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这波“艺二代”就垮掉了吗?

作者:策划:罗颖图片提供:各艺术家 2024年5月31日 专题话题

艺术基因会遗传吗?

来看看这些艺二代们的日常创作,

好或不好,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作为艺术家的父母与他们的孩子,

是如何在艺术这件事上互动的。


“不教”,是得到的最多反馈。但不教,并不意味着不交流、不引导。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对于艺术,他们也未必复刻父母的基因。有喜欢的,自然也有对艺术兴趣不高的。

借六一契机,我们策划了这期特别栏目,邀请了二十多组艺术家庭展示子女们耳濡目染的“成果”。

没准看完这篇,即便是艺术门外汉,也提升了自信,原来艺术家的孩子也会画成这个(鬼)样子!

最后,祝大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下文按小朋友名字的首字母排序)

 

不丁
4岁
爸爸:冷广敏
不丁
4岁
爸爸:冷广敏
 

冷广敏:“现在的孩子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我希望艺术对我的小孩来说不是一个需要学习的内容,而是可以变成一种休息放松的方式,喜欢它而不是变得排斥,所以我就不会当作一种任务或者课程去要求他。

小孩子绘画的力量,很纯粹动人,但我不愿意把那个当作一种天赋去渲染,我觉得那是没有经过修饰的时候人的一种状态。所以我考虑他在经过方方面面的雕琢之后,艺术可不可以成为解放其他方面的一把钥匙。我觉得所谓的“儿童美育”应该如此。我不想有任何的干预,就像不敢触碰一个宝物,只是欣赏,也不需要刻意的鼓励和赞美。就是把画画当作很平淡日常的一件小事,有幸他喜欢画画,我就很欣慰了。”

 

不丁《机械蛋》 12×17cm 2024
不丁《机械蛋》 12×17cm 2024


当当
7岁
爸爸:王礼军
当当
7岁
爸爸:王礼军

 

王礼军:“对于孩子来说艺术就是此时此刻真切的表达。如果他没有迫切需要我教他具体怎么画时,那么关注到他对涂涂画画或者动手敲敲锤锤的创作行为就足够了。他偶尔会去我工作室拿凿子锤子“创作作品”,可能他对一块木头形态的改变很有限,但他会意识到他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对象。这也不需要去教,他在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家庭成长,我相信他会对艺术有感觉有热爱。

儿童美育说宽泛一点,是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驻足发现的细节和瞬间。比如一抹残阳,长出的新叶,雨后泥土的味道等等。”

 

当当《生气的太阳》2023

 

 
当当《生气的太阳》2023
 
 
菓子 / 菓小弟
11岁 / 8岁
爸爸:许宏翔
菓子 / 菓小弟
11岁 / 8岁
爸爸:许宏翔
 

许宏翔:“我偶尔带他们看看艺术方面的书和展览,但一般对于绘画展他们也不大愿意看,小孩子都喜欢互动性强的或是声光电的东西。有时会聊一下我自己的作品,他们一般会给予鼓励。允许他们乱画或者不画,会审美也要会审丑。提供材料支持,一起去画材店挑选画材,告诉他们如何使用材料,我就充当我们上学那会儿工作室技师的角色就好了。”

 

菓子《马赛克花》 2023

 
菓子《马赛克花》 2023
 
菓小弟 《爸爸在画画》2020
菓小弟 《爸爸在画画》2020


胡实充 / 胡实厚
10岁 / 7岁
爸爸:胡庆雁    妈妈:曹雨
胡实充 / 胡实厚
10岁 / 7岁
爸爸:胡庆雁    妈妈:曹雨

 

胡庆雁:“完全没教过,只是有时带孩子一块去工作室或者看展览,不过现在他们一听要去看展览都说没意思,谁都不愿意去。比起“美育”,可能对“真”和“善”的培育、认知更重要,更根本。“美育”是与知识相关的修养,另外“美”也会随时间和潮流而改变、甚至流转。”

 
胡实充《胡实充画曹雨》2024

 
胡实充《胡实充画曹雨》2024
 
胡实厚《天津不好玩》 2023

 

