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仪×杨锋 深圳能否搭上香港这艘“艺术快艇”?

作者:胡婷婷图片提供:OCAT深圳馆、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2016年4月20日 专题话题
三月底,以香港为主角的艺术季终于告一段落。围绕着这个黄金档期,深圳、广州的艺术活动自然也不能错过:OCAT深圳馆推出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叙述可能性的展览“事件的地貌”;位于深圳蛇口与宝安的“有空间”与“额外空间”首次呈现藏家杨锋“两个时刻: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收藏展”;广东时代美术馆同期开幕的“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则聚焦了东南亚及东南欧地区的展览;以及许久没有举办个展的段建宇也在同一时间档推出个展“杀,杀,杀马特”等等。一江之隔,试问深圳的当代艺术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呢?它能否搭上香港这艘“艺术快艇”呢?
刘秀仪×杨锋  深圳能否搭上香港这艘“艺术快艇”?
坐落于珠三角的深圳,自然脱离不了其地域性。时常,大多数人会将深圳的艺术发展融入到广州艺术生态的一员。但是,深圳这些年可谓不遗余力地推动常规性的大型展事,例如由政府主导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何香凝美术馆常年推出的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年展和全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等;隶属于何香凝美术馆的非盈利性当代艺术机构OCT当代艺术中心于2005年成立,并致力于发展跨领域、跨学科和具实验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同时引进和推介国外优秀的当代艺术。以上来自以文化为目的的政府资金、企业资助的文化自觉现象也都在深圳近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持续发酵。
刘秀仪  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左)、 杨锋 收藏家(右)
刘秀仪  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左)、 杨锋 收藏家(右)
Hi艺术=Hi   刘秀仪=刘 杨锋=杨
 
城市的身份
﹏﹏﹏﹏﹏﹏
 
Hi:首先,举例深圳给你留下最为深刻的两个与推动当代艺术相关的案例。
杨:深圳OCAT的展览都比较先锋和有研究性,我都比较喜欢看;欢乐海岸的“艺术盒子”在固定空间的基础上,若干艺术橱窗和作品散落在购物中心,从而和更多非艺术圈的观众形成互动,我觉得很有新意;我们基金会(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以及“有空间”在蛇口南海意库构建一个非营利的空间和展览,也是一种尝试,希望能成为另一种艺术走出美术馆而有趣的观展方式。
刘:黄专老师奠基深圳OCAT、第三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城市动员》)。
3月26日,OCAT深圳馆举办大型群展“事件的地貌”正式开幕
3月26日,OCAT深圳馆举办大型群展“事件的地貌”正式开幕
位于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的“盒子艺术空间”迎来其首个艺术项目“现实中的不现实” ©夏季风
位于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的“盒子艺术空间”迎来其首个艺术项目“现实中的不现实” ©夏季风
2010年2月24日,第三届“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香港西九龙海滨长廊举办的艺术项目“Memory,Water,Architecture”
2010年2月24日,第三届“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香港西九龙海滨长廊举办的艺术项目“Memory,Water,Architecture”
Hi:基于生活在深圳的艺术从业者及参与者来说,深圳它有哪些先天的优势?
刘:深圳不是所谓的“当代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家少、没有美院、画廊少之又少,策展人也不多。这个城市是真正的八十后,它特殊的发展历史和产业结构,它的城市空间以致与整个珠三角的关系、还有它对外来人口上的包容构成这个城市有机体,都是对艺术家或策展人来说很有意思的土壤。上个月纽约Swiss Institute馆长西蒙·卡斯和上届威尼斯双年展新西兰馆代表西蒙·丹尼来深圳,他们这个城市有很深的印象,例如他们参观了大芬油画村和一些科创公司,也参观了世界之窗,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个地方的空间和社会结构所衍生的——想象世界的方式,这些想象怎样塑造城市的身份、图像和科技生产之间的加速(acceleration)是怎样的?这些如何和他们生活的地方作比对?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 原大成面粉厂及8号仓库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 原大成面粉厂及8号仓库
位于深圳布吉的大芬村
位于深圳布吉的大芬村
深圳另外一个优势,专业的艺术观众不多,但是有其他文化范畴背景(建筑、设计等)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很多(我们曾经通过微信招募志愿者,短时间内收到一百多个申请),这个对艺术机构反思项目内容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语境。
杨:谈“先天”的优势,我可能觉得不多吧。距离香港较近距离,能方便感受香港艺术界氛围,到香港看国际画廊展览和参加艺博会是优势之一;深圳是改革的先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年轻一代的创业家、企业家更原意拥抱收藏艺术,具备潜力。
Daniel Steegmann Mangrane 《Untitled Curtain2》 600×280cm 综合材料 2016  有空间现场
Daniel Steegmann Mangrane 《Untitled Curtain2》 600×280cm 综合材料 2016  有空间现场
“事件的地貌”开幕现场,由艺术总监刘秀仪为现场观众讲解作品的背景
“事件的地貌”开幕现场,由艺术总监刘秀仪为现场观众讲解作品的背景
艺术机构的专业人员在整个中国都是稀缺
﹏﹏﹏﹏﹏﹏﹏﹏﹏﹏﹏﹏﹏﹏﹏﹏﹏﹏﹏
 
