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曼琪 迷失空间

作者:刘霞 2017年5月12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 梁曼琪
艺术家 梁曼琪
上海,衡山坊。
独栋老洋房改造的阿拉里奥画廊,
或许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抽象绘画展示空间,
但对于向来乐意在绘画内外折腾空间实验的梁曼琪来说,
却又是一次充满趣味的挑战。
梁曼琪 迷失空间
梁曼琪 迷失空间
上海阿拉里奥画廊 梁曼琪“情绪符号”展览现场
上海阿拉里奥画廊 梁曼琪“情绪符号”展览现场

移动的迷宫


可以算作梁曼琪搬到上海三年以来的一次完整呈现,在阿拉里奥“情绪的符号”个展中可以看到较早的“扩散系列” ,到“聚合系列”以及最新的“情绪”作品。而那些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是符号的“形状”,就像艺术家有意无意散落在画布和空间中的情绪线索,你偶遇并拾起它,便得到一块进入迷宫的钥匙。

和梁曼琪的采访,约在了展览开幕的两天前。就像以往的每次展览一样,艺术家根据展厅空间结合展出的作品,在现场创做了一些“空间装置”。已经驻扎画廊忙碌了一周多的梁曼琪此刻才有时间闲下来再次感受空间传达的气氛并做最后的调整。

从阿拉里奥画廊二、三楼之间望过去,不同空间中的绘画和空间结构本身也形成有趣的关系
从阿拉里奥画廊二、三楼之间望过去,不同空间中的绘画和空间结构本身也形成有趣的关系
《魔方的衍生》200x320cm 布面油画 2016
《魔方的衍生》200x320cm 布面油画 2016
从老建筑的一楼、二楼再到三楼,梁曼琪对空间和作品之间呼应的巧思,在特意绘制的背景墙上、在为展厅搭建的线性框架结构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散落在画面角落里,还有楼梯间不经意拐角处的小心思,则需要足够细心才能观察的到。而当我还得意于自己对画面和空间保有足够敏锐度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我已经迷失在了艺术家精心打造的空间中了,意识到这个问题,则已经是两天后。
 
两天前,梁曼琪带我从一楼参观一路上到三楼,正对楼梯口的那件《魔方的衍生》——这次展览中最大尺幅,同时也是画面最复杂的作品——成功吸引了我眼睛的注意,在艺术家对其源于一件自己钟爱的条形魔方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空间延伸的简单介绍之后,我们离开。直到两天后展览开幕,我再次回到展厅,面对这件作品却发现它和两天前留给我的印象并不相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梁曼琪在画布上营造的“空间迷宫”中。或者说,梁曼琪在画面中布局的空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移动,最后成了一个迷宫。一个被艺术家营造出来,而被我自身情感牵引行走的“移动迷宫”
阿拉里奥画廊 梁曼琪“情绪符号”展览现场
阿拉里奥画廊 梁曼琪“情绪符号”展览现场
 
空间、身体和情绪
 
 
“空间的营造”是梁曼琪的绘画中一直延续的一个主要内容,从最初在二维空间中寻找空间错位产生的运用感觉的“扩散系列”,到“聚合系列”用几何色块构建日常事物和建筑内部空间。再到许多空间项目以及每次展览现场的空间装置,梁曼琪都会将绘画中的空间感在现实空间中进一步延伸,让画面的空间和真实的空间发生微妙的关系。
 
这种对空间感的热衷除了来自于艺术家对建筑这一空间艺术的热爱,对空间强烈的把控感更来自于梁曼琪是个典型的行动派。
 
生活中梁曼琪喜欢徒步,用身体一点点感知世界和自己。而在创作中,除了平面绘画作品之外,梁曼琪也会时常制作很多模型,来实现或者实验自己画面中的空间搭建。而作为典型的广东女孩,梁曼琪瘦瘦小小,但却更偏爱画大画,以往的作品以及本次展出的作品都以一米五乘一米二的尺寸为主,甚至更大。对大画的空间把控,以及在画大画过程中身体在空间之间的不断丈量以及身体运动轨迹带来的情绪留在画面上的痕迹,在梁曼琪看来,都更加有力。
《重叠的空间》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重叠的空间》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Hi艺术=Hi 梁曼琪=梁
 
