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视与思之间

作者:王丹艺图片提供:李强 2015年3月23日 专题人物
《无题》 155×200cm 布面油画 2011
《无题》 155×200cm 布面油画 2011
2015年初,李强在东京上野森美术馆举办了名为“籍境离景”的个人作品展,展出了近两年以花卉和风景为主题的新作。在他的近作中,我们看到的是重叠交织的色彩和笔触,画面经过反复涂抹和覆盖,就像是画家与画面的一场搏斗后留下的痕迹,画面里的形象只能隐约可辨。
《2013No.22》 120×140cm 布面油画 2013
《2013No.22》 120×140cm 布面油画 2013
从营造到触感
画家似乎在画面里努力寻找和肯定什么,有的地方可以看出,为了一个笔触或者一小块色彩的“准确”,经过几遍甚至十几遍的反复,当然也可以看出他不是在追求形体的准确,而是他想要的某种感觉的准确,是他内心感觉的视觉呈现的准确。画家摆脱了描绘对象完整性的羁绊,对象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游离出对象本身,更多的成为绘画手感体验的一个载体。
对于绘画而言,如何去描绘对象在每个画家那里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花卉就一直是李强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但相对于之前的作品而言,他的新作笔法色彩也更加纵情自由,构图布局也不再遵循一定章法。在处理花卉这个熟悉题材的时候,对新的绘画方法的探索一直是他非常注重的,他早期的作品注重画面质感的营造,而现在他似乎更注重绘画这个行为过程本身给他带来的触感和精神体验,在与画面的对话和碰撞中去体验绘画最为单纯的快乐,不再把绘画作为直接表现现实的手段。
李强说,他在画这批画时脑海中总想把画面摆到一个不确定和不可知的位置,想刻意要求自己要回避以前的绘画习惯和对画面效果的预设。在这种不确定和不可知情形下,就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画面的即时的提示和感觉进行调整和回应,这种方式使得绘画过程变得非常有意思,整个过程就像是与对象在画面里进行的相互拉扯,就像在画面中的一场交流和对话。这恰恰能够使艺术家进入到一种特别真实具体、可触可感的状态。而画面最后的结果就像是交流过程的记录,这其中包含了你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尝试、成败和纠结。正是这些因素才使得他的画面在最后能够呈现出如此的鲜活感和生命力。
《2014 NO.1》 140×120cm 布面油画 2014
《2014 NO.1》 140×120cm 布面油画 2014
《2014 No.10》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2014 No.10》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否定之否定
谈到创作上的发展历程。李强说,他是四川美院81级学生,也就是说,在他的上学期间正好见证和经历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乡土绘画、伤痕美术和85新潮的发展和成熟。他说,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张晓刚、周春芽等这些人都是当年的兄长和偶像,受他们的影响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很快他意识到,他不能再追随他们,他必须独立,况且,他的气质并不相同,他自己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因此,他开始以花卉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
从开始以花卉作为创作内容,追寻一种唯美的绘画气质起,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当自己的绘画系统越来越趋于成熟完善的时候,日渐消逝的新鲜感又使得画家开始感到苦闷,觉得如果再做这样下去的话意义也许就会被凝固化,很难再推动了。他发现,随着技术的熟练,绘画开始变成了习惯和复制,工作便渐渐的变得越来越无趣,而恰逢08年经历了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的社会事件和生活变故,对人生的很多体悟使得画家转向了关注社会现场,接连创作出“现场”系列作品,描绘重庆钢场、灾难等社会内容,走向了用绘画来转译和表现事件性的方向。在这个阶段的经历过程之中,李强又发现,在现实面前绘画其实非常的无力,它承载不了太多问题,于是又开始重新思考艺术对于自己的意义,慢慢放下了很多对宏大的终极问题的思考。
《风景2014No.5》 69×49cm 色粉 2014
《风景2014No.5》 69×49cm 色粉 2014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觉得绘画最初的出发点对于自己非常重要,即对于绘画本身的热爱,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更加在意的绘画手感和与画面真实的对话过程。2010年左右,他开始创作“返境”系列,仍然是以花卉为载体,再次借花卉一路走来。

在今天多元的艺术现场中,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更深入地和自我对话,找到自我的位置和问题意识。这个自我的明确跟个人的很多具体的东西相关,而花卉对于他来说,一直和他追求的大的意境和精神性息息相关。在二十多年的创作跨度中,李强的创作思路也经历了几次转变,而是不断反思绘画与自我的关系,完成了一个从再现对象到表现对象再到表现自我的转变。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这颇有点峰回路转的感觉。
《风景2014No.8》 55×75cm 色粉 2014
《风景2014No.8》 55×75cm 色粉 2014
《风景2014No.11》 73×53.5cm 色粉 2014
《风景2014No.11》 73×53.5cm 色粉 2014
推翻意味着新的开始
面对当下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当进入香港巴塞尔这类国内外画廊及艺术家云集的场所,花卉,这类传统的形象,似乎有可能会被其他较为“当代”的作品“排挤”,变成与现场无关的东西。但是,在李强的眼中,绘画并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一个符号,诉说某种观念,他更在乎的,是自我的内心与绘画过程的体验,不断去明确和肯定自己的需要。
是否到了最后,形式和内容都不再重要?李强表示,重不重要有的时候是一种关系。在信手拈来的素材中,都有可真正感动他的东西。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有的时候感觉出来了,形象也许就模糊了,或者没有了。但最后呈现的是我要的感觉,这是重要的。所以今天的具象抽象,或者正在流行的好像越来越跟我没有关系,越画越可找到自己的方向,从一些小的,具体的东西出发,反而让我找到了绘画最真实的快感。不去迎合别人的意识,当你在绘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你会发现很多外在的东西对你越来越没有影响,越来越无所谓了。”这样,他找到了在当代多元喧嚣背景中的方向和自信。 
《玉兰2013No.1》 64×49cm  色粉 2013
《玉兰2013No.1》 64×49cm  色粉 2013
然而作为一名油画专业的教师,在生活中,教学及日常事务几乎占据了李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个人创作上持续的活力,有着极其旺盛的热情,他经常连续通宵画画,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他说:“生活和艺术都需要主动,主动就会有要求,而有要求又会让生活更主动。主动会帮助你去不断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翻自己。我相信,每一次推翻就意味着新的开始。”未来会如何发展充满了种种可能性,对于这样一个不安分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充满期待。
《2014大象日记》  30cm×30cm×40 布面油画 2014
《2014大象日记》  30cm×30cm×40 布面油画 2014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