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ecca Horn 借苦痛得到自由

作者:静竹 2014年6月5日 专题人物
Credit:Artist Rebecca Horn,Photo:Gunter Lepkowski,Courtesy:Sean Kelly Gallery
Credit:Artist Rebecca Horn,Photo:Gunter Lepkowski,Courtesy:Sean Kelly Gallery
为了证明Rebecca Horn在德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性而列举收入其作品的美术馆名单——古根海姆,MoMA,泰特,等等等等——非常无聊。她的作品非常美,非常诗意,非常危险,非常有力,非常伤感。她关注一切,直面最难直面的思绪。艺术是她的生活,艺术也是她的修行。
《一棵树的启示》局部,尖锐是艺术家作品中贯穿始终的元素之一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一棵树的启示》局部,尖锐是艺术家作品中贯穿始终的元素之一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尖锐的痛感
 
身为一个尖物恐惧症患者,强忍内心恐惧和生理反应看Rebecca Horn的作品也像是一种修行。她的作品常常出现尖刀、利刃,扎煞着削尖的笔、耸立的犄角等元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行为作品中,她利用其他材料给人体制造长长尖尖的延长物,戴在手上或头上,甚至在面部罩一个网格,上面插满铅笔。此后,她越来越多地关注机械雕塑,利用机械而非人体使尖锐物运转。Rebecca Horn一生多产,作品主题也千变万化,但尖锐物一直是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一个反复出现的元素。直到她在纽约Sean Kelly画廊个展中展出的最新作品,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一元素:雕塑《一棵树的启示》,枝杈嶙峋的一丛枯树中,长长的金属尖刺围成一圈,在小机械的操控下变换角度。

从行为、雕塑、装置到绘画,她的每件作品都带有一种诗意的美感,表现敏感心灵才能找到的视角。但这种诗意的美感与一种令人寒颤的危险性结合在一起,诉说身心双重的痛苦,令观众感到胆怯。Rebecca Horn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人处在痛苦中,会同时感到极端的恐惧,它们可以使人解放出来,使人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身体。为什么苦行僧会折磨自己?因为痛苦总是能带给我们新的东西。对有些人来说,这是种极具创造性的体验。”

Rebecca Horn说,自己创作的变化“是一个在不断反复中发展的过程”,通常从诗歌或文字出发,以绘画、雕塑或装置去解读自己的文字,甚或将行为作品发展为视频艺术,“都是通过不同方式呈现某一个概念。”主题的选择,来自她本人的体验和心得。
《Der Feuerfall》中,火山岩和水晶球三块不同的石头组合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Der Feuerfall》中,火山岩和水晶球三块不同的石头组合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孤立的我
 
Rebecca Horn的作品中有许多可分辨的主题:人体、痛感、运动、危险。她是佛教徒,关注于在创作中体现世界本身的不和谐,并通过作品追求和谐。羽毛与利爪,笔刷与剪刀,她的作品既柔软又危险。矛盾性不仅来自表面的材料,更来自内在:表现残忍的现实,同时通过对残忍的重现追求和谐。整个创作体系,包括最初倾心艺术创作的过程,都与她的个人体验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艺术学院学习的Rebecca Horn制作聚酯材料的雕塑,由于缺乏专业人士指导,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肺部严重感染,辗转医院和疗养院,花了近三年才彻底痊愈。住院期间,她一边画画,一边利用身体的元素进行创作。出院后展出的第一件作品就是著名的象鼻:她在脸上戴了一个长长垂到地上象鼻,用这种方法将自己与世界孤立:“这种象鼻让我觉得安静,好像被隔离开来,也不能说话。”

正是在这一时期,Rebecca Horn失去了自己的双亲。

说起自己的作品时,Rebecca Horn从不用“孤独”,而是“孤立”这个词。她在人体上加上大幅白色翅膀,或者羽毛做成的蜗牛壳一般的外罩,又或者在手指上加上长长的指套。我们能够从这些作品中,看到独自在医院卧床的寂寞,以及独自面对生命百态的惶惶然。布料或羽毛包含“保护”意向,如同医院一般,本意为了治愈,却同时成为主人公的枷锁;指套是手指的延伸,既可以帮助独自卧床者拿取远处的东西,也隔离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交流。
《一棵树的启示》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一棵树的启示》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释放被试图回避的痛苦历史
 
1944年,二战即将结束时,Rebecca Horn出生在德国小镇米歇尔斯塔德。“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会贯穿一生,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Rebecca Horn谈起早年经历,“我出生的小镇,米歇尔斯塔德,正是希特勒的军队和英法美军队进行最后一场大型战役的地方。当时虽然还不记事,但我从小就听周围的人讲过很多那时候的故事。那个时期非常困难,到处都是废墟,人们都很不安。我不是说这些经历会直接表现在我的作品中,但这些存在在我的生活里。”

