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东西 一家英国画廊的亚洲代表

作者:罗颖图片提供:白立方、Laura 2020年4月17日 专题人物
Laura(周晓雯)白立方亚洲区总监
Laura(周晓雯)白立方亚洲区总监
Laura是周晓雯,朋友们都习惯叫她Laura。她入行24年,这比国内大部分画廊的历史还要长。她的职业履历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段:前16年在香格纳,她从最初的艺术小白晋升为合伙人,参与了画廊从零开始到成长为中国画廊界翘楚的全过程。2012年,Laura加入白立方画廊,担任其香港空间总监,她给了自己两个使命:“把中国好的艺术家介绍到西方,帮中国的藏家挑选好的西方当代艺术品。我希望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以一个公正平和的心去面对。”七年过去,这个使命仍在延续……
​Laura上海家中的餐厅,墙上是张恩利的作品
​Laura上海家中的餐厅,墙上是张恩利的作品
因为此,我先入为主地给Laura预设了一个身份:一家英国画廊的亚洲代表。在国际大牌画廊陆续落地香港或上海时,每家几乎都配备了中英(外)文自如切换、从业履历丰富的黄皮肤面孔。在今天的全球化舞台上,这个角色的分量显得越来越重。作为最资深的一位,我问Laura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她说自己只是笃信:“如果作品本身没内涵,你编再多的故事都没用,我很难让别人去买他/她的东西,我说服不了自己。我宁愿选择不卖。”于是,我们的谈话就从那些说服她的作品开始。

Laura在上海的家,着地,有花园,闹中取静,她理想中的条件都满足了。家中的白墙和角落里,几乎都是艺术的身影。那些作品与Laura钟爱的Art Deco家具混搭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精致耐看的小型美术馆。它们也是Laura二十余年画廊事业图谱的浓缩,职业足迹的佐证。
Laura在上海的家,着地,有花园,闹中取静,她理想中的条件都满足了。家中的白墙和角落里,几乎都是艺术的身影。那些作品与Laura钟爱的Art Deco家具混搭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精致耐看的小型美术馆。它们也是Laura二十余年画廊事业图谱的浓缩,职业足迹的佐证。

拉开当代艺术大戏的“一块布”



Laura对当代艺术认知发生质的飞跃,是从丁乙的“一块布”——一张白色粉笔画开始的。她用当年年底的画廊分红换来了这幅心仪之作,那也是她第一次收藏丁乙的作品,至今珍藏在家中。这样一块简单的布,如同Laura决意要拉开的当代艺术舞台的大幕布,既是她对未知的兴奋与懵懂,也开启了她对当代艺术大戏的向往与痴迷。
 
其实,我并未亲见丁乙的这幅作品,也无法想像那是一块怎样的布。但我相信Laura对艺术作品有着真切而敏锐的感悟力,或许她从未想过要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文字时而苍白,就像我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挚诚,却难以转译。
从丁乙的“一块布”开始,Laura对当代艺术认知发生质的飞跃
从丁乙的“一块布”开始,Laura对当代艺术认知发生质的飞跃
入行初期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来的时候是一张白纸,白纸上连一个笔划都没有”,Laura形容刚工作时的自己。那时,“香格纳”还是“Shangart”,今天我们知道的中文名“香格纳”还是Laura取的。早在香格纳1996年于上海波特曼酒店开业前,就在劳伦斯(香格纳创办人)位于建国路的家中举办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展览。Laura也是在场者之一。她负责端茶送水,招呼大家。但她那会儿连丁乙是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他要画一块布?为什么申凡要把柔美的山水画得那么坚硬?薛松的好玩,但是她看不懂……带着满腹的疑问和好奇,她就这么跨进了当代艺术圈。
 
