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亚洲总监黄雅君:大家乐于看到冲突的发生,但我们不会因为上海而改变

作者:刘霞 罗颖 2017年11月24日 专题话题
黄雅君在北京东隅酒店发布介绍2018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相关内容
黄雅君在北京东隅酒店发布介绍2018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相关内容
2018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较以往时间延后了一周,将会于2018年3月27日至3月31日在香港会议中心举行,届时将有来自32个国家的248家画廊参展,在参展总数上亦比去年有所增加。
 
2018年更多的中国本土画廊加入了香港巴塞尔的参展行列,这其中既包括首次参展的胶囊上海、东画廊以及没顶画廊,也包括曾经参加但去年缺席的星空间、千高原艺术空间等等。去年首次参展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也从“亚洲视野”单元进入“艺廊荟萃”主画廊单元,去年参展“艺术探新”单元的亚洲当代艺术空间除了今年以艺术家黄荣法的个人项目继续参展本单元之外,亚洲艺术中心也首次参展“亚洲视野”单元。
 
除了画廊参展之外,上海画廊天线空间负责人王子,也首次进入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评审委员会,成为“艺术探新”单元的评审委员。这也是除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张巍之后,第二个进入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评审委员会的中国画廊主。
 
在发布会期间,我们也就上海艺博会生态的迅速崛起是否会对香港巴塞尔造成压力,采访了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
黄雅君 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
黄雅君 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
Hi艺术=Hi 黄雅君=黄
上海的崛起对于整个亚洲都是正能量
 
Hi:两周前上海的两个艺博会ART021和西岸艺术博览会非常火爆,你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
黄:因为那不是我自己的艺博会,所以我可以比较轻松地以一位访客的身份去参观。那个星期无疑是上海展现他们艺术氛围的黄金时段,不光是博览会,还有画廊、美术馆都将他们最好的展览在那个时间呈现。并且不仅仅有亚洲客人,全世界各地的客人都去了上海,这对于我们所有人、对于整个亚洲来说都是具有正能量的事。对于外界来说也是了解中国这些城市不同面貌的一个好时机。和上海一样,北京也有自身的性格特点,实际上今年3月份北京的画廊周也很棒,我知道那个时间段有很多人都来到北京,深入了解当地的画廊是什么样的,他们在做什么。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逛画廊,这也就是博览会存在的意义,但通常博览会看到的就是白墙和作品,但画廊周提供了集中了解画廊性格、画廊主人的契机,我觉得这些都非常重要。 
Hi:香港巴塞尔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很多国际一线画廊,但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多的参展ART021和西岸博览会,这会对巴塞尔造成压力吗?
黄:不会,我觉得不存在竞争和压力。巴塞尔香港艺术展只有3月份的五天时间,但因为上海艺术周的缘故,亚洲的艺术日历中又新增加了11月份,这给亚洲制造了又一个关注焦点,全球的客人也会为此而来。而这些国际画廊再次回归上海参加艺博会也意味着他们对亚洲藏家的重视。很多画廊都有和我沟通过,他们有特意为中国大陆藏家准备不同的作品,因为香港和上海还是很不一样。他们诚意十足的为中国藏家而来,将作品带到他们面前,可见他们是有多么被重视。
Hi:对于国际画廊来说,大量的中国内地藏家是其越来越重要的客户,如果上海可以满足他们,那这些画廊参加香港巴塞尔的必要性在哪?
黄:画廊和藏家是需要长远关系的。这些画廊一年要参加非常多的博览会,不可能每次参展带的作品都一样,所以虽然藏家会有交集,但因为作品和艺术家的不同,让不同的艺博会有存在的必要。就好像很熟悉的两个人在交谈,不可能一直围绕相同的话题,肯定会有新鲜的话题出现,我想画廊和藏家就是这样的关系。
2017香港巴塞尔创下了5年以来巴塞尔门票的最高纪录,约有8万人在5天的展会期间入场。
2017香港巴塞尔创下了5年以来巴塞尔门票的最高纪录,约有8万人在5天的展会期间入场。
我并不希望香港巴塞尔在亚洲独树一帜
 
