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最好的时间开始了!三位策展人亲自划重点

作者:吕晓晨 2019年4月30日 专题话题
烟花三月,去乌镇最好的时间开始了!
除了草长莺飞的怡然气候,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也即将拉开帷幕。三年前,乌镇通过当代艺术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乌托邦·异托邦”,塑造了一份旅游小镇文化发展当代艺术的范本;三年后,第二届展览以“时间开始了”为题,再度为这里的文化艺术发展添砖加瓦。我们精心奉上一份乌镇观展指南,从门票价格到策展人剧透、参展艺术家介绍应有尽有。此行始于乌镇,但又不止于乌镇。
 
“时间开始了” 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
日期:2019年3月31日-2019年6月30日
开幕:2019年3月30日
地点:中国乌镇
(北栅丝厂、粮仓、西栅景区)
▶  三大展区,集结来自全球艺术家共90件/组作品
 
此次展览分为西栅景区的“非常近,非常远”、北栅丝厂“就在此时此地”&“未来有多远”、粮仓“震荡的钟摆”三大展区。
 
在这三大展区中,将集结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组艺术家共计90件/组作品,其中有35件/组作品为艺术家最新创作。更值得一提的是,30件/组作品是专为本次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特别创作的,此次展出也是这些作品在全球首度亮相!
 
 
 
▶  策展人剧透,本届展览都彩蛋看过来
 
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主席
陈向宏
 
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策展人
冯博一、王晓松、刘钢
 
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艺术委员会
栗宪庭、南条史生、乌利·希克、安琪莉可·斯班尼可 、徐冰、张子康
展览主席陈向宏为粮仓做的特别设计
展览主席陈向宏为粮仓做的特别设计
冯博一:在中国绝不可能复制的样本
乌镇最好的时间开始了!三位策展人亲自划重点
如果说第一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更多的是挑选和利用了40位具有知名度的,特别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一定影响的中外艺术家参展,那么在今年的展览中,我们更多的是邀请到了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在场、活跃、前卫的一线艺术家参展,并在乌镇改造后的北栅旧丝厂、粮仓和西栅景区的一万多平方米的室内外空间展区,相对充分地呈现了他们多媒介的艺术创作。其中包括一些根据乌镇特有人文与自然景观所创作的30件新作品。
同时,展览还新增了“青年单元”,通过“提名—展出—评奖”,鼓励和资助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我们以35岁为限度,并非依据科学和生理的界定,而是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代际”的影响。这些1984年以后出生的人,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并不知道这一年的开始对这个国家的重要性和对他们一生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他们的创作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察生长于1984年后的青年艺术生态。我们尽量以多维的视角与融合性态度,或隔代相望的习惯,试着从他们的视角。尊重青年艺术家对艺术的个人立场,这包括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媒介等方式的各种实验。时间可以作为唯一的见证存在。而艺术家如同时间的捕手,以艺术的多媒介方式,用震荡的钟摆来重新拾起时间的重量。
王晓松:这届艺术家创作都比较猛
乌镇最好的时间开始了!三位策展人亲自划重点
与上届相比,展览规模几乎翻了一倍;上一届艺术家的名字好看,而这一届有力量。所选艺术家整体创作逻辑至少在我们看来,是清晰的有价值的,不仅对当代艺术实践有价值,对当下的社会实践也应该有价值,同时在中国展览也要考虑对我们的现实是否有意义。看清作品,认识世界。这届艺术家的资历和名头不用说,创作上都是比较猛的那类。
三个场地的侧重各有不同:粮仓是改造后首次启用,丰富的空间形态其实对作品的选择有很大制约,个别可左可右的作品就得根据展场条件做来回调整。整体规划的情况是,北栅丝厂的作品偏向于对当下紧迫感的表达;粮仓作品所体现的意识的不确定性更强;西栅景区里的作品互动性较为突出,艺术语言上更多样。
刘钢:“合五角钱一个艺术家的学术展览”,超值!
乌镇最好的时间开始了!三位策展人亲自划重点
这次展览总共有12000平米室内展场,同时有近8000平米的室外展场。客观地说相当于一个双年展或是三年展的体量。由于双年展和三年展实在太多,我们也不希望通过双年展这样的名字来吸引眼球,而是希望大家将关注点放在展览内容本身。
北栅丝厂和粮仓的票价是30元,而我们有60个艺术家。合‘五角钱一个艺术家’。这中间还包括3D电影和其他的首次在中国展出的作品。可谓良心票价! 五角钱一个艺术家的学术展览,欢迎你花两天时间来看看!
▶  部分艺术家介绍
 