无问东西 一家英国画廊的亚洲代表
刚加入香格纳时的Laura与它的创始人劳伦斯(左)
刚加入香格纳时的Laura与它的创始人劳伦斯(左)
Laura以打字员文秘的身份加入香格纳,从基础做起,维护艺术家和藏家、包装、运输、布展、撤展……几乎没有她不熟悉的环节。最初的两三年里,她是香格纳唯一的员工,主要工作是翻译:听艺术家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再翻译给客人。翻译了五年,也学习了五年。薛松、丁乙、杨福东、周铁海等都是她的启蒙老师。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起步阶段的慢节奏,给了她充分的预热准备。
​Laura与艺术家曾梵志(右二)和魏光庆(左二)
​Laura与艺术家曾梵志(右二)和魏光庆(左二)

擦肩而过的《1968》,再次出发的2011 

 

2011年,Laura低调地离开了工作了16年的香格纳。她用一句“缘分尽了”轻描淡写地解释离开的原因。她打算休息一年。和往年一样,Laura去了瑞士巴塞尔。从2000年开始,那里仿佛是她的“朝圣地”,是她每年必去的一站。但这一年的巴塞尔之行,有些特别。她正站在分叉路口,纠结是不是要与艺术事业彻底告别。
 
那一年,Laura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上遇到了改变她事业轨迹的作品——艺术家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用镜子做的《1968》。他把镜面上的每个数字都敲碎,破碎的纹路像鲜花一样绽放。以此纪念那个风云激荡的年月——年轻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宏大的世界,垮掉派们昂首“在路上”,左翼青年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1968》
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1968》
1968年,披头士发行了著名单曲《Hey Jude》,他们在歌里唱到:“你在期待能有人同台表演,但你知不知道那个人其实就是自己。”(You’re waiting for someone to perform with, and don’t you know that it’s just you.)“如果我早几年出生,能经历1968年整个文化运动,那该多爽!我肯定是站在里面的一分子。”《1968》为Laura彼时的情绪找到了一个豁口,化解了她心中的郁结,重新唤醒了她对艺术的那份热情,她决定再次出发。
 
遗憾的是,因为逾20万美元的高价,Laura最终与《1968》擦肩而过。今天再次提及这件作品时,她仍无比动情,泪水竟在眼眶里打转。“它会回到我这里来的,我还在拜托画廊继续帮忙找这件作品”。如同对事业的执着一样,她放不下这件触及内心的作品。
白立方画廊香港空间 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白立方画廊香港空间 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黑白“负片” 

 

其实,我依旧不知道为什么那样一件充满时代色彩的作品会改变一个与之毫无关系的人的决定。
我问Laura:“到底什么样的作品会打动你?”
“真诚,耐看,安静,有渗透力。”我试图理解她对作品与众不同的感受和判断。
显然,我无法从她的回答中得到明确的答案。但从她对艺术家及作品倾注的心力和处事态度,我丝毫不怀疑她对艺术热爱的纯度,即便如此形容常常显得虚伪和矫情。

“负读·读负”展览现场©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负读·读负”展览现场©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秦一峰《2017/05/21 12:10 晴》109.9×136.8cm 纸上微喷 2017
秦一峰《2017/05/21 12:10 晴》109.9×136.8cm 纸上微喷 2017
秦一峰的作品也属她钟爱的类型。Laura第一次去他工作室后,就对墙上那幅黑白摄影作品念念不忘。那是秦一峰拍摄的他收藏的明式素工家具残缺的榫头,也是艺术家琢磨了十年的“负片”系列:黑白颠倒、正负相对,榫卯相接处的深色缝隙转化为一道细细浮动的白线,物件和背景在灰度上融为一体。
琢磨了十年,也沉寂了十年。Laura仍决定把秦一峰重新推入当代艺术视野,帮他规划作品版数、重新定价、制定展览计划以及后续的收藏细节等。展览之外看不见的难题,她都需要一一攻克。
2018年9月,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个展《去日留痕》(Remains of the Day)在白立方香港空间(摄影:罗颖)
2018年9月,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个展《去日留痕》(Remains of the Day)在白立方香港空间(摄影:罗颖)
与一位离开市场十年的“60后”艺术家合作需要多大的自信和底气呢?“不着急,慢慢来,白立方一直在寻找未来,而不是一家‘摘果’的画廊”。Laura说,“整个环节里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如果没有艺术家,所有的环节都是塌的。”这与白立方的创始人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所说的经营理念保持了一致:“重要的是艺术家。和艺术家相互建立信任,做好展览,帮助艺术家管理他们需要的一切。好的藏家会意识到这一点的价值并信任一个全心为艺术家服务的画廊。”因为“亚洲代表”Laura的加入,我们对这家来自英国的画廊逐渐熟悉了起来。
 
