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坦茨纳 洞穴之外

作者:曹丝玉 2015年5月28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迪特·坦茨纳(Dieter Detzner)©Dieter Detzner
艺术家迪特·坦茨纳(Dieter Detzner)©Dieter Detzner
采访的那天,迪特·坦茨纳正在今日美术馆的展厅调试灯光,他一遍遍地纠正着光源的方向,敬业极了。“消隐”——是迪特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有机玻璃折射下光影流离的世界。我们深究空间的纬度,也讨论时间如何运动,这些问题一次次地探触到作品深处永恒明亮的地方——像站在柏拉图的“洞穴”之外看见的光。
迪特·坦茨纳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消隐”现场 图片提供:今日美术馆
迪特·坦茨纳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消隐”现场 图片提供:今日美术馆
从乐理到数学
 
迪特热爱古典音乐,也学过钢琴。对一个德国人来说,听场交响乐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他收藏过许多古典音乐的黑胶,也爱格伦·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当然,这些信息太冰山一角了。懂得欣赏交响乐丰富多变的层次,就能理解让所有“噪音”变得恢弘和谐的原因——音乐的秩序。热爱交响乐的人,也同样了解数学的美,这的确有助于迪特思考事物的本质,或对哲学里的终极命题孜孜不倦地追问。
《forest floor》,5×100×100cm,PU,1997 ©Dieter Detzner
《forest floor》,5×100×100cm,PU,1997 ©Dieter Detzner
他与自然十分亲近,这在迪特早期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作品《Waldboden》迪特用相机拍下一片散落着枝叶的土地,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个细节,包括它们的形状,以及错综复杂的位置关系。之后迪特按照每一个树枝、叶片或者石土的形状做了翻模,以复制出400多个“零件”,还原了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土地。他说这土地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安排,没有任何人为的气息,但因为艺术家的选择,大家看到了一种被忽略的真实——自然的力量形成的秩序。
《Blumenstraeusse》 ,单张尺寸:40cm×50 cm×15 cm (整件尺寸:200cm×400cm×15cm),银盐染料漂洗印相、灯箱,1996 ©Dieter Detzner
《Blumenstraeusse》 ,单张尺寸:40cm×50 cm×15 cm (整件尺寸:200cm×400cm×15cm),银盐染料漂洗印相、灯箱,1996 ©Dieter Detzner
枝叶的体积和位置关系建构起不同于绘画的空间,虽然对它的观看如此接近二维的体验。迪特学习过油画,也被卢浮宫里的经典深深吸引,从达·芬奇到约瑟夫·博伊斯——艺术的发展内部埋藏着人类对空间认知的演进——这条线索足以串联起闪烁在美术史上的点点星辰,呈现出人类文明的恢弘景象。“空间”一直是迪特创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他希望作品在视觉、记忆和真实空间中,建立起层层交错的空间——感官和精神、视觉和思想、感性和理性不断相遇的所在。
《Explosion》, 125×160×15cm,银盐染料漂洗印相、灯箱,2000 ©Dieter Detzner
《Explosion》, 125×160×15cm,银盐染料漂洗印相、灯箱,2000 ©Dieter Detzner
宇宙爆炸和万物有源
 
在“几何体”的作品出现之前,迪特曾按照17世纪荷兰静物油画的构图,拍摄了50个花束——来自50个不同购买者的鲜花订单。这些花束在送去目的地之前,被快速地放入影棚“留影纪念”。鲜花的形式各异,细节透露着购买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趣味和购买目的。自然和文化基于人类的需求被组合成“物”——艺术通过“物”的表面还原真相,探求本质。时间和空间的并存交错是否合理,决定了艺术的“还原”能否被人信服。
《Edouard》45×40×40cm 玻璃、银、木头  2002  ©Dieter Detzner
《Edouard》45×40×40cm 玻璃、银、木头  2002  ©Dieter Detzner
此后,在作品《Explosion》中,迪特用声控拍摄装置纪录物体爆破的瞬间。这些在暗房手工冲印的大尺寸彩色照片,充满精妙的细节,也让黑色拥有深邃的品质。他用灯箱展示,给予照片两种观看的情景:光的投射和光的消失。在这个空间中,时间的存在犹如太阳东升西落,伴随着对“宇宙大爆炸”的想象,迪特开始追问“万物有源”这样的终极命题。
《Jan》 45×40×40cm 玻璃、霓虹灯 2002  ©Dieter Detzner
《Jan》 45×40×40cm 玻璃、霓虹灯 2002  ©Dieter Detzner
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有且只有这三种形式可以实现自我的闭合,迪特用它们代表宇宙的本源,穷尽其存在的形式和可能。这些雕塑拥有数学的美感——像方程式推演出的万物存在。​
《Constantin》50×32×32cm  有机玻璃、黑光灯、木头 2002 ©Dieter Detzner
《Constantin》50×32×32cm  有机玻璃、黑光灯、木头 2002 ©Dieter Detzner
时间、空间和光的移动