 
胡实厚《天津不好玩》 2023
 
 
Kuma
7岁
妈妈:苑媛
Kuma
7岁
妈妈:苑媛
 

苑媛:“ 我们对kuma一开始没有特意去引导他去学画画或者是有更多的艺术教育,他出生之后妈妈画画的工作就在家里,爸爸做设计偶尔画草图,也用电脑做模型。我觉得他观察到了我们的工作,也开始喜欢用笔涂涂画画,有段时间他希望自己能把东西画像,就缠着我们给他画,他再往旁边添加一点其它的图案,在那期间他还喜欢画物体的特定视角画面,比如他很喜欢画我们家自动扫地机器人的顶视图和前视图,为此他常趴在地上或站到那个圆盘扫地机器的上面观察,这个可能是他发现不画透视关系能把一个东西画像的一个解决办法。

后来我们鼓励他自己随意画,因为家里有很多画材也提供各种材料让他尝试。后来他的画就变成了讲故事,有些故事是今天发生的事或者有些是他自己想出来的,画的形象有些变成了很概括性抽象的图案。我们偶尔也带他去美术馆或者画廊看看展,也不会特意引导他去理解作品,也是让他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会提一些问题,但都无关艺术理念都是很表面图像或者材料的问题。我们不希望给他特定的艺术理念,更多的事遵循他自己角度去看待所有的事情,也尊重他自己的理解。”

 

Kuma 《宇宙大爆炸》 纸上马克笔 2024

 

 
Kuma 《宇宙大爆炸》 纸上马克笔 2024
 
 
Lekker
7岁
爸爸:胡伟
Lekker
7岁
爸爸:胡伟
 
胡伟:“ 现阶段基本上就是放任他自行探索,不做过多预设和干预,也没有刻意区分什么是艺术或美育教育。很多时候就带他看我们看的展览,跟他分享些我们感兴趣的议题,他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点,我们就根据他不同阶段的兴趣来引导,这个过程有点像自己做项目调研,给他发散些不同的材料和读物,很多时候他自己就会有意思的联系起来。要相信孩子的脑洞和执行力,这点很重要。”
 
Lekker《可能有水从这里流出来》2023

 

 
Lekker《可能有水从这里流出来》2023
 
 
李宗颐
7岁
爸爸:李钢    妈妈:白丽萍
李宗颐
7岁
爸爸:李钢    妈妈:白丽萍

 

李钢:“因为我经常在艺术里转,小孩又爱围着我转,自然就会接触到艺术。他经常问这问那的可好奇了,我是不会主动说的,除非他多问我几遍。我曾经教过他如何用鞋子抛向夜空中去抓蝙蝠的技巧,可惜他怕,所以一直没有成功过。说真的,我也怕。不过,我是可以让蝙蝠和鞋子同时落地的。

不久前他和我说:爸爸今天早上我们教室门口掉下了一只壁虎,尾巴摔掉了,身子跑了,我们告诉了老师,老师说尾巴还会长出来,不用着急的。可是,放学的时候我看到那条尾巴还在教室门口,餐车经过的时候压了它一下,它动得更厉害而且感觉更疼了,那它以后会重新长出身子吗?我眯笑!”
 
李宗颐《宝可梦》 气球  2024
李宗颐《宝可梦》 气球  2024


刘一格

7岁
爸爸:刘晓辉
刘一格
7岁
爸爸:刘晓辉
 
刘晓辉:“陪伴是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相互商量与平等沟通是我跟她平时画画的常态。
 
刘一格 《海洋世界》 32x41cm 纸上水彩 2022

 

 
刘一格 《海洋世界》 32x41cm 纸上水彩 2022
 
 
毛桃

9岁
妈妈:梁远苇
毛桃
9岁
妈妈:梁远苇

梁远苇:“我对孩子没有特别的艺术教育,出差时候经常带着她,所以她去过比较多的地方和国家。艺术涉及的一切内容对她来说都比较日常,不特别。我习惯与女儿对任何事情都随时讨论。世界总是令我应接不暇,我需要在交流中认识自己,在这方面,我俩有交集。”
 
毛桃《海岛上的馒头》 (馒头是我们家的仓鼠)2023

 

 
毛桃《海岛上的馒头》 (馒头是我们家的仓鼠)2023
 
 
柠檬 / 小喵

10岁 / 8岁
妈妈:鞠婷    爸爸:秦观伟
柠檬 / 小喵
10岁 / 8岁
妈妈:鞠婷    爸爸:秦观伟

 

鞠婷:“我需要做的是提供给她们各种各样的材料,不限制创作形式,不做评价。平时多看展览,多参与多体验。因为孩子教育的原因,我也一直在关注美育,思考艺术带给了我什么。对细节的把控,对生活的敏感,对情感的表达以及逆向思维的能力,深入思考的能力,执着、勇敢的品质,这些都得益于多年的艺术教育。如今所说的儿童美育不是画什么或者画的像不像的问题,也不是以后要不要当艺术家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柠檬《无花果》2023