9月初的上海尚有几分夏末的余热。Laura刚忙完秦一峰在白立方香港空间的个展开幕,回到上海的家中,回到随性的日常,闲暇时的她从容而爽朗,与画廊工作时的严谨细致形成反差。就像秦一峰的黑白“负片”,在“黑白”的切换中,静谧而深邃的灰色才是她真正享受的。这一抹灰色,我想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无问东西 一家英国画廊的亚洲代表
2018年7月18日-8月25日,白立方香港空间带来展览“温故而知新:作品与文献回顾(Remembering Tomorrow: Artworks and Archives)”,展示了36件之前从未公开过的材料组成的作品,来探索记忆与时间,神话和社会历史的关系。这也是白立方第一次在香港的空间举办群展。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2018年7月18日-8月25日,白立方香港空间带来展览“温故而知新:作品与文献回顾(Remembering Tomorrow: Artworks and Archives)”,展示了36件之前从未公开过的材料组成的作品,来探索记忆与时间,神话和社会历史的关系。这也是白立方第一次在香港的空间举办群展。
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白立方”是一个容器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当初你接受白立方邀请的理由是什么?
Laura(以下简写为L):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上海对我来说是很难离开的地方。另外,我对香港许多画廊的印象还停留在局促的小空间上,我觉得不好玩。直到一位瑞士的朋友对我说:“白立方有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这些我很喜欢的艺术家。你去好好研究一下,不要因为离不开上海,就放弃了另一个世界。”后来我去香港看了白立方的空间,挑高有6米,临街,并且有上下两层,我觉得白立方可能跟别的画廊不太一样,有可能会好玩。
White Cube Mason's Yard Photo © White Cube (Stephen White)
White Cube Mason's Yard Photo © White Cube (Stephen White)
White Cube Bermondsey  Photo © White Cube (Ben Westoby)
White Cube Bermondsey  Photo © White Cube (Ben Westoby)
Hi:如果让你来形容一下白立方,它是一个什么性格的画廊? 
L:就像它的名字“白立方”一样,它是非常开放的,有自由度,可收可放,可大可小,它是一个容器,是一个体积。它里面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系统,自己的价值观,有各种东西承载在里面。它不像很多画廊用的是老板的名字命名,Jay Jopling当时刻意避开了这一点,就是因为他希望这个空间跟其它的画廊不一样,它里面可以放任何东西。
 
Hi:Jay Jopling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L:Jay在内心深处有他对艺术的挚爱和理解。他对艺术是真诚的,他对艺术的直觉和敏锐度极高,这也是为什么白立方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推了那么多好艺术家。
Laura与Jay Jopling(中)在周力白立方伦敦个展上
Laura与Jay Jopling(中)在周力白立方伦敦个展上


“作品说话,不用忽悠人” 




Hi:从业20多年,你的主要工作是服务艺术家、藏家,有什么经验分享?
L: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作品说话,你不用忽悠人,我不能让自己心里有内疚感。等我哪天真退休了,离开画廊了,那些藏家还能够跟我成为朋友,他们至少还能说:“Laura,你卖给我的作品不错。”这就完满了!
画廊是一个服务机构,服务于藏家,服务于艺术家,服务于艺术机构。我不认为画廊可以趾高气扬,它就是一个中间桥梁,把几方关系搭起来。没有艺术家,没有藏家,没有策展人和美术馆,这个生态就没了。
无问东西 一家英国画廊的亚洲代表