Hi:上海艺博会如此快速的崛起有让你意外或者震惊吗?
黄:这就是亚洲,亚洲就是一个成长非常迅速的地方。
Hi:针对上海在国际化方面的快速崛起,香港巴塞尔会有相应的策略吗?
黄:我一直认为上海和香港没有竞争关系,有不同的艺术项目在不同的地方发生是好事。我们不会为此有什么改变,品质是我们最看重的东西。我们已经有五年的历史了,而且有95%的画廊再重新申请回归香港巴塞尔,这证明我们所坚持的是对的。
Hi:比起上海,香港的优势在哪?
黄:上海和香港是两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性格。香港人会觉得上海很繁华,空间很宽敞。但香港更像是一个全球的交汇点,很多人来到香港肯定不是只为了来香港,大家把它当作一个中转枢纽,至少还会去周边的一个城市。所以香港的独特优势就是它的国际化以及中心枢纽的地理位置。香港去往亚洲大部分城市都只需要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这也是香港吸引国际画廊选择在这里开设空间的重要原因。
Hi:香港巴塞尔的优势还有哪些?
黄:我完全理解你想得到的答案,大家都乐于看到冲突的发生。但这个真的不是我关心的重点,这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如果你在新加坡或其它城市,别人也同样会问你这是不是威胁到香港巴塞尔了?
我也并不希望香港巴塞尔在亚洲独树一帜。越多的展览、越多的艺博会发生可以持续推动当代艺术在亚洲的发展,也让不同的藏家看到亚洲是以很正面很健康的方式在成长,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在过去五年,不光是有西方藏家在支持香港巴塞尔,还有很多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亚洲藏家的支持,我想这是因为香港巴塞尔是一个提供给全世界画廊和藏家的优质平台。
Hi:巴塞尔有考虑过进入内地吗?
黄:巴塞尔艺术展在香港首发以来,一直与本地艺术界有着良好的互动,也受到极大的支持。香港位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亦有各地资源交流整合的优势。我们目前没有其他的打算。
北京现在画廊将带周洁作品参展2018香港巴塞尔
北京现在画廊将带周洁作品参展2018香港巴塞尔
在自我的定位中做到最好就可以
 
Hi:香港巴塞尔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是有目共睹的,你怎么具体看待香港巴塞尔近五年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
黄:香港巴塞尔的影响是正面的,单单是影响中国藏家,对全球的藏家都有影响。中国和亚洲藏家的趣味都变得很多元,不仅收藏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也有收藏古董或亚洲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一个星期里,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248家画廊可以搭建一个平台给他们看,因为很多藏家都跟我说他们没时间去威尼斯双年展或卡塞尔文献展,但巴塞尔香港艺术展就可以集合亚洲和西方最优秀的作品给他们。
Hi:从你观察看,中国藏家对国际艺术品的趣味和选择上有什么变化?
黄:这很难说。每位藏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都不一样。但是在中国和亚洲,年轻藏家数量的增长和速度都是很迅速的。他们有的将收藏自己国家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但也有一开始就收藏西方昂贵的作品。我了解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但这就像大家对食物的喜好,很难一概而论。
Hi:巴塞尔建立的当代艺术的西方话语权,中国当代艺术是不是很难突破?
黄:我从没觉得我们掌握了话语权。我们一年365天热血沸腾地努力工作,在全球奔波都是为了这五天的展会,这是我们的荣幸。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其他博览会)全情投入其中,就会忽略巴塞尔。你将考虑的是你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而不是成为另一个巴塞尔。比如西岸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小型博览会,我看到周铁海不惜代价地为50家画廊提供最好的服务,难道他们要成为另一个巴塞尔吗?显然不是。我想可能将来也会有博览会专门为年轻画廊搭建平台,他们只要在自我的定位中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东京画廊将带去2018香港巴塞尔的作品小清水渐(Susumu Koshimizu) 《无题》 1976
东京画廊将带去2018香港巴塞尔的作品小清水渐(Susumu Koshimizu) 《无题》 1976
2018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参展名单:
 