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这的确很难。对迪特来说,用有机玻璃模仿光的移动,制造了空间,也提示了时间的存在——由A至B的长度,以及镜面里变幻无穷的世界。
《Barnett》30×30×166cm 有机玻璃 2005 ©Dieter Detzner
《Barnett》30×30×166cm 有机玻璃 2005 ©Dieter Detzner
有机玻璃的镜面构成了作品的内部空间,也放大了外部世界。怀着对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敬意,2007年,迪特在法兰克福艺博会(Art Frankfurt)带来了作品《Hans》——一件连接地面和天顶的雕塑,这些有机玻璃的镜面朝内,观众透过菱形的窗口看里面的空间无限。
此后,迪特用更大胆的方式呈现时间和空间的并存。比如2010年在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上,他用作品《G.d.B》模仿了钟摆的移动——将一个立方体放在另一个立方体的内部,并形成上扬的角度。迪特将两个立方体重合的部分切掉,在外部呈现“盒子”的运动,在内部让观众产生空间倾斜的错觉。
《Hans》900×35×35cm 有机玻璃 2007  ©Dieter Detzner
《Hans》900×35×35cm 有机玻璃 2007  ©Dieter Detzner
《G.d.B》350×350×350cm 综合材料 2010 ©Dieter Detzner
《G.d.B》350×350×350cm 综合材料 2010 ©Dieter Detzner
对空间的切割也用在了其他有机玻璃的作品中。迪特在纸上随意画出线条,然后选取合适的局部在电脑上用CAD建模,精确有机玻璃的切割角度。这样的方式和他早期选取土地一样自然。
《Paul》 256×456×25cm 有机玻璃 2008 ©Dieter Detzner
《Paul》 256×456×25cm 有机玻璃 2008 ©Dieter Detzner
迪特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消隐”——那些彩色的有机玻璃在光照下折射的影子,流动在整个空间。展厅入口的金字塔上,投射着美术史的经典之作,它们反射在墙面呈现出文明的恢弘。站在其中的我们,触摸到柏拉图“洞穴之外”真正的光。
《Johannes》100×100×100cm 有机玻璃 2015 ©Dieter Detzner
《Johannes》100×100×100cm 有机玻璃 2015 ©Dieter Detzner
Hi艺术=Hi 迪特·坦茨纳=迪特

Hi:如何理解“空间”?
迪特:博物馆里古典主义的油画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也加深了我对于“空间”的认识。空间有许多维度,观众的空间,作品的空间,以及艺术家本人对空间的理解。同时,空间不只是我们主观理解的概念,作为客观存在它同时给空间内的我们以回应。

Hi:早期的作品是从二维空间中开始的吗?
迪特:我学过油画,但后来放弃了。画画造成我对空间理解上的局限,而且我并不想把创作限制在某一种媒介上。三维空间的创造力更大,我后来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但不能完全将三维和二维区分,很多东西是交错的。
 
Hi:这些几何体代表了什么?
迪特:“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出现之后对我的影响很大,任何东西都是从无到有的,其中一定有永恒不变的元素,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物有源”。
 
Hi:三角形通常被视为为永恒的象征。
迪特:三角形是二维空间中最稳定的结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是三种可以实现自我闭合的形状,其他多边形不行。这三种结构是后面创作的基础。

Hi:会特别考虑观众在作品中的位置吗? 
迪特:这非常的重要。巴塞尔艺博会上两个并置在一起的立方体,观众站在里面可以感受到空间是倾斜的,也能体会到时间的存在。

Hi:你在德国的工作室是怎样的?像科学实验室吗? 
迪特:100多平方的工作室,楼上是住宅,楼下用作工作室。没有那么干净,有些脏乱。

Hi:平时的工作习惯呢? 
迪特:我有两个孩子,是全职艺术家,孩子上学之后我就开始工作了。因为家和工作室在一起,所以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概念。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