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他画下都市夜晚的碎片

作者:张朝贝 2022年1月15日 专题人物
到达王强工作室的时候,他手上正有一张尚未完成的画作。几条规则的胶带遮盖了一部分画面,而其余部分则被他用薄薄的丙烯刷了多遍。尽管只能看出作品雏形,但正如他以往的作品一样,背后的故事似乎并不激烈。
画布旁边的工作台,干净得出奇,大大小小的画笔被他冲洗得干干净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对于王强的创作而言,最大的营养来源便是过去不知不觉的生活经历形成的记忆碎片。
王强 他画下都市夜晚的碎片

从金属摇滚到安静画画

天色暗了,马路对面的写字楼渐渐隐匿于薄薄的夜色之中。只剩下几个亮着灯的玻璃窗,室内五官模糊不清的人仍在继续讨论、发呆或抽烟,如同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平行世界。
这是都市中生活的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象,也是王强在空白空间最新个展“熟悉的夜”中,用画笔记录下的有关夜晚的记忆碎片。王强本人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安静,我们一时之间很难将他与那个从高中开始就玩死亡金属音乐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
1990年代,摇滚乐在中国方兴未艾。彼时在中央美院附中读书的王强,和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玩起了死亡金属。当时的学生会老师十分开明,为他们购买了架子鼓、吉他、贝斯等设备,这还曾吸引崔健到此排练。偶像的力量坚定了少年们的摇滚理想,1993年他们成立了冥界乐队,带动了90年代初期死亡金属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喜欢极端金属,倒也并非因为性格叛逆,对于王强来说,“这种东西玩了以后,就越来越极端,因为要把它做到一种纯粹。”但到了90年代后期,重金属摇滚的生存土壤逐渐消失,王强也面临去德国学习绘画的机会,冥界乐队宣告解散。那时候王强家住在德胜门,上飞机之前,他做了一个决定:骑自行车去旁边的理发馆把头发剪了,以后这事儿就不再碰了。
王强 他画下都市夜晚的碎片
“王强:熟悉的夜”展览现场,空白空间(草场地),2021
“王强:熟悉的夜”展览现场,空白空间(草场地),2021

在德国重塑对创作的认知

在王强出国之前,德国表现主义之风在中国正在盛行,可以看到基弗、巴塞利兹等艺术家的画册。那时候王强的创作也像他玩音乐的风格,充满了情绪性。但是到德国之后,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让他对艺术创作有了颠覆性的认知和思考。
每星期的讨论课,教授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墙上进行点评,他总能听到自己作品中一些意想不到的基础性问题:比如远处的地平线不直,或者画面左边的物体太偏……多年之后,王强才真正感觉到这些细节正是绘画创作最本质的东西。“就像建房子要搭脚手架,但我们很多时候连基础的架子还没有,就直接拿砖头往上垒,这房子肯定盖不了半天,自己就塌了。”
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毕业后,王强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国,而是开始了边打工边创作的德国生活。直到他回国后,我们仍然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德国的工业化厂房,或者车站等标志性元素,而那些在车站等候早班车和末班车的人物,无一不来自个人生活经历的碎片。

2005年王强决定回国时,北京这座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奥运前夕紧锣密鼓的施工,让这座熟悉的城市变得陌生,这给他带来巨大的冲击。2015年,他在空白空间的个展“陌生的城”,便将目光聚焦到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绿色施工围挡与锈迹斑斑的脚手架。而从北皋到如今在顺义的工作室,他作为北京人在五环甚至六环之外的艺术观察,也许更加深了这种“陌生”。

王强个展“陌生的城”,空白空间展览现场,2015
王强个展“陌生的城”,空白空间展览现场,2015
王强《谜城 No.1》166×250cm 亚麻布丙烯 2015
王强《谜城 No.1》166×250cm 亚麻布丙烯 2015

