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之光

作者:滕昆 2013年12月18日 专题话题
超城空间的展览往往带着浓郁的跨界及学术属性
超城空间的展览往往带着浓郁的跨界及学术属性
当我们对画廊不再陌生,画廊已经意味着更多。商业,学术,推广与研究,不一样的“终极目的”让画廊展现着不一样的姿态,通过这些差异,我们寻找共同与不同,并试图将画廊“分门别类”。在本期“Hi画廊”中,我们寻找或多或少与“学院”保持着相对紧密关系的画廊,并试着去寻找“学院”带给他们什么,他们又用怎样的方式反哺“学院”。而不可避免的,在我们的选择中出现了如器•Haus空间与视界艺术中心一样的非营利机构,我想这是“学院”带给画廊业的额外馈赠,也只有这样才真实而完整。

总有一些不同的际遇

十年之后,零艺术中心潜心打造着自己的品质。2003年,在连续考察过宋庄与798之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李象群决定在798开一间工作室,一方面能整理并储存自己已经在旧工作室放不下的作品,一方面也为他的学生们提供一个更为“好用”的空间。这间老工厂里的旧食堂开阔的空间与难得的挑高让同在798的朋友们相信这是个理想的展览场所,于是在接连的“展览”之后,零艺术中心取代了“工作室”。李莫唯一边为李象群整理学术脉络与艺术线索,一边借助展览空间为雕塑艺术家乃至青年学生们年复一年提供着优质的展览空间。李莫唯说,明年的零艺术中心将带来不同的视角,而优秀艺术家的个展也将在零艺术中心上演。
久画廊室外图
久画廊室外图
久画廊在六年之后以专注经典作品的姿态吸引着众多关注。2007年,游历回国的艺术家袁加和他的朋友们在偶然得到的酒厂空间开办了久画廊。谈到开办画廊的初衷,袁加说,久画廊从最开始就定位于为创作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作品服务——在他看来,这一时期的作品,是老一辈艺术家们创作的活跃期,作为艺术家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充满激进的探索,而这一点并没有在当时日渐火爆的艺术世界中有所体现,同时,因为家庭的缘故与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特别关系也让袁加决定照着他们寻觅出的方向前进。如今,久画廊将视野放宽到同样有着深厚的学术价值,并身居体制内而未受到市场直接冲击的青年教师艺术家身上,在拓展画廊事业的同时,丰富着画廊的风格,完备着画廊的体系。

2008年,以中国第一个建筑画廊面世的超城空间由有着浓郁学院派风格、身兼建筑师、建筑理论作者和艺术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车飞与章雪峰共同创立。身居798的超城空间的创立初衷定位于“广泛关注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承办展览、教育、出版和公共文化及交流项目,并成为当代艺术与设计最具活力的前沿阵地”,并希望通过展览形成的国际性交流,推动建筑、设计与艺术发展。强调学术性的选择与对作品价值深入与长远的关注,让超城空间经历了多年入不敷出的经营窘境,而章雪峰说,他们愿意不断分析和归纳中国不同阶段艺术作品在当时发展阶段所起的学术意义和对中国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他们更在意以推介者和组织者的身份推动建筑、设计与艺术的跨界与融合,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分析和呈现。
视界艺术中心1空间
视界艺术中心1空间
依附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非营利机构视界艺术中心在莫干山如今拥有两个空间。艺术总监巢佳幸说,他们关注先锋艺术,并希望可以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新观念的展示平台。学院的支持让他们可以不必在运营上耗费太大精力,而是可以更为直接的推进展览项目,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由巢佳幸独立策划的两个项目展是机构的重头戏,她说,视界艺术中心愿意为年轻而有态度的艺术家们提供交流平台,并记录与呈现他们的态度,而无论是先锋的艺术,还是“跑”得太过靠前的艺术,视界艺术中心都将为他们寻找契合的展示空间。接下来,巢佳幸计划进一步明确两个空间的不同职能:一个着重于讨论当下提及而没有深入的艺术话题,另外一个则保有气氛与态度,并在强调年轻、独立的前提下增加空间的交流性。
2012年十月,在器haus空间进行的名为“共同立场”的中欧文化对话论坛
2012年十月,在器haus空间进行的名为“共同立场”的中欧文化对话论坛
相对而言,器•Haus空间虽然也有一位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创办者并同为非营利机构,但是却相对与“学院”保持着距离。联合创办人和主策展人倪昆在接收采访时强调说,我们只是一家非营利机构,我们只想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强调研究性的器•Haus空间在一系列的实验性学术展览之后赢得了口碑,而2007年搬入新空间的器•Haus空间对于艺术家有着明晰的“区别对待”原则:对于年轻艺术家,器•Haus空间不吝扶持与帮助,而对于成熟艺术家,器•Haus空间则侧重于对艺术家独立语言探索与独立概念的评定,他们将未来的展览形式设定为“年轻艺术家的扶持展览”与“三十岁以上成熟艺术家的独立项目”。