艺廊荟萃(Galleries)
十号赞善里画廊,香港
1335Mabini,马尼拉
303 Gallery,纽约
47 Canal,纽约
Miguel Abreu Gallery,纽约
Acquavella Galleries,纽约
艾可画廊,上海
艺倡画廊,香港
Sabrina Amrani,马德里
天线空间,上海
Applicat-Prazan,巴黎
阿拉里奥画廊,首尔、天安、上海
Alfonso Artiaco,那不勒斯
Artinformal,马尼拉大都会
Aye画廊,北京
Balice Hertling,巴黎
北京公社,北京
Bergamin & Gomide,圣保罗
Bernier/Eliades,雅典、布鲁塞尔
刺点画廊,香港
Blum & Poe,洛杉矶、纽约、东京
博而励画廊,北京
Tanya Bonakdar Gallery,纽约
Galerie Isabella Bortolozzi 柏林
Ben Brown Fine Arts 伦敦、香港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纽约、罗马
Galerie Buchholz 柏林、科隆、纽约
Buchmann Galerie 柏林、卢加诺
Galerie Gisela Capitain,科隆
Cardi Gallery,米兰、伦敦
carlier gebauer,柏林
Carlos/Ishikawa,伦敦、香港
前波画廊,北京、纽约
Chemould Prescott Road,孟买
Yumiko Chiba Associates,东京
Chi-Wen Gallery,台北
Mehdi Chouakri,柏林
Sadie Coles HQ,伦敦
Contemporary Fine Arts,柏林
常青画廊,圣吉米亚诺、北京、哈瓦那、Les Moulins
Pilar Corrias,伦敦
Alan Cristea Gallery,伦敦
Galerie Chantal Crousel,巴黎
Thomas Dane Gallery,伦敦
Massimo De Carlo,米兰、伦敦、香港
德萨画廊,香港、北京
Dirimart,伊斯坦布尔
The Drawing Room,马尼拉大都会
Galerie Eigen + Art,柏林、莱比锡
诚品画廊,台北
安全口,香港
Experimenter,加尔各答
Fortes D'Aloia & Gabriel,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高古轩画廊,纽约、比佛利山、三藩市、伦敦、巴黎、罗马、雅典、日内瓦、香港
Gajah Gallery,新加坡、日惹
Galerie 1900-2000,巴黎
gb agency,巴黎
Gerhardsen Gerner,柏林、奥斯陆
Gladstone Gallery,纽约、布鲁塞尔
Galerie Gmurzynska,苏黎世、圣莫里兹、楚格
Goodman Gallery,约翰内斯堡、开普敦
Marian Goodman Gallery,巴黎、伦敦、纽约
Richard Gray Gallery,芝加哥、纽约
Greene Naftali,纽约
Galerie Karsten Greve,圣莫里兹、科隆、巴黎
嘉图画廊,香港
学古斋画廊,首尔
汉雅轩,香港
豪瑟沃斯,苏黎世、伦敦、萨默赛特、洛杉矶、纽约
Herald St,伦敦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深圳
Xavier Hufkens,布鲁塞尔
Ingleby Gallery,爱丁堡
墨斋,北京
Taka Ishii Gallery,东京、纽约
Fox/Jensen,悉尼、奥克兰
Annely Juda Fine Art,伦敦
Kaikai Kiki Gallery,东京
Kalfayan Galleries,雅典、塞萨洛尼基
Karma International,苏黎世、洛杉矶
Paul Kasmin Gallery,纽约
Sean Kelly,纽约
耿画廊,台北、北京
Kerlin Gallery,都柏林
Kohn Gallery,洛杉矶
König Galerie,柏林、伦敦
David Kordansky Gallery,洛杉矶
小山登美夫画廊,东京
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
Galerie Krinzinger,维也纳
Kukje Gallery / Tina Kim Gallery,首尔、纽约
kurimanzutto,墨西哥城
艺术门,香港、上海、新加坡
Simon Lee Gallery,香港、伦敦、纽约
Leeahn Gallery,大邱、首尔
立木畫廊,香港、纽约
Galerie Lelong & Co.,巴黎、纽约
Lévy Gorvy,伦敦、纽约
尊彩艺术中心,台北
里森画廊,伦敦、纽约
长征空间,北京
Luxembourg & Dayan,伦敦、纽约
Galleria d'Arte Maggiore G.A.M.,博洛尼亚
魔金石空间,北京
Mai 36 Galerie,苏黎世
马凌画廊,香港、上海
Marlborough Fine Art,伦敦、巴塞罗那、马德里、纽约
Galerie Hans Mayer,杜塞尔多夫
Mazzoleni,都灵、伦敦
Fergus McCaffrey,纽约
麦勒画廊,琉森、北京
Mendes Wood DM,布鲁塞尔、圣保罗、纽约
kamel mennour,巴黎、伦敦
Metro Pictures,纽约
Meyer Riegger,柏林、卡尔斯鲁厄
Francesca Minini,米兰
Victoria Miro,伦敦、威尼斯
Mizuma Art Gallery,东京、北京、新加坡
Stuart Shave/Modern Art,伦敦
The Modern Institute,格拉斯哥
mother's tankstation limited,都柏林、伦敦
无人岛制作,东京
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
Rosemarie Schwarzwälder,维也纳
Nadi Gallery,雅加达
Galerie Nagel Draxler,柏林、科隆
Nanzuka,东京
Taro Nasu,东京
Nature Morte,新德里
neugerriemschneider,柏林
galerie nichido,东京、巴黎、名古屋、福冈、台北
Anna Ning Fine Art,香港
Galleria Franco Noero,都灵、伦敦
Galerie Nathalie Obadia,布鲁塞尔、巴黎
One and J. Gallery,首尔
Galleria Lorcan O'Neill Roma,罗马
方由美术,香港
Ota Fine Arts,东京、新加坡
Roslyn Oxley9 Gallery,悉尼
P.P.O.W,纽约
佩斯,纽约、帕洛阿尔托、伦敦、香港、首尔、北京
Pace Prints,纽约
Paragon,伦敦
Peres Projects,柏林
贝浩登,纽约、巴黎、香港、首尔、东京
Petzel Gallery,纽约
Pi Artworks,伊斯坦布尔、伦敦
PKM Gallery,首尔
Galeria Plan B,柏林、克鲁日
站台中国,北京
就在艺术空间,台北
Almine Rech Gallery,布鲁塞尔、巴黎、伦敦、纽约
Galeria Nara Roesler,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纽约
Tyler Rollins Fine Art,纽约
Galerie Thaddaeus Ropac,萨尔斯堡、巴黎、伦敦
Rossi & Rossi,伦敦、香港
Lia Rumma,米兰、那不勒斯
SCAI The Bathhouse,东京
Esther Schipper,柏林
Galerie Rüdiger Schöttle,慕尼黑
香格纳画廊,上海、北京、新加坡
ShugoArts,东京
Gallery Side 2,东京
Sies + Höke,杜塞尔多夫
Silverlens,马尼拉大都会
Skarstedt,伦敦、纽约
索卡艺术中心,台北、台南、北京
Sprüth Magers,柏林、伦敦、洛杉矶
Starkwhite,奥克兰
新加坡泰勒版画院,新加坡
Sullivan+Strumpf,悉尼、新加坡
Take Ninagawa,东京
This Is No Fantasy + dianne tanzer gallery,墨尔本
Timothy Taylor,伦敦、纽约
team (gallery, inc.) ,纽约、洛杉矶
Galerie Daniel Templon 巴黎、布鲁塞尔
The Third Line,迪拜
TKG⁺,台北、北京
东京画廊 + BTAP,东京、北京
Tornabuoni Art,佛罗伦萨、米兰、Forte dei Marmi、巴黎、伦敦、Crans-Montana
Two Palms,纽约
Vadehra Art Gallery,新德里
Van de Weghe Fine Art,纽约
Susanne Vielmetter
Los Angeles Projects,卡尔弗城(洛杉矶)
维他命艺术空间,广州、北京
Waddington Custot,伦敦
Wentrup,柏林
Michael Werner,纽约、伦敦、Märkisch Wilmersdorf
白立方,伦敦、香港
空白空间,北京
Barbara Wien,柏林
Galerie Jocelyn Wolff,巴黎
Leo Xu Projects,上海
山本现代,东京
Yavuz Gallery,新加坡
Zeno X Gallery,安特卫普
卓纳画廊,伦敦、纽约
 
