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畑幸人 面向东方

东京画廊负责人田畑幸人
1950年,东京画廊在日本成立,它选择了走在世界艺术最前沿的欧洲和美国作为成立之初的方向和价值标准。二十年之后,它有了第一次方向上的调整,视野逐渐转入亚洲。又一个二十年过去,徐冰在东京画廊做了个展,但1991年的中国还没有当代艺术的市场。就在前两年,东京画廊进驻北京的第十个年头,田畑幸人回到经济危机后的中国艺术圈,在秉持着东方主义的同时,为中国在新水墨中实践的艺术家开了一扇窗。

从1950到2002
1950年,东京画廊在日本银座落地,他们选择了当时世界艺术的前沿,欧洲和美国的现代艺术进入日本。1970年,东京画廊第一次转型,因为东方人的审美趣味和日本本土艺术家的兴起,田畑幸人的父亲将画廊的方向从欧美转入亚洲。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当代艺术的实践,但是日本却出现了在国际当代艺术界展露头脚的“物派”。田畑幸人在年轻时游历欧洲,愈浸入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中,愈对东方的美学价值体系有更深的体会。大学期间,他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兴趣,并格外关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生格。1989年他与走在八五美术新潮中最前沿的徐冰相识,并在两年之后为他在日本做了个展。
当徐冰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的时候,东京画廊也在2002年落地到中国。他从日本带来的卡通于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有更多的契合,一度引起媒体和业内专业人士的关注和捧场。但就在画廊来到中国的第十个年头,那些曾经并不富裕的艺术家都已如日中天,许多人在名望和金钱面前选择了与艺术的背离,于是他把目光移出了中国,转向印度、土耳其等国家。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发生的艺术并没有带给他更多的共鸣,在经济危机过后的2012年,他再次将视野转向了调整后的中国。
从朦胧派到新朦胧主义
从东京画廊落地北京到现在,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中日关系,政治问题都曾影响到画廊的状况,但对此时坚信不疑地推出“新朦胧主义”的田畑幸人来说,这里依然是可以实现理想的地方。
二十世纪是欧美艺术的顶峰,田畑幸人说道。而亚洲与欧美对话时的文化立场到底是什么?这一直让他深思不已。日本明治时期,对冈仓天心的思想深感共鸣的日本画家菱田春草、横山大观等人,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后,试图通过弱化日本绘画中对轮廓线的强调,用丰富的色调来营造层次以获得形式上的朦胧感。然而,对于他们的创新保有怀疑态度的批评家们用“朦胧派”做蔑称概括了这些强调色彩且画面模糊的作品。当下,田畑幸人取了“朦胧”,以当下中国艺术家的实践出发加了“新”为前缀,并以“主义”立意,试图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朦胧派”的成就和东方文化的内涵,以揭示出这个时代里极具东方思维和审美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
叶剑青作为东京画廊“新朦胧主义”的首展艺术家,在画布上用油彩表现了水墨的意境和气质。油画的硬度在手法的转换中拥有水墨在宣纸上的柔和,我们很难说它画的是油画,还是一种水墨的精神和气质。而后,曾健勇的个展在东京画廊的呈现再次提示出“朦胧”的意义。在大家都在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留在这个时代的痕迹一定不止于水墨本身,它作为一种更加内在的精神提示在各种艺术媒介的实践中。于是在前不久“新·朦胧主义”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在传统水墨的媒介中钻营的林于思,也可以看到将观念介入水墨实践的杭春晖,油画之外,还有摄影和装置共同呈现在其中,不得不说,水墨作为材料回归到材料本身的时候,水墨的精神才会在更多的层面展现出它的时代意义。
谈及未来,田畑幸人说这些根植于东方思想的艺术家们将会和“新朦胧主义”一起作为东京画廊的未来呈现在更国际的平台和视野中,这才是他真正会为之努力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