“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
 
主题展共有48位艺术家,其中30位来自22个国家,主要以欧美为主,同时包括印度尼西亚、危地马拉、秘鲁等国家或地区;18位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艺术家。他们均为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在场、活跃、前卫的一线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
布鲁克·安德鲁、吉勒·巴比耶、詹姆斯·贝克特、帕森·布鲁瑟 & 玛吉特·卢卡斯、陈松志、光之子、莱涅克·迪克斯特拉、冯立、瑞吉娜·侯赛·加林多、何翔宇、何子彦、米娜·亨利克森、加里·希尔、罗杰·海恩斯、洪浩、Humans since 1982、蒋志、全昭侹、安尼施·卡普尔、李昢、梁绍基、拉斐尔·洛萨诺 - 赫默、马秋莎、名和晃平、施林·奈沙、大卷伸嗣、朱利安·奥佩、卡特娅·辛克、格雷戈尔·施耐德、妹岛和世、沈少民、施慧、苏汇宇、西塞尔·图拉斯、阿玛利亚·乌尔曼、王鲁炎、渡边玛雅、恩唐·维哈尔索、雅娜·文德伦、伍韶劲、徐坦、杨福东、利亚姆·扬、杨嘉辉、张鼎、赵赵、庄辉、Zimoun 
布鲁克·安德鲁(澳大利亚,b.1970)
《Black》 22×22×8.5cm neon mounted on an acrylic base 2010

布鲁克·安德鲁是一位维拉度里/凯尔特(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1996年以来一直活跃在国际艺坛。他的跨学科实践批判性地审视了与全球殖民主义和现代性历史相关的主导叙事。通过博物馆和档案的介入,他的沉浸式艺术作品为观看被遗忘的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为当今世界解释历史提供了不同的方式。
《Black》 22×22×8.5cm neon mounted on an acrylic base 2010
布鲁克·安德鲁是一位维拉度里/凯尔特(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1996年以来一直活跃在国际艺坛。他的跨学科实践批判性地审视了与全球殖民主义和现代性历史相关的主导叙事。通过博物馆和档案的介入,他的沉浸式艺术作品为观看被遗忘的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为当今世界解释历史提供了不同的方式。
吉勒·巴比耶(瓦努阿图,b.1965)

吉勒·巴比耶作品《疗养院》2002
1994年,吉勒·巴比耶的作品入选巴黎L'ARC举办的群展,从此登上了国际舞台。他的创作类型包括雕塑、绘画、照相和模塑等等,其作品大都以大型装置为主。吉勒·巴比耶的灵感通常来自漫画、科学、 科幻、绘画和哲学。他本人反对逻辑性思考,并且喜好质疑真理。
《无题(第二个幻象)》 123×378 cm 纸上黑色水粉 2007

吉勒·巴比耶作品《疗养院》2002
1994年,吉勒·巴比耶的作品入选巴黎L'ARC举办的群展,从此登上了国际舞台。他的创作类型包括雕塑、绘画、照相和模塑等等,其作品大都以大型装置为主。吉勒·巴比耶的灵感通常来自漫画、科学、 科幻、绘画和哲学。他本人反对逻辑性思考,并且喜好质疑真理。
《无题(第二个幻象)》 123×378 cm 纸上黑色水粉 2007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荷兰,b.1959)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沙滩肖像》系列作品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于1981年至1986年在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摄影。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为荷兰的杂志俱乐部拍摄人物。她曾获柯达奖、阿姆斯特尔芬艺术鼓励奖、维尔纳·曼茨奖、花旗银行私人银行摄影奖、麦卡伦皇家摄影奖和哈苏国际摄影奖等。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沙滩肖像》系列作品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于1981年至1986年在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摄影。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为荷兰的杂志俱乐部拍摄人物。她曾获柯达奖、阿姆斯特尔芬艺术鼓励奖、维尔纳·曼茨奖、花旗银行私人银行摄影奖、麦卡伦皇家摄影奖和哈苏国际摄影奖等。
 