2016年7月15日,由Susan May和Laura共同策划的中国抽象绘画群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在白立方画廊位于伦敦梅森广场的空间内揭幕,共有九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参展,包括余友涵、梁铨、苏笑柏、汤国、秦一峰、周力、蒋志、刘文涛和钱佳华的早期和近期创作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George Darrell)
2016年7月15日,由Susan May和Laura共同策划的中国抽象绘画群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在白立方画廊位于伦敦梅森广场的空间内揭幕,共有九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参展,包括余友涵、梁铨、苏笑柏、汤国、秦一峰、周力、蒋志、刘文涛和钱佳华的早期和近期创作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George Darrell)
Hi:你最喜欢画廊哪部分工作?
L:到现在为止,我最喜欢的还是布展。它能让我对每件作品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又不断挑战自己对空间、对呈现作品之间关系,对展览整体的思考,对呈现艺术家的创作观念等等许多方面的认识。
 
Hi:你在自己工作的画廊买东西有什么原则?
L: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原则是不能变的。第一,我不能跟客人争;第二,我喜欢的东西肯定是先介绍给客人。如果开幕完几天,大家还没有理解或认可,那我可以把我喜欢的东西买回来。
“刘韡:看不见的城市”2019年9月13日-2020年1月5日在美国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moCa Cleveland)展出
“刘韡:看不见的城市”2019年9月13日-2020年1月5日在美国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moCa Cleveland)展出

2015年9月16日,刘韡首个香港白立方个展《白银》开幕  

Photo © White Cube (Vincent Tsang)
2015年9月16日,刘韡首个香港白立方个展《白银》开幕  
Photo © White Cube (Vincent Tsang)

“不要把它想象成中国跟西方的对峙”
 


Hi:白立方2011年落地香港时,当时的市场环境怎么样?
L:我觉得高古轩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那时候香港基本上没有西方艺术的市场。
 
Hi:八年过去了,市场有变化吗?
L:有。通过这八年,我们以及其他画廊的共同努力,亚洲观众对于西方艺术的了解已经很丰富了。而且我所知道的中国藏家是学习最勤奋、最积极的一批人,你看看乔(志兵)先生、王薇、陆寻等,他们在最近几年里大量地看去大量地学习。他们一到国外,整个行程表都是满的,他们要求能够尽量看到更多,这是很多中国藏家的现状,也是为什么他们成长得那么快。

2019年9月20日-11月,达明.赫斯特个展“曼陀罗”(Mandalas)在伦敦白立方梅森苑(Mason’s Yard)现场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19. 

Photo © White Cube (Ollie Hammick)
2019年9月20日-11月,达明.赫斯特个展“曼陀罗”(Mandalas)在伦敦白立方梅森苑(Mason’s Yard)现场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19. 
Photo © White Cube (Ollie Hammick)

Hi:中国藏家买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会削弱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购买力吗?
L:艺术世界是通的,不要把它想象成中国跟西方的对峙——它来了以后,中国市场就没了。中国市场仍然还在!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市场还是在中国。就像西方最重要的当代艺术还是在西方,只不过全球各个地方的人都会收藏而已。西方人买中国艺术不会考虑到自己是西方人,不应该支持中国,他们不想这些。至少我知道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他们收藏是冲着这个来的。
白立方作为一家西方画廊,它毫无疑问需要在这里推广西方的艺术。但是他们同时又有责任把亚洲的艺术介绍到西方去,我们是在做这些工作,因为这样才是对等的,才是完整的。
 



白立方一直在寻找“未来” 


 