 

 
柠檬《无花果》2023
 
 
派派

8岁
爸爸:刘展
派派
8岁
爸爸:刘展

 

刘展:“派派从小喜欢画画,在上小学以前几乎每天都会主动抽出一些时间画画,并且非常专注。我和孩子的妈妈都是美院毕业的,打小就在家长的安排下接受美术培训,深知这其中的利弊。所以我们对待孩子画画这件事采取的态度是不干预不介入,让他在画画中尽可能的去释放天性,把画画当作一种表达。同时我们尽力不让所谓的“美育”过早的介入进来,我会经常跟他讲“你们的美术老师没有你画的好,所以你不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画画”。

 

派派《窗外的办公大楼》 2023

 

 
派派《窗外的办公大楼》 2023
 
 
唐郢泽

11岁
爸爸:唐永祥
唐郢泽
11岁
爸爸:唐永祥

 

唐永祥:“唐郢泽从小就爱写写画画,我们自己看展览,逛博览会,去朋友的工作室都带着她,我希望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孩子生活其中,观察体会。长大后,发现她对画漫画感兴趣,这大概得益于小时候学校里经常是画一幅画写一段文字的教学方式,那个时期,她阅读大量的漫画书,如Dog man, 也仿照着书中的形式画自己的漫画。这一系列的漫画新闻,是学校每周一期的活动,希望孩子们用文字描述身边发生的事情。唐郢泽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漫画形式。在电脑上用专业软件和手写板也是她自己根据教程学习摸索,每一期她都需要花上2-3个小时,构思起稿、细节刻画,定稿上色,每一个步骤她都非常用心,每一个图片都经得起放大仔细观看。以她钟爱的猫咪们为主角,你可以看到因大雪放假一天而不能上学玩雪伤心的猫儿,可以看到圣诞集市开心购物的猫儿,你可以看到圣诞新年假期开心旅游的猫们,也可以看到期末考试看到自己成绩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猫们…这些都是她的生活,也是她的体悟和观察。”

 

唐郢泽《Selling Twice 卖了两次》 电脑手绘漫画 2023

 

 
唐郢泽《Selling Twice 卖了两次》 电脑手绘漫画 2023
 
 
Toby

4岁
爸爸:肖旭
Toby
4岁
爸爸:肖旭

 

肖旭:“孩子还小,我没有教育过孩子,也没教过,平时也就带孩子看点艺术展览,等岁数再大一点可以偶尔引导。”

 

 

 
 
 
坨坨

9岁
妈妈:金钕
坨坨
9岁
妈妈:金钕

 

金钕:“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作为艺术家作为家长我能做到的就是肯定他鼓励他发现他保护他,带他去感受和体验,让他自我生长。”

 

坨坨设计制作的OE音箱(OE是他创造的一个漫画角色)2024
坨坨设计制作的OE音箱(OE是他创造的一个漫画角色)2024


谢清越

10岁
爸爸:谢墨凛
谢清越
10岁
爸爸:谢墨凛

 

谢墨凛:“ 似乎孩子天生就有对“美”的追求,他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很多。没有刻意引导或训练,只是在她发现“美”的时候一起好好欣赏,而当她提出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谢清越《我的玩偶》 2024

 

 
谢清越《我的玩偶》 2024
 
 
小舍

10岁
爸爸:储云
小舍
10岁
爸爸:储云
 
 

储云:“ 小舍现在十岁,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我们从没有“教”过她画画。因为她近视,我们常常禁止她作画或者限制她的作画时间,但这种 “剥夺”却激发了她对画画更大的热情。只要一有可能,她会抓住任何机会:有时在校车上会掏出本子画几笔,有时甚至会在我们工作用的白板上创作。

我们觉得,对于小朋友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她保持兴趣、热情和敏感。相对于形式和技巧,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的欲望更加重要。要让她尽可能表达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我们的世界。

 

小舍《美好假期》 2020

 

 
小舍《美好假期》 2020
 
 
小鲜

10岁
妈妈:马秋莎
小鲜
10岁
妈妈:马秋莎

 

马秋莎:“ 顺其自然。”

 

小鲜《猫咪天堂》2023

 

 
小鲜《猫咪天堂》2023
 
 
徐拾

6岁
爸爸:徐渠
徐拾
6岁
爸爸:徐渠

 