冯立(中国,b.1971)
冯立的《白夜》(2005-),获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大奖

冯立是一位善于从平常中发现特别之处的拍摄者,他发现了现实中诡谲的一面, 把平常的生活场景以非平常的方式进行呈现。从2005年开始,冯立一直持续地进行着他唯一的系列“白夜”的创作。他游荡于城市之中,本能的用一种直觉的方式观察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景,并直截了当地用闪光灯照亮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瞬间。
冯立的《白夜》(2005-),获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大奖
冯立是一位善于从平常中发现特别之处的拍摄者,他发现了现实中诡谲的一面, 把平常的生活场景以非平常的方式进行呈现。从2005年开始,冯立一直持续地进行着他唯一的系列“白夜”的创作。他游荡于城市之中,本能的用一种直觉的方式观察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景,并直截了当地用闪光灯照亮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瞬间。
瑞吉娜·侯赛·加林多(危地马拉,b.1974)
《我们不是废墟》,受国际女权主义和公共空间节的委托所制作的作品

加林多是一位以行为艺术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视觉艺术家及诗人,1974年出生于危地马拉城,并一直在此居住和工作。她的作品探索的是社会生活中因性别、种族歧视导致的社会不公正现象,以及地方性权力关系不平等导致的其他人权侵犯现象背后所蕴藏的伦理反思。
《我们不是废墟》,受国际女权主义和公共空间节的委托所制作的作品
加林多是一位以行为艺术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视觉艺术家及诗人,1974年出生于危地马拉城,并一直在此居住和工作。她的作品探索的是社会生活中因性别、种族歧视导致的社会不公正现象,以及地方性权力关系不平等导致的其他人权侵犯现象背后所蕴藏的伦理反思。
何翔宇(中国,b.1986)
《坦克计划》 890x600x150cm 植鞣革 2011-2013


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
《坦克计划》 890x600x150cm 植鞣革 2011-2013
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
洪浩(中国,b.1965)
《我的东西-结算(上)》 2008

洪浩是一个把社会关系和形式理解为自我意识延伸的艺术家,他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自我认识艺术形式。早期作品以版画《藏经》系列而广受关注,后以其风格独特的扫描形式影像《我的东西》系列等获得世界广泛认同。 他的创作素材通常有地图、书籍、票据、旧物、生活用品等常见物,以手工制版、扫描及印刷为主要方法,使我们重新认识事物和当代生活。
《我的东西-结算(上)》 2008
洪浩是一个把社会关系和形式理解为自我意识延伸的艺术家,他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自我认识艺术形式。早期作品以版画《藏经》系列而广受关注,后以其风格独特的扫描形式影像《我的东西》系列等获得世界广泛认同。 他的创作素材通常有地图、书籍、票据、旧物、生活用品等常见物,以手工制版、扫描及印刷为主要方法,使我们重新认识事物和当代生活。
Human since 1982(德国艺术家巴斯蒂安·比肖夫,b.1982 & 瑞典艺术家佩莱·埃曼努埃尔森,b.1982)
《Surveillance Light》 2008,Human since 1982组合成立以来的首件作品


Humans since 1982是由生于1982年的德国艺术家巴斯蒂安·比肖夫(Bastian Bischoff)和瑞典艺术家佩莱·埃曼努埃尔森(Per Emanuelsson)组成的创作小组。他们从事的工作种类繁杂,囊括艺术、设计和技术等方面,风格自由而不拘一格。他们作品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对时钟、智能手机、监控设备等日常物品的升华与颠覆、视觉双关及对无法企及事物的追求。
《Surveillance Light》 2008,Human since 1982组合成立以来的首件作品
Humans since 1982是由生于1982年的德国艺术家巴斯蒂安·比肖夫(Bastian Bischoff)和瑞典艺术家佩莱·埃曼努埃尔森(Per Emanuelsson)组成的创作小组。他们从事的工作种类繁杂,囊括艺术、设计和技术等方面,风格自由而不拘一格。他们作品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对时钟、智能手机、监控设备等日常物品的升华与颠覆、视觉双关及对无法企及事物的追求。
蒋志(中国,b.1971)
《0.7%的盐》时长:8分43秒 影像 2009

