处于不同的年年龄段,就像我们在生命中不知道什么时间是我们的巅峰,但是我们活着就很重要。偶尔一张画真的会被我画死,我也会尽量在画室里救一救,也有完全救不活的。
Hi:绘画状态听起来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主观感觉”。
刘:我只是不加掩饰的把某种情绪、状态留在了画面上。绘画状态是指从画面可以看到作者在作画时的状态,它是自然而然的留在画面上的,是时间和语言的记录,是人与画布相互作用的痕迹。
刘超《镜子中相拥的人 NO.2》 150×120cm 布面油画 2013
刘超《镜子中相拥的人 NO.2》 150×120cm 布面油画 2013
Hi:很多评论说你的作品在形式语言上与莱比锡画派相似,你介意这种说法吗?
刘:这有什么好介意的?今天我们能说话识字也是从小学习的,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风格美术史就没办法书写了。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画的都很好,对我就像一桌冰镇的德国啤酒,诱惑力太大。我确实受到莱比锡画派的影响,在我看来任何画派也是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集合,目前我对于绘画的理理想呈现方式与莱比锡画派形式语言的构成方式有很多关联,但这是在绘画技术与语言上的。我想画派之中个体艺术家的差异也非常大,而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也一定在精神与意识主体上与莱比锡画派的德国艺术家有更大差异。
Hi:你与莱比锡画派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
刘:这个命题太大了,我无法去与整个莱比锡画派的作品比较不同,我认为艺术家是个体化的,每个人都不同。就好像我们都手里握着一支笔,只能你画你的,我画我的。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