 

徐渠:“自由发挥,随意随性。”

 

徐拾《长颈鹿》 2023

 

 
徐拾《长颈鹿》 2023
 
 
薛莞扬

6岁
爸爸:薛若哲
薛莞扬
6岁
爸爸:薛若哲

 

薛若哲:我没有教过女儿画画,甚至有点排斥。因为我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她喜欢在家涂涂画画。我发现,即使不教,她也会陷入另外一些系统中:比如幼儿园老师教的画法,还有艾莎和安娜的冰雪世界。我能做的是尽可能带她多看,带她去发现生活中有意思的小小细节,我不希望她学画画,能够欣赏艺术,能让艺术为平淡的生活打开一扇窗户,就足够了。当日后她陷入俗世的困顿中时,也能够跳出来,多一些角度去看待我们的日常。

 

 

 
 
 
杨闲闲(Yaya)

9岁
爸爸:杨心广   妈妈:杨光南
杨闲闲(Yaya)
9岁
爸爸:杨心广   妈妈:杨光南

 

杨光南:“杨闲闲(Yaya)是一个天生特别喜欢画画和手工的孩子。闲闲的画不仅很有感觉,还有着强烈而特别的观察角度和想法。所以在她面前,我主要是作为观众的角色从作品中体会她内心世界的变化,有时吹捧一下,有时也会讨论构图、细节的处理方式。另外我个人认为:艺术、尤其是美术,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具备这方面兴趣的小孩,应该发现并进一步激发她/他的探索和能量,然后多跟她/他平等地聊聊彼此的看法、互相分享些好的艺术家、作品、展览,更重要的是:多给孩子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自由。

 

闲闲画爸爸杨心广

 

 
闲闲画爸爸杨心广
 
 
鱼丸

9岁
爸爸:黄一山
鱼丸
9岁
爸爸:黄一山

 

黄一山:“作为家长,我没有刻意去培养小孩的绘画能力。本想着让她有这方面基因的话自由发展,到目前目测是没有……她更喜欢戏剧和舞蹈。“儿童美育”应该是符合天性的发展,目前主打一个“快乐童年”。”

 

鱼丸《红绿灯》 纸上水彩笔  2023

 

 
鱼丸《红绿灯》 纸上水彩笔  2023
 
 
朱心瑜

7岁
妈妈:王欣
朱心瑜
7岁
妈妈:王欣

 

王欣:“我们有一个小集体,几个朋友的孩子每周末都聚在一起捣鼓点什么。通常我给他们规划一年只做一个项目,比如今年是一所她们独创的星球的生物住的居所。然后请我的朋友们,他们是导演、建筑师、编程师、动画师负责其中一个板块,一起完成这个一年的项目。各种不同的媒介,工作方法的尝试。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喜欢尝试,但是没耐心坚持。有时候他们不喜欢动脑,但是随着拆分细节,却不知不觉滑到了着迷的点。

实际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驱使力。她为什么喜欢这个一定有很深的内在链接。所以对于孩子,我宁愿她什么都去感受,尽可能的到处去看,到处去试,跟着她一起尝试不同领域,陪着她们。在大量的搜索过程中,会发现她的关注点,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看看能怎么帮她更过瘾。在AI时代,更需要多空间搭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指令的能力,多尝试未知,多敢想未知,先一起玩起来再说吧。”


朱心瑜《wonderland 奇遇仙境》2023

 

 
朱心瑜《wonderland 奇遇仙境》2023
 
 
朱朱

8岁
爸爸:夏禹
朱朱
8岁
爸爸:夏禹

 

 

夏禹:“朱朱从小就很喜欢做手工,随她妈妈,做了非常多,基本上没事的时候就去捏东西去了。我们没有教过,完全是她跟着自己感觉做。我觉得重要的是她在做手工的时候可以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并从中感到快乐。不管以后她是否做艺术,童年时候对于这份专注的体验还是挺珍贵的。”

 

 

 
 
 
拽拽

5岁
爸爸:曾宏
拽拽
5岁
爸爸:曾宏

 

曾宏:“小朋友在这个阶段有很强烈的表达欲,相对于文字来说,图画和声音的表达是比较顺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和顺应这种表达欲,而不是让他学习使用成人的表达方法。顺畅的表达可以让他更自由的和世界相处,而不是产生隔阂。因而我很珍惜孩子直接简单和清晰的表达方式。”

 

拽拽 《大山》
拽拽 《大山》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