蒋志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总是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他所着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并保持日常经验与文本经验两个维度上的张力。在关心当代艺术自身方式问题的同时又富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0.7%的盐》时长:8分43秒 影像 2009
蒋志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总是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他所着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并保持日常经验与文本经验两个维度上的张力。在关心当代艺术自身方式问题的同时又富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安尼施·卡普尔(英国,b.1954)
芝加哥世纪公园的《云门》,是安尼施·卡普尔的代表作之一

安尼施·卡普尔是当今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曾代表英国参加了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1990),并因此于1991年被授予Premio 2000大奖,并赢得透纳奖(Turner Prize)。2013年,他因为在艺术上的杰出贡献荣获骑士头衔,并于2017年荣获创世纪奖(Genesis Prize laureate)。
芝加哥世纪公园的《云门》,是安尼施·卡普尔的代表作之一
安尼施·卡普尔是当今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曾代表英国参加了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1990),并因此于1991年被授予Premio 2000大奖,并赢得透纳奖(Turner Prize)。2013年,他因为在艺术上的杰出贡献荣获骑士头衔,并于2017年荣获创世纪奖(Genesis Prize laureate)。
梁绍基(中国,b.1945)
《命运》 180×1250×350cm丝、茧、铁板、铁粉、油桶、聚氨酯树脂、丙烯、黄砂2012-201430年来,梁绍基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在美。
《命运》 180×1250×350cm丝、茧、铁板、铁粉、油桶、聚氨酯树脂、丙烯、黄砂2012-2014
30年来,梁绍基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在美。
李昢(韩国,b.1964)
李昢 伦敦海沃德画廊Crashing展览现场,2018年,伦敦。摄影:Mark Blower 图片由李昢工作室、伦敦海沃德画廊及立木画廊(香港、纽约及首尔)提供

 

李昢父母皆为左派异见人士,其成长经历了汉城(首尔)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时期。她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反传统性格,之后彻底破除了自己在校时所接受的雕塑训练,转而结合背离理想美学概念的可穿戴软雕塑形式,创造出极具表述力的作品。李昢不断创作煽动性作品,跨越流派与领域,探索美感、堕落和腐败等主题。
李昢 伦敦海沃德画廊Crashing展览现场,2018年,伦敦。摄影:Mark Blower 图片由李昢工作室、伦敦海沃德画廊及立木画廊(香港、纽约及首尔)提供
 
李昢父母皆为左派异见人士,其成长经历了汉城(首尔)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时期。她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反传统性格,之后彻底破除了自己在校时所接受的雕塑训练,转而结合背离理想美学概念的可穿戴软雕塑形式,创造出极具表述力的作品。李昢不断创作煽动性作品,跨越流派与领域,探索美感、堕落和腐败等主题。
名和晃平(日本,b.1975)
《PixCell-Deer#41》  205×155×70cm 树脂、动物标本、玻璃珠、不锈钢 2015

名和晃平使用玻璃珠、聚氨酯泡沫塑料、硅油以及大量不同技术和材料,以实现其原创概念 “棱镜”,并探索雕塑的潜能。他近期的项目将此种探索延伸至建筑和行为艺术,达成空间和艺术的融合呈现。
《PixCell-Deer#41》  205×155×70cm 树脂、动物标本、玻璃珠、不锈钢 2015
名和晃平使用玻璃珠、聚氨酯泡沫塑料、硅油以及大量不同技术和材料,以实现其原创概念 “棱镜”,并探索雕塑的潜能。他近期的项目将此种探索延伸至建筑和行为艺术,达成空间和艺术的融合呈现。
朱利安·奥佩(英国,b.1958)
《至韵》(音译)  180x144cm 汽车漆、铝板 2016©朱利安·奥佩,里森画廊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为周围环境中的人物,物体及地点创作合成画像已成为奥佩作品的核心。艺术家使用不同媒介与技术 “绘图”或“作画”,比如在玻璃上使用喷墨,创作铝制画和电影动画,抑或在墙上使用乙烯基或创作石制马赛克。
《至韵》(音译)  180x144cm 汽车漆、铝板 2016©朱利安·奥佩,里森画廊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为周围环境中的人物,物体及地点创作合成画像已成为奥佩作品的核心。艺术家使用不同媒介与技术 “绘图”或“作画”,比如在玻璃上使用喷墨,创作铝制画和电影动画,抑或在墙上使用乙烯基或创作石制马赛克。
妹岛和世(日本,b.1956)
妹岛和世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2007