来自个人生活经历的碎片

除了画面中德国式的理性与景观,王强身上还保持了从德国就养成的习惯。比如他的工作区域只占据了生活空间很小的一部分,像极了他杜塞尔多夫大教室中属于自己的那面墙;比如每天下午四五点,他几乎都要跑步7公里……
无论是“陌生的城”还是“熟悉的夜”,王强持续描绘着都市生活中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它们来自于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观察,同时又带有个人生活经验与记忆。从“陌生的城”对当代城市题材的描写,到“诗人的冬天”以爱人为模特,包含了更多个人的、感性的因素,再到“熟悉的夜”通过对都市夜间生活的细节描绘达到对都市人的心理状态的关注,进一步向深处推进。
正如艺术家爱德华·霍普在上世纪20年代对美国都市生活景观的描绘,画中的人物似乎在枯坐,又似乎等待着什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而在王强的画中,那些亮着灯的玻璃窗内正在发生什么?画面中那些暗下去的部分又被抹去了什么?艺术家似乎不必为我们提供答案。
王强个展“林中路”,空白空间展览现场,2013
王强个展“林中路”,空白空间展览现场,2013
王强《诗人的冬天》170×230cm 丙烯亚麻布 2017
王强《诗人的冬天》170×230cm 丙烯亚麻布 2017
王强《辙迹》200×300cm 丙烯亚麻布 2017
王强《辙迹》200×300cm 丙烯亚麻布 2017

第一次带着创作的意识去画画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在玩摇滚,那个时期是什么样的状态?

王强(以下简写为王):也没有特别的状态,读大学那会儿身边好多朋友都玩摇滚、玩乐器,后来就顺其自然地跟美院的几个朋友一起组了乐队。从1993年冥界乐队成立,一直到我出国的时候解散,因为都是凭着爱好,一般玩两三年,再长点四五年,后来也没那种环境了。
Hi:画画的状态跟玩摇滚的状态,是不是完全不一样?

王:其实都是爱好,有兴趣就去做、去琢磨。我从小喜欢画画,家里培养也付出了很多,后来顺其自然考上了附中,然后是中央美院版画系。那时候可能比较淘,思想比较活跃,不像理工科那样必须把每一门功课成绩搞好。倒没有特别的极端叛逆,因为玩摇滚就是需要那样的状态,只是想把它做得纯粹,如果玩爵士可能需要做到另一种纯粹。
王强的工作区域,只占用了生活空间的一隅,空间挑高极像他在德国的工作室,摄影:董林
王强的工作区域,只占用了生活空间的一隅,空间挑高极像他在德国的工作室,摄影:董林
Hi: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带着一种创作的意识去画画的?

王:到德国以后。虽然在国内读美院也有很多素描、色彩、速写或者创作课程,但是距离真正的创作或者思考还有差距。国内的课程等于是启蒙或者普及教育,到了德国才发现什么风格都有。当时我们每星期都有讨论课,老师把大家的画放在墙上一起讨论,你要讲自己的作品,也需要对别人的作品进行点评。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想不到的,比如拿一个尺子或者木棍,放在画面上量,说远处的地平线不直,或者左边的桌子应该再偏两厘米会更好看……我们平常都不会去考虑这些,但是绘画的关键恰恰在于细节的准确度,而不是我原来重视的那种激情。所以,我对艺术创作的认知开始了重新的思考和建立。
Hi:你德国在待了几年?什么时候决定回国的?

王:我1999年去的德国,2004年毕业之后,又在德国待了几年。在德国那边的创作也没有中断过,因为要去打工,隔三岔五就去工作室画画。2005年正好要回家看看,那时候发现国内的氛围确实很好,很多同学在798都有工作室,所以就决定要回来。
王强《途中》80×120cm 丙烯亚麻布 2016
王强《途中》80×120cm 丙烯亚麻布 2016

一个颠覆性的重建过程

Hi:你在德国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王:我在德国做过导游,带中国游客的团去玩。我去卢浮宫的次数比很多画画的人去得都多,对里面非常熟悉。我觉得画画之余做这个工作,对我来说还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比如对于意大利古典画、德国表现主义是怎么来的,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Hi:出国前你的创作还是偏表现主义的,但是现在画得很薄,这是到德国之后很快就发生变化了吗?

王:没有那么快。到德国以后,突然很多信息投射过来,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消化过程,重新建立自己的创作语言。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过程。
Hi:有没有考虑过当时如果没有去德国,而是去了别的国家,你的绘画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而不是这样冷静、严谨、理性的样子?

王:我们在德国也看到表现主义的创作,我的老师退休之后,我转到另一个班,跟一个非常著名荷兰教授,他是曾经跟博伊斯一起工作的观念艺术家。但他看到我们班画得特别有激情的作品时,也会说这像是磕了药画的,他们的基础教育是非常严谨的,也不接受画得随便的作品。
王强《海滨广场》159×222cm 亚麻布上丙烯 2018
王强《海滨广场》159×222cm 亚麻布上丙烯 2018
Hi:你觉得自己创作最大的营养来源是什么?