作为一种平台

每一间画廊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梦想总是崇高。不一样的画廊有不一样的倾向,而共同的是,如果说商业的成功对于“画廊”而言是一种美好的彼岸,那么“专业”则是寻找彼岸的指南针,那些不一样的“倾向”就像是梦想的标签,而那些有所坚守的方向则如同明灯,在前行的路上闪耀特别的光明。
有着更为紧密的“学院”身份的画廊总有一些特别的气质,无论是创始人在“学院”的职业身份,还是有着上下从属关系的指导背景,稳定的职业关系带来稳定的发展,同时带来的还有稳定的目标性。在本期选择的艺术机构中,受访的主人们不约而同的说,希望将自己的空间或者机构作为一个平台,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向公众揭示更多的现实与可能。
韩柯夫妇与久画廊艺术总监袁加
韩柯夫妇与久画廊艺术总监袁加
身份当然带来了便利,久画廊负责人袁加在受访时并不讳言自己的优势——与学院多年的密切关系,以及与来自学院的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家庭关系与私人关系,这让久画廊得以展出老一辈艺术家们更为真实的作品,并得到展出美术馆级作品的机会。袁加说,作为画廊当然不能避谈商业,而学术与商业向来不可分割,学术是一种高级的商业。恰恰是把握学术的高点,久画廊从创立之初便维持着盈利,这种盈利显然来自于画廊的精准定位。
李莫唯在展览现场与李象群作品合影
李莫唯在展览现场与李象群作品合影
零艺术中心负责人李莫唯也坦言借助于艺术家李象群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艺术中心即便只展出雕塑作品或装置作品,也有极为优渥的选择条件,同时来自学院的研究体系也让零艺术中心在学术层面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为老一辈艺术家提供展览机会,与为体制内的雕塑家们寻找展示可能,让久画廊与零艺术中心特点鲜明,他们回避了从浩瀚的艺术家资源中寻觅合作对象的芜杂,而是得以忠实于自我的展览要求与为画廊拟定的学术线索,有选择的完成展览,而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强化着画廊的方向。作为一种平台,久画廊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填补着一方当代艺术的空白,而零艺术中心则在寻找着雕塑或装置艺术的别样出口。
巢佳幸(中)与艺术家刘建华在艺术家个展《艺用情感展Sensation》现场
巢佳幸(中)与艺术家刘建华在艺术家个展《艺用情感展Sensation》现场
超城空间在保有自我气质与市场选择间坚守前者,即便面对的是难以为继的低谷,仍然怀有希望。而对于非营利机构视界艺术中心与器•Haus空间而言,独立、实验与先锋则是他们唯一坚守的原则,在最大化发挥自由度的前提下,“保守的”、并小心翼翼的面对着市场诱惑。

便利同时带来责任。袁加说,私人关系可以保证老艺术家参展,却无法保证一定能展出最好的作品。袁加希望久画廊可以展出能代表艺术家“真实”的作品,在他看来,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与当代年轻艺术家们一样火热,而正是循着这样一条线索,袁加说服了一位又一位前辈艺术家,而他们的信任又让袁加对久画廊提出更多的要求,从更为深入与全面的角度提供着作为一间画廊所能提供的最佳服务。而对于李莫唯而言,保持零艺术中心的展览质量与展览频率同样重要,借助于体系内的资源优势,零艺术中心不乏寻求展览空间的优秀艺术家,李莫唯说,很多时候体制内的艺术家因为生活上的安逸容易失去野性,尽管作品绝对优秀,但是往往缺乏对当下的态度与判断,而零艺术中心希望呈现的是一种“当下”的境况,随着品牌价值的提升及艺术方向的明晰,李莫唯不得不在展览中进行取舍,这是对当代艺术负责,是对零艺术中心负责,当然也是对艺术家负责。

将画廊视为一种“事业”,画廊主需要“指导”并“制造”艺术家;而视为一种“产业”,画廊主同时面临着亟待培育的市场。在“制造者”与“推动者”之间,画廊的流水线作业繁杂而艰难。作为“艺术”的初产地,学院往往是这条流水线的开端——这种开端既意味着“艺术家”由此而生,也意味着大多数画廊主们也由此走来。“学院”的背景在为画廊主们带来丰厚人脉资源的同时,也往往影响着他们的艺术选择,这些与他们创办艺术空间的初衷与坚守交融在一起的优势与选择,让他们风格清晰,又彰显着无畏的斗志。
 
(图片提供/超城空间、久画廊、零艺术中心、器•Haus空间、视界艺术中心)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