妹岛和世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有着特有的与前人绝不相同的空间认识。她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其老师伊东丰雄的影响,妹岛承袭了伊东丰雄的轻快和飘逸,但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作品中的浮游感,细腻、精致而富于女性气息。
妹岛和世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2007
妹岛和世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有着特有的与前人绝不相同的空间认识。她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其老师伊东丰雄的影响,妹岛承袭了伊东丰雄的轻快和飘逸,但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作品中的浮游感,细腻、精致而富于女性气息。
沈少民(中国,b.1956)
《我睡在自己身上》 2011

沈少民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互动公共艺术等。沈少民的创作热衷于关注人类生命问题和生存空间问题,他珍惜渺小人类脆弱而短暂的生命,同时又深深恐惧着对人类生存环境无处不在而持续不断的肆意破坏,他的作品往往透露出其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
《我睡在自己身上》 2011
沈少民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互动公共艺术等。沈少民的创作热衷于关注人类生命问题和生存空间问题,他珍惜渺小人类脆弱而短暂的生命,同时又深深恐惧着对人类生存环境无处不在而持续不断的肆意破坏,他的作品往往透露出其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
阿玛利亚·乌尔曼(阿根廷,b.1989)
《优越》 2016

乌尔曼的作品主要以第一人称表达,有意模糊艺术家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她经常创造幽默、温和的骗局,同时探索阶级模仿行为,以及消费主义与身份之间的关系。除视觉设计、雕塑和配饰设计作品以外,她的跨学科实践作品还包括利用社交媒体、杂志摄影、采访、自我宣传和品牌代言作为工具进行虚构故事。
《优越》 2016
乌尔曼的作品主要以第一人称表达,有意模糊艺术家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她经常创造幽默、温和的骗局,同时探索阶级模仿行为,以及消费主义与身份之间的关系。除视觉设计、雕塑和配饰设计作品以外,她的跨学科实践作品还包括利用社交媒体、杂志摄影、采访、自我宣传和品牌代言作为工具进行虚构故事。
王鲁炎(中国,b.1956)
《被锯的锯? D90-P07》 1000×280×370cm 普通钢、不锈钢 2007

王鲁炎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参与者,曾参加1979 年的“星星画展”和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8年,王鲁炎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触觉艺术》,1988-1995年与顾德新、陈少平组成“新刻度小组”。“新刻度小组”解散后,王鲁炎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继续创作。
《被锯的锯? D90-P07》 1000×280×370cm 普通钢、不锈钢 2007
王鲁炎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参与者,曾参加1979 年的“星星画展”和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8年,王鲁炎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触觉艺术》,1988-1995年与顾德新、陈少平组成“新刻度小组”。“新刻度小组”解散后,王鲁炎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继续创作。
杨福东(中国,b.1971)
《第一个知识分子》 193×127cm 摄影彩色C-print 2000

出身油画系的杨福东同样长于电影、录像等媒介作品的创作。他的作品以古典文人气质与现代场景对接,模糊了历史感与现实性,拓宽了影像叙事的方式,反映着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在富裕的物质生活与日益匮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妥协、困惑和无力感,同时也暗含了被现代化狂潮践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奈。
《第一个知识分子》 193×127cm 摄影彩色C-print 2000
出身油画系的杨福东同样长于电影、录像等媒介作品的创作。他的作品以古典文人气质与现代场景对接,模糊了历史感与现实性,拓宽了影像叙事的方式,反映着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在富裕的物质生活与日益匮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妥协、困惑和无力感,同时也暗含了被现代化狂潮践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奈。
赵赵(中国,b.1982)
《塔克拉玛干计划》 2015