王:其实对我来说,最大的营养来源就是过去那种不知不觉的生活经历,比如我回国之后画的作品,其实都是记忆中的一些碎片,跟我过往的生活或者现在随时随地发生的生活有一种记忆的联系,这样我才会有兴趣去表达它,把它画下来。
Hi:那么这些记忆碎片或者说图像是怎样吸引你的?

王:有很多可能性,也许是一束光在一晃的时候,会触动你跟几个朋友在某个下午的记忆,就像我们有时候突然听到一首歌,脑子里就会马上想到最早听到这首歌时候的情景。
Hi:出国之前绘画中那种感性的东西还在吗?

王:它是一个推进的过程,比如现在这个展览,就是以前几个展览在往深度里摸索,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王强《晨光》133×199cm 布面丙烯 2017
王强《晨光》133×199cm 布面丙烯 2017

依附于画面工作的自然状态

Hi:这次的主题为什么选择了“熟悉的夜”?

王:因为我每次经过写字楼的时候,尤其是望京的办公高楼越来越多,当晚上灯光亮起,可以看到楼里的人有时候在讨论,有时候在发呆,完全是和你隔阂的另外一种状态,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是这个系列最初产生的想法。
Hi:看到你的作品,我们很容易想到爱德华·霍普画过的美国城市夜晚中孤独的人,你介意自己的作品为观众带来相似的感受吗?

王:这确实是一种错爱,霍普是一个特别伟大的艺术家,有很多值得喜爱的地方。但是艺术家工作的时候,可能不会这么去考虑问题。
王强《熟悉的夜 I》166×170cm 布面丙烯 2019
王强《熟悉的夜 I》166×170cm 布面丙烯 2019
王强《寂静的节奏》157×205cm 布面丙烯 2020
王强《寂静的节奏》157×205cm 布面丙烯 2020
Hi: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白昼的作品,画夜晚和画白天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因为创作不是命题作文,不需要像展览一样选择其中一个系列作为主题,所以有一些白昼的作品,比如《斜阳》,我看到冬天的阳光照在墙上,影子一点点变化,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受。
Hi:你的画很薄很轻盈,但是同时又很安静沉稳。为什么选择这种很薄的方式?跟版画的学习经历有关吗?

王:可能是有关系的,但我没这么分析过。主要还是因为材料,我用的是丙烯,如果画得太厚就成一块塑料布了。
Hi:无论是处理图像,还是色彩或者笔触,你对一幅画有具体的要求吗?

王:没有太多具体的要求,完全是依附于画面去工作的自然状态。
王强《车站》148×250cm 布面丙烯 2021
王强《车站》148×250cm 布面丙烯 2021
王强《南方车站》109×190cm 布面丙烯 2020
王强《南方车站》109×190cm 布面丙烯 2020

一张画一个问题地解决

Hi:现在的创作状态还需要挣扎吗?还是说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了?

王:总是有困难,我的每张作品都面对不同的问题,每个作品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它必然就会带来不同的问题。
Hi:你画画是比较慢的节奏吗?一年画多少张?

王:我是属于比较笨的那种,习惯了一张画完了再画另一张。大画就画时间长一点,小画可能就时间短一点。这个习惯可能也跟在德国的经历有关,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教室,每个人只有一面墙上的一个位置,所以我之前在北皋的工作室,虽然面积很大,但工作区域非常小。
王强《熟悉的夜 II》102×150cm 丙烯亚麻布 2019
王强《熟悉的夜 II》102×150cm 丙烯亚麻布 2019
王强《熟悉的夜 III》67×100cm 丙烯亚麻布 2019
王强《熟悉的夜 III》67×100cm 丙烯亚麻布 2019
王强《外滩》153×230cm 丙烯亚麻布 2021
王强《外滩》153×230cm 丙烯亚麻布 2021
Hi:每天在固定时间画画吗?

王:早上起来差不多9点准时开始画画,下午一般不画画,做一些电脑上的事儿。下午四五点左右跑步,晚上从7点到10点画画,基本上形成一种肌肉记忆了。
Hi:在画画这个事情上,还会有一些企图心或者说想要挑战的东西吗?

王:目前没有太多的企图,都是眼前非常实际的问题,一张画一个问题地解决。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