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为 商业推广平台仍需完善其职责

艺术家董大为
2012年,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汇报展声势浩大的集中起上百名艺术家,以开启青年艺术家时代的姿态亮相在国际会展中心。除了大体量的艺术家,参与其中的策展人和评委都极具国际影响力。但机会总会和风险并存,董大为说,与艺术家合作的商业模式上,还需努力完善,公平公正的评选就是对艺术家最大的推广。
Hi艺术=Hi 董大为=董
与艺术家建立更加公平的合作
Hi:当时参加CYAP的情况是怎样的?经过了怎样的评选?
董:我当时刚回国不久,对各种机会都持开放态度。有一天接到电话,说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并且我在被推荐的行列,确定参加的话需要递交作品,并且签一份关于评选活动的协议书。我看了活动的网站,觉得评委都很好,就参加了。评选的程序应该就是评委给每个艺术家投票,然后取一定数量得票数多的入选。
Hi:CYAP建立了怎样的平台来推广艺术家?艺术家又需要做什么呢?
董:主办方承诺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些展览机会,还有就是通过官方网站推广。作为条件,艺术家需要每年递交一定数量的作品给主办方,由主办方保管并在五年后开始代理销售。
Hi:平台本身的确已经做了推广,那你如何考虑自己与这种平台之间的关系?
董:艺术家参与这种平台,是要借助于这个平台的,或者说是要利用这个平台的,博取机会,而这是正当的;但是,相反的,如果平台也要借助艺术家,或者说利用艺术家,达成利益诉求,我就会持保留态度。
Hi:这与国外你参加过的类似的项目有什么区别和差异吗?
董:我刚回国的时候,对此类平台是有期待的,因为国外的这种平台我也了解,也参与过,运行的很好。所选的艺术家质量很高,很多元。很多业内的专业人士真得会关注这样的选秀。但是国外的活动往往没有太多后续的商业运作,而仅仅是提供一个平台。
Hi:或许你并没有看到平台本身的商业背景,你将它视为怎样的项目呢?
董:的确,从我的角度,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与商业的对接,我更多把它看成一个机会和媒介,就是在年轻艺术家和艺术界之间的媒介,大多数艺术家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和真正的市场发生对接的,其直接的诉求也并不是商业,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关注,从而有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布尔日春天 22 35x35cmX16 纸上马克笔 2008
正确看待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期
Hi:从你个人的体验来说,CYAP当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吗?
董:说来很有意思,后来很多人说12年是选秀年,因为同年就有不同形制的几档类似的大型青年艺术家项目,因为CYAP的评委大都很有号召力,所以关注度和影响力还是有的。
Hi:作为艺术家,对这样的平台有什么期待?
董:这样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应该是作服务的,秉承公平和公益的态度,类似的平台应该有,是对画廊,学院,美术馆机制之外的一个补充,但是要把服务做好,而不是首先考虑怎么从中获利,如果平台搭得足够好,就会有号召力,自然也会有赢利点,但不是通过押注年轻艺术家获利。
Hi:押注年轻艺术家?
董:就和市场押注年轻艺术家一样,这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市场链。首先是押注年轻艺术家整体,其次是押注个体,押注潜力和成长值。而公平公正的评选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扶持。
Hi:所以项目在确立其定位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放大某一块力量,比如学术评选和展览。
董:是啊,可以有偏向学术评选和展览的,也可以有直接与市场对接的,但是定位要准确,传达出的信息也要准确。不同的评选之间要差异化,并且张扬这种差异化,让参与的艺术家正确的理解你要干什么。
Hi:或许双方对平台本身的需求就是不同的,那你觉得该如何完善这种公正,以提高一个与学术结合的商业平台的质量?
董:我觉得如果涉及到评选的话,首先要确保评选的结果公平公正,前提就是程序公正:评选的每一步都应该公开透明,不能有裙带关系。如果涉及到商业上的合作的话,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合作方式:在双赢的意愿下充分保证艺术家的权益,因为相对于资本,年轻艺术家是非常弱势的。如果把这种合作比成矿脉开发的话,要有合理的规划,不能急于开采,否则年轻艺术家的蕴藏很容易透支的。

布尔日春天 28 65x50cm 纸上马克笔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