赵赵自始至终都持续着颠覆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热衷于利用各种艺术媒介对现实及其艺术形态传统惯例提出挑战,其各种领域的作品旨在探讨个体自由意志的力量和权威控制的力度。他在创作中关注并展现当代剧变中的中国,直面人类内心的苦痛和压力。
《塔克拉玛干计划》 2015
赵赵自始至终都持续着颠覆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热衷于利用各种艺术媒介对现实及其艺术形态传统惯例提出挑战,其各种领域的作品旨在探讨个体自由意志的力量和权威控制的力度。他在创作中关注并展现当代剧变中的中国,直面人类内心的苦痛和压力。
青年单元
 
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首次设立“青年单元”作为整个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提名-展出-评奖”的程序方式,邀请12位1984年(含)以后出生的中国大陆艺术家“参展未来有多远——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青年单元”。在20位提名人推荐的56位有效人选中,诞生了以下12位青年艺术家。
青年单元入围的12位艺术家
青年单元入围的12位艺术家
青年单元是整个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又相对独立。由七位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奖委员会将在布展完成之后、展览开幕之前,对参展作品进行现场评奖。在本届展览开幕现场将公布“2019青年当代艺术乌镇奖”“2019青年当代艺术创作奖”“2019青年当代艺术特别奖”三个奖项的获奖者,并颁发获奖证书及与奖项相应的人民币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的奖金,希望能从展示平台和经济支持两个方面助力中国大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
 
参展艺术家:
曹雨、陈问村、褚秉超、邓玉峰、胡为一、佩恩恩、苏永健、王拓、许毅博、张如怡、张玥、郑源
 
曹雨(中国,b.1988)
《我有》  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4'22'' 2017

曹雨的创作涉及到多种媒介,涵盖录像、装置、表演、摄影、雕塑及绘画等诸多媒介。曹雨独特的艺术实践勇敢地探讨了身体、性别、身份等问题。她用自己的身体推翻边界,清晰而有力地为其自身以及新一代艺术家大胆发声。她的作品挑战并打破了社会规范,对当下的相关女性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
《我有》  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4'22'' 2017
曹雨的创作涉及到多种媒介,涵盖录像、装置、表演、摄影、雕塑及绘画等诸多媒介。曹雨独特的艺术实践勇敢地探讨了身体、性别、身份等问题。她用自己的身体推翻边界,清晰而有力地为其自身以及新一代艺术家大胆发声。她的作品挑战并打破了社会规范,对当下的相关女性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
陈问村(中国,b.1991)
《曝》系列  综合材料

陈问村的艺术习作的诉求是对自我的寻找与探索,西方学习的经验使他更关注人性的共同之处而非种种差异,在他多样的作品形式中可以看到他对人的本性、语言和交流集体经验等命题的关注。
《曝》系列  综合材料
陈问村的艺术习作的诉求是对自我的寻找与探索,西方学习的经验使他更关注人性的共同之处而非种种差异,在他多样的作品形式中可以看到他对人的本性、语言和交流集体经验等命题的关注。
褚秉超(中国,b.1986)
褚秉超作品《我佛》

 

褚秉超长期致力于关注并针对社会性问题以及公共空间进行讨论和艺术创作。以期用真实有效的制作方式探索当下以及未来、艺术与现实的共生关系。
褚秉超作品《我佛》
 
褚秉超长期致力于关注并针对社会性问题以及公共空间进行讨论和艺术创作。以期用真实有效的制作方式探索当下以及未来、艺术与现实的共生关系。
邓玉峰(中国,b.1985)
《秘密》 违法犯罪人群,隐私数据,纸,隐形药水,紫外线灯,志愿者,视频,照片,打印机,媒体,人民群众等 2018 

邓玉峰201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曾获得过2014年四川美术学院“明天当代雕塑艺术奖”“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金奖。
《秘密》 违法犯罪人群,隐私数据,纸,隐形药水,紫外线灯,志愿者,视频,照片,打印机,媒体,人民群众等 2018 
邓玉峰201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曾获得过2014年四川美术学院“明天当代雕塑艺术奖”“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金奖。
胡为一(中国,b.1990)
《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 摄影装置 尺寸可变 收藏级相纸,铝合金框,冷光线 2014