亚洲视野(Insights)
五五,上海
313 Art Project,首尔
Aicon Gallery,纽约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北京
Bank,上海
Gallery Baton,首尔
北京现在画廊,北京
Dastan's Basement,德黑兰
Hadrien de Montferrand Gallery,北京
世界画廊,香港
Gallery EM,首尔
Gallery Espace,新德里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
Gow Langsford Gallery,奥克兰
Johyun Gallery,釜山、首尔
Maho Kubota Gallery,东京
狮语画廊,香港、上海
MEM,东京
安卓艺术,台北
Mori Yu Gallery,京都、东京
Sakshi Gallery,孟买
Misa Shin Gallery,东京
Standing Pine,名古屋
星空间,北京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香港、曼谷
Wooson,大邱
杨画廊,北京
Zilberman Gallery,柏林、伊斯坦布尔
 
艺术探新(Discoveries)
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
a.m. space,香港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上海
胶囊上海,上海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洛杉矶
东画廊,上海
Ghebaly Gallery,洛杉矶
High Art,巴黎
Hannah Hoffman Gallery,洛杉矶
Jhaveri Contemporary。孟买
JTT,纽约
Kadel Willborn,杜塞尔多夫
Galerie Emanuel Layr,维也纳、罗马
Michael Lett,奥克兰
Josh Lilley,伦敦
没顶画廊,上海
mor charpentier,巴黎
Öktem&Aykut,伊斯坦布尔
Project Native Informant,伦敦
ROH Projects,雅加达
GALLERYSKE,班加罗尔、新德里
Société,柏林
Tarq,孟买
Urano,东京
Various Small Fires,洛杉矶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