小时候,Rebecca Horn的母亲身体不好,长时间住在疗养院中,由家庭女教师照看。这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家教本人是个画家,画画时,小姑娘就在一旁学着画。二战刚刚结束时,欧洲笼罩着对德国这整个国家的愤怒,许多德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讲外语掩饰身份。Rebecca Horn发现了绘画这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不必选择用德语还是法语还是英语画画,只要画就好了。”她爱上了画画,考入汉堡美术学院。

然而,作为艺术家,Rebecca Horn还是强迫自己直面自己国家痛苦的历史,正如之后她重拾文字,用德语进行剧本和诗歌创作。八九十年代时,Rebecca Horn开始以历史遗迹为蓝本,深入二战痛苦的回忆,通过作品激发民众直面他们刻意回避的战争和屠杀。从德国明斯特二战时期监狱开始,到魏玛集中营遗址中的灰烬墙,乃至那不勒斯Plebiscito广场的金属头骨与灯环。德国民众一开始很难接受她的这些作品,他们还不准备直面这段历史,但Rebecca Horn就是要把他们拉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带。她成功了。明斯特的二战监狱遗址向公众开放,魏玛集中营的灰烬墙也永久展示。直面痛苦,借痛苦释放自己,并释放他人——这是Rebecca Horn四十余年创作生涯中从未变化的基础。
一个灵感用诗歌、雕塑、装置和绘画等不同形式表现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一个灵感用诗歌、雕塑、装置和绘画等不同形式表现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Hi艺术=Hi  Rebecca Horn=RH
 
矛盾性就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
 
Hi:请你谈谈这次Sean Kelly画廊的新作个展好吗?
RH:我刚刚出版了一本书,收录我过去四十年间的文字创作,其中有一首诗叫《脊椎的预言》,是我去年梅拉•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诞辰一百周年时为她而写的。我还是年轻艺术家时,她曾给过我很多帮助。写这首诗,我想到梅拉•奥本海姆有一种轻盈,好像一阵风张开脊椎的每一块骨,留下信息。比如,在展览中你会看到有件雕塑,包含两块移动的火山熔岩,中间是个水晶球。这三块东西都是不同种类的石头,三块移动的石头给人不同观感,透过水晶球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上下颠倒,所有的东西都在移动。

Hi:在你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某种柔和感和危险揉在一起,这种矛盾从何而来?
RH:这种矛盾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我非常感兴趣如何在一件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的张力,这种效果会从内心触动我们,影响我们自身。比如,我有一件作品是八个油画笔刷下面排着八把刀子,刀子碰着刷子的毛。当你看到这种特殊的质感,它会对你自己的心态产生影响。

Hi:你作品中的主题是如何变化的?
RH:这取决于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几年我曾经去过北京,当时策划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一个展览,后来发生了些挺不愉快的事情,展览取消了,所以我转去东京展览,但是作品的概念也就不一样了。如果在德国,又是另一种情况。毕业后我搬去纽约住了十几年,之后也在巴黎等城市居住过。八十年代我回到柏林,发现有些建筑还锁着,人们不想谈论这段希特勒统治下的历史。所以我说:让我们打开这些建筑。九十年代我被邀请到魏玛集中营遗址创作。魏玛是个非常有文化传承的地方,曾经出过歌德、席勒、尼采和巴赫,但在纳粹统治期间,那里成了德国最早也是最大的集中营之一,很多人惨死其中。我希望回溯历史,回溯这段德国完全处在毁灭位置的时期。我找了一座原来的火车仓库,改造成巨大的装置,在长达40米,高5米的墙上展示我收集来的灰烬。这件作品花了我两年时间,过程非常痛苦,我需要深刻地回溯我的历史,试图用人们能够看到的方式表现它。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消化这些信息,然后将其变形重现,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获得自由。
《一只蟋蟀的金色梦境》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一只蟋蟀的金色梦境》 © Rebecca Horn,Courtesy:Sean Kelly, New York
通过艺术为自己和他人获得自由
 
Hi:你谈到创作过程中的痛苦,那么对你来说,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RH:自由。首先是之于其自身的自由,然后去帮助他人(获得自由)。

Hi:你觉得如今的艺术环境,和你年轻时有变化吗?
RH:有。现在有多得多的艺术家,也有多得多的资金投入艺术。我1972年刚到纽约,那时SOHO只有一间画廊,很安静。有很少的一小撮艺术家,和一些美术馆展览。现在,我们大家都明白艺术可以让我们赚很多钱,所有的东西都被冠上一个定价,这使得那些真正的艺术家的生活就不那么容易了。画廊业也在精打细算,推动金钱的运转,这和艺术没有多大关系。

Hi:这种现象,从某个角度来说会不会也有好处?毕竟,年轻艺术家需要生存。
RH:我们都需要生存,所以需要找其他工作做。我并不是反对市场化,不过如今艺术被对待的方式,很多时候跟实际的品质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操纵,我觉得这种操纵非常危险。

Hi:对你来说,怎么算是“真正的艺术家”?
RH :那些将自己的生活奉献给艺术,而非金钱的人。
 
(图:Rebecca Horn,Sean Kelly画廊)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