Hi:选择秦一峰这样一位在市场沉寂十年的艺术家多少有些冒险,白立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L:画廊不是拍卖行,它要有前瞻性。市场则需要慢慢培养。画廊的作用就是发掘出各种未来的可能,然后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大家。你试想一下,当初杨福东、耿建翌出现的时候也没有市场,他们花了多少时间让大家认可学术价值?画廊就是做这个工作的。
2018年7月18日-8月25日,陈轴在白立方香港空间的项目“蓝洞”   © Chen Zhou.   Photo © White Cube
2018年7月18日-8月25日,陈轴在白立方香港空间的项目“蓝洞”   © Chen Zhou.   Photo © White Cube
Hi:我们看到不少进入香港的国外画廊都选择了那些市场价值被认定的“蓝筹”艺术家合作,所以这意味着白立方另辟蹊径吗?
L:从伦敦到亚洲,白立方一直在寻找未来,它不是一家所谓“摘果”的画廊。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是在大家几乎都不认识的时候开始合作的,他所参加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大展,都是进画廊以后做的。与大卫·阿尔特米德(David Altmejd)、弗吉尼亚·奥弗顿(Virginia Overton)等年轻艺术家也都有合作。2013年我们就开始给何翔宇做项目,“口腔系列”也是我们率先推出。
当然,我们也有很重要的艺术家,比如接下来香港空间要做的阿尔·赫尔德(Al Held),就是一位已经过世的西方抽象画家。他也是经历了80年代高峰后,在90年代一下子消失了,大家就没有意识到这位艺术家在绘画领域里提供的价值。我们伦敦的团队去发掘了这些被忽视的部分,重新把他带回大家的视野。想让大家看看抽象绘画里面,除了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还有什么?
 
大卫·阿尔特米德(David Altmejd)于2019年3月26日-5月18日于白立方香港空间举办个展“悬而未定之躯”,展示他全新雕塑作品,这也是他在亚洲的首次个展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大卫·阿尔特米德(David Altmejd)于2019年3月26日-5月18日于白立方香港空间举办个展“悬而未定之躯”,展示他全新雕塑作品,这也是他在亚洲的首次个展
Photo © White Cube (Kitmin Lee)

Hi:对中国艺术家的选择会更倾向哪一类?
L:对我来说,我成长的环境里没有那么多的倾向,艺术家各有各的层面,如果只选一个层面的艺术家,相比之下画廊就只有一个线索,我希望是很多个线索,能看到一个相对全面的面貌。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用什么方法表达,我无所谓。抽象的、极简的、写实的、做雕塑的这些都不重要。从我们推出的刘韡、周力、秦一峰、王功新等艺术家就大致能感觉到我们的方向。
 
 


一家企业化运营的机构 


 
Hi:在经济和社会有波动的情形下,白立方香港空间这些年的经营状况如何? 
L:我对这个东西不怎么在意。我觉得好的艺术、好的作品会永远存在。画廊的使命就是发掘艺术家,然后慢慢把他/她培养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回报。前面培养的现在回报,现在培养的未来回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你只是按照市场节奏去看,你是看不出来这些东西来的。你看现在好的作品差市场吗?不差的。
 
2017年白立方香港空间王功新“轮回”展览现场:装置作品《对话》300x100x89cm 金属制容器式桌面、木制桌腿、发动机 1995
2017年白立方香港空间王功新“轮回”展览现场:装置作品《对话》300x100x89cm 金属制容器式桌面、木制桌腿、发动机 1995
Hi:能做到这么从容的秘诀是什么?不会受困于资金流吗?
L:每个画廊都会受困于资金流,但西方的很多画廊已经作为一个机构存在了,他们有很多策略性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资金流的问题。一旦资金流解决了,你就完全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东西,所以这是为什么西方的那些画廊会越来越大?因为他们有的是从运营一家企业的方法去做的,有的则是从运营资本的角度来做。一家企业不可能只看眼前,它得做好一份三五年的计划,未雨绸缪。
 
Hi:那么白立方属于哪一类?
L:我们是作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机构存在,作为一家公司而不是作为一个资本在运营。我们作为一家商业画廊,它需要市场;但又不仅仅是商业画廊,它更需要学术。在某种程度上,它对学术的侧重甚至更多一点。
2018年,Laura和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其白立方香港空间个展上
2018年,Laura和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其白立方香港空间个展上
Hi:有没有计划在伦敦和香港之外开设空间?
L:这个要慢慢来,我们不能像百货公司一样一下子铺开,一个艺术家能有多少创作量呢?
 
Hi:会考虑在大陆开一个空间吗?或者先开一个小点的?
L:开一个小空间不太像白立方的作风,作为一家画廊,一定要有足够的空间把艺术家的概念说清楚。Jay很喜欢中国,从2003年开始,他一直来中国。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