胡为一的工作充满对未知的探索,他从一个新媒体艺术新星,逐渐转型为更加自我内省的工作状态。在作品中,他将随机性和自然生成的关系扭转为主观表达,并预设了观众的轨迹,很好地把握了空间、概念和对外延伸的信息。 
《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 摄影装置 尺寸可变 收藏级相纸,铝合金框,冷光线 2014
胡为一的工作充满对未知的探索,他从一个新媒体艺术新星,逐渐转型为更加自我内省的工作状态。在作品中,他将随机性和自然生成的关系扭转为主观表达,并预设了观众的轨迹,很好地把握了空间、概念和对外延伸的信息。 
佩恩恩(中国,b.1990)
《分身4:换乘》录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佩恩恩的实践向来以进入不同的运作体系,并成为其中的例外或破坏者,以此来揭示或创造这些系统背后的冲突。
《分身4:换乘》录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佩恩恩的实践向来以进入不同的运作体系,并成为其中的例外或破坏者,以此来揭示或创造这些系统背后的冲突。
苏永健(中国,b.1994)
《虫舱》2017

苏永健以装置、影像,尤其是探讨动物行为在作品中的美学表现为主要创作方向。
《虫舱》2017
苏永健以装置、影像,尤其是探讨动物行为在作品中的美学表现为主要创作方向。
王拓(中国,b.1984)
王拓作品《审问》截帧,获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大奖

王拓的艺术实践以影像、行为、绘画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通过在预设情境下对他人真实生存经验以及文献行为化的介入,来揭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不稳定的关系。他的作品中经常基于对已有的文献(如文学、电影、戏剧、美术史)的引用,来建立一个多重叙事的情节迷宫。
王拓作品《审问》截帧,获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大奖
王拓的艺术实践以影像、行为、绘画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通过在预设情境下对他人真实生存经验以及文献行为化的介入,来揭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不稳定的关系。他的作品中经常基于对已有的文献(如文学、电影、戏剧、美术史)的引用,来建立一个多重叙事的情节迷宫。
许毅博(中国,b.1985)
《A Bare Cycle》交互影像

许毅博的作品以理性中的荒诞思维模式来映射当下人类的发展困境。从人的躯体与意识角度探讨未来生命发展延续所面对的边界问题。
《A Bare Cycle》交互影像
许毅博的作品以理性中的荒诞思维模式来映射当下人类的发展困境。从人的躯体与意识角度探讨未来生命发展延续所面对的边界问题。
张如怡(中国,b.1985)
《香皂》  9×5×3cm(香皂)12.7×8.4×3.5cm(香皂架) 混凝土、香皂架 2016
《香皂》  9×5×3cm(香皂)12.7×8.4×3.5cm(香皂架) 混凝土、香皂架 2016
张玥(中国,b.1985)
《枪证》34×50cm×3,69×50cm×11 布面油画 2016

张玥的工作对象不在工作室,他常年穿梭于各种图书馆、资料库,采访各色人物。他像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研究所一样,致力于呈现全球正在上演的各种危机的艺术解读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和文本结构。张玥的每件作品都来自于一次困难重重的行动,也同时开启了一种中国年轻艺术家少有的视野,致力于探讨全球问题的雄心,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革命冲动。
《枪证》34×50cm×3,69×50cm×11 布面油画 2016
张玥的工作对象不在工作室,他常年穿梭于各种图书馆、资料库,采访各色人物。他像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研究所一样,致力于呈现全球正在上演的各种危机的艺术解读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和文本结构。张玥的每件作品都来自于一次困难重重的行动,也同时开启了一种中国年轻艺术家少有的视野,致力于探讨全球问题的雄心,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革命冲动。
郑源(中国,b.1985)
 《一次(成功的)投递:诗人了小朱》 高清视频 12分钟 2017

郑源的作品关注图像再现并嵌入其中的政治、历史与技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及当下现象的反思,揭示了一种处于不断变化的、进行中的、不可预知结果的状态。
 《一次(成功的)投递:诗人了小朱》 高清视频 12分钟 2017
郑源的作品关注图像再现并嵌入其中的政治、历史与技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及当下现象的反思,揭示了一种处于不断变化的、进行中的、不可预知结果的状态。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