Hi:从深圳的艺术生态构成来看,本地艺术家的曝光率明显不及北京、上海及其他城市,这其中说明了哪些现象?
刘:深圳的当代艺术家不多,展示的场地主要是美术馆。
杨:画廊少、艺术媒体少、展览少,艺术生态还不完整。
Hi:目前深圳的艺术机构及从业人员是否能够自给自足?如果没有,它还需要哪些环节的补给?
刘:艺术机构的专业人员在整个中国都是稀缺,策展、布展、物流、研究、空间设计等都需要更多专业的人。
Hi:深圳是否具备大兴“民营美术馆”的土壤?为什么?
刘:深圳和其他人口多的城市一样,需要包括美术馆在内的文化机构,有这个需求是土壤,开设美术馆的资源也是有的,但是我对“大兴”这个讲法有保留,开办美术馆需要长期的规划,需要完善的行政架构,还有有学术水平的项目,好的美术馆某程度上是塑造一个城市甚至国家文化身份的一个重要部分(MoMA在美国在二战后也担当了类似角色)。
杨:“民营美术馆”也许未必蔚然成风,但有各种独立空间涌现出来。大家对参与支持当代艺术有多样性,企业级的美术馆可能会成为现象。
刘秀仪×杨锋  深圳能否搭上香港这艘“艺术快艇”?
刘秀仪×杨锋  深圳能否搭上香港这艘“艺术快艇”?
三个城市其实可以紧密合作
﹏﹏﹏﹏﹏﹏﹏﹏﹏﹏﹏﹏﹏
 
Hi:坐落于广州与香港之间,深圳的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是否天生就处于劣势呢?如果是,它还有哪些上升空间?如果不是,它的独特之处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深圳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底蕴和基础都比广州和香港弱不足为奇。没有好的艺术院校,艺术土壤比广州就差一点。与香港比,又缺乏好的艺术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艺术品关税制度,仓储等)以及政府的支持来建立高层次的美术馆和收藏。深圳可能比较突出的是大的企业集团在艺术生态的构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比如OCAT,其他的大企业也都有尝试,尚待时日。深圳比邻香港,国际运输方便、成本较低,如果能在前海有好的政策,在艺术仓储、艺术展览方面将会有很大空间。前面也提到了,深圳新生代的创业企业家、金融人士收藏当代艺术很有潜力。我认识的深圳艺术圈朋友可能也有限,但包括艺术家、美术馆、画廊和收藏家朋友都互相支持,这点我很喜欢。
刘:香港的强势在于完善的商业体系,所以它被选为巴塞尔在欧美之外的第三个点,广州则保留了丰厚的岭南文化资源,深圳在两者之间是有意思的观照。香港、深圳、广州地理上很接近,各有不同类型的观众结构和艺术机构,三个城市其实可以紧密合作。
 

广东时代美术馆3月开幕的“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研展”,为东南亚、东南欧艺术家群展
 
广东时代美术馆3月开幕的“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研展”,为东南亚、东南欧艺术家群展
 

3月下旬,广州维他命空间迎来艺术家段建宇的最新个展“杀杀杀马特”
 
3月下旬,广州维他命空间迎来艺术家段建宇的最新个展“杀杀杀马特”
有空间现场 (左起:倪鹭露《Red wall and teak floor》、杨心广《金色 II》、李燎《一记武汉》、杨福东《竹林七贤之四》)
有空间现场 (左起:倪鹭露《Red wall and teak floor》、杨心广《金色 II》、李燎《一记武汉》、杨福东《竹林七贤之四》)
刘韡《丛林No.25》 180× 200 × 35 cm  综合材料  2014  有空间现场 
刘韡《丛林No.25》 180× 200 × 35 cm  综合材料  2014  有空间现场 
额外空间现场 (左起:王光乐《寿漆111127》、Nuri Kuzucan《The Wall》、Thilo Heinzmann《O.T.》)
额外空间现场 (左起:王光乐《寿漆111127》、Nuri Kuzucan《The Wall》、Thilo Heinzmann《O.T.》)
Hi:为了避免让深圳的文化生产成为市场偶然性的产物。作为亲历者,更多地应该保有在艺术上独立探索的精神。目前你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与推动当代艺术相关)放在哪部分?
杨:呈现好的展览是基金会和“有空间”主要的工作重点。除了“两个时刻"的收藏展之外,我们以“Open Call”(微征集)的方式,每年都邀请策展人、艺术家或者更广泛的艺术界朋友们来“有空间”提交展览策划方案。在此基础上评选优秀方案并给予赞助,再实现展览。同时,结合“有空间”的地理特征,以委任(commission)方式来邀请艺术家创作并举办个展,也是重要的方式。我们希望“有空间”能保持它的开放性,呈现的展览能够有趣和多个视角,不受文化、地域、媒介的限制,提供一种美术馆、画廊展览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除此外,我们计划在有空间呈现一系列的讲座,一部分与艺术、展览有关,但还有其他活动是“泛艺术”的文化项目。比如我们计划在年中赞助支持诗歌有关的活动和讲座;希望“有空间”是一个“live”的空间,文化艺术项目的发生地。
 
刘:我现在的工作重心分几方面:以展览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叙述的可能性(《事件的地貌》是这方面的尝试);通过当代艺术来开启关于这个城市的叙述(例如明年的西蒙·丹尼项目);展览和出版物作为国内外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对话平台(例如今年夏天展览《夏季三角》);以公共项目结合展览来向观众展示阐释当代艺术的可能。
​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激进城市化”板块
​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激进城市化”板块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