 
情绪的符号
 
 
Hi:这应该是你毕业来上海之后比较大的一次展览?
梁:对,应该是这三年以来相对比较完整的一次。2016年和2015年的展览都在外地,韩国一次,香港一次,这次在上海的展览作品面貌比较全。
Hi:这次展览筹备了有多久?
梁:一年前就开始准备这次个展了,但具体看空间、定了基调是两个月前,布展用了十天时间。
Hi:从这一次作品的面貌来看,更多地增加了线条的使用?
梁:画面关系的处理,是我绘画的初衷。之前一直是在用色块处理画面,关系太稳固渐渐觉得有点呆板,所以就开始思考如何打破僵局。从去年在香港的展览开始,我在画面中加入了线,而这次加入了更多的弧形和小碎块,试图让画面节奏感更强。
《六边形的联想No.1》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六边形的联想No.1》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Hi:作品在色彩上同以往相比也有所调整?
梁:我想要的还是明确的色彩对比产生的强烈感受,但这次则希望这种感受以一个很微妙的度呈现,从浓烈的色彩对比带来强烈视觉爆炸调整为一种依然带有情绪,但能让相对你静下心来阅读的状态,所以在灰度上做了细微调整和提炼。
Hi:不再那么单纯,而更加丰富?
梁:现在越来越少非黑即白的想法,这种东西在画面里也就产生了一种厚度,不会那么对立。开始希望画面传达一种有所表达,但不露骨的“表情”,有内容涌出来,但不会捅破。
Hi:这个“内容”具体是什么?
梁:我想调度的是情绪,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情绪。
《情绪符号No.1》 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情绪符号No.1》 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Hi:作品在色彩上同以往相比也有所调整?
梁:我想要的还是明确的色彩对比产生的强烈感受,但这次则希望这种感受以一个很微妙的度呈现,从浓烈的色彩对比带来强烈视觉爆炸调整为一种依然带有情绪,但能让相对你静下心来阅读的状态,所以在灰度上做了细微调整和提炼。
Hi:不再那么单纯,而更加丰富?
梁:现在越来越少非黑即白的想法,这种东西在画面里也就产生了一种厚度,不会那么对立。开始希望画面传达一种有所表达,但不露骨的“表情”,有内容涌出来,但不会捅破。
Hi:这个“内容”具体是什么?
梁:我想调度的是情绪,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情绪。
《情绪符号No.2》 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情绪符号No.2》 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情绪符号No.2》 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情绪符号No.2》 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聚合之后的打破

 

 

Hi:从最早的个展“能”一直到今天,你的作品在自身逻辑上是如何推进的?

梁:首先是绘画语言上的推进。最早在天线空间的展览“能”主要是强调平面中的运动感,希望在平面静止的图形上,因为观者不同的感受和观察方式而产生运动的感受。在韩国的展览“COLOMETRY”是“聚合系列”,其实是将“能”展览中分散的东西重新聚合,所以画面比较集中,色块组合构成一个看似“奇怪的物”。这次的“情绪符号”,则试图把聚合的东西重新打开。一开始画面还是相对比较有秩序地在底色上安排几何图形,这次你会看到没有以前那么精致了,有很多粗糙的笔触和质感,是反复修改的过程当中留存下的我思考的痕迹,我觉得这部分很难能可贵。

Hi:语言推进的背后,改变的是什么?

梁:之前主要是概念输出,所以画面会比较直接简单,后来慢慢不满足,开始试图在绘画语言和内在情绪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情绪这种抽象思维是不确定的,情绪表达的语言探索也不需要那么直接,它呈现在画面上是一种不确定性和反复的关系,所以我刻意将它保留下来。

Hi:这也是这次画面中元素更加丰富的原因?

梁:以前画面主要是直线布局,在具体的形里填色,但这次我试图在已经建立的东西上面用更多的内容将其打破。

Hi:这次的展览是一个打破的过程?

梁:每个阶段都是打破再建立,再打破再建立的过程,但每次打破扩散之后的聚合又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总是更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扑克》 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7
《扑克》 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7
 

看似理性的感性

 

 

Hi:你一直强调形式语言背后的情绪传达,那引发你创作的能量来自哪里?

梁:还是源于生活,但不是具体的物体,而是这些物体背后生活的很微妙规律。比如电梯上的警示标签,四个图标,被人为破坏划最多的永远是右上角的那个。这些规律背后的原因可能需要科学家通过实验家才能给出答案,但我想表达的则是这种规律背后人对空间的回应,以及规律背后人的情绪的出口。

Hi:那你是否会去找寻一些研究成果或情绪符号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梁:关于心理学以及视觉图示的研究我都有读,但我不会依赖。这些内容会内化,而我要清空自我,然后做出不一样的启示。

《折射》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6
《折射》1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6

Hi:会预设作品中的情绪吗?

梁:我遵循内心的变化去创作对应的作品,某段时间比较严肃就会表达一种比较中性沉稳的东西。而比如说今天天气这么好,我去工作室颜色就会更明快跳跃一点。

Hi:会担心自己情绪消退吗?

梁:我比较尊从自己的感受,只要每天有新的东西和感受出来,我就会记录下内心理情绪的变化。

Hi:所以其实在你看似理性的作品下是一颗完全感性的心?

梁:对,很多人看我画觉得很理性,全都是几何结构,但接触久了,并了解我的创作方式,就会发现其实是非常感性的。

《顽固的物体》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6
《顽固的物体》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6

调动整个身体回应空间

 

Hi:绘画的创作过程是根据什么行进的呢?

梁:首先画面上基本的色调和空间层次感受会坚持,但不会再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观念。剩下的便是通过想象、情绪的感受,和视觉调整让画面不断“生长”。所以我每张画的开始和结束都有很大差别。

Hi:一张作品完成会需要多久?

梁:很久,有一些画了三五个月,有一些作品一天没有搬出我的工作室就不会完成。

Hi:会几张作品同时开工吗?

梁:对,我是这样的人,平常思绪也比较分散,一有感觉先画出来,所以有些画是一开始是分散,最后收拢的,也有一些是先收拢然后再打散的,在画的过程中也会有相互之间的穿插。

Hi:你的作品以大画居多。

梁:小画偶尔也会画,安静的画好一张小画也是很好的。但大画在打破、重建的过程当中对我自己内心的冲击更强烈一些,和人的空间轨迹,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感受有关。大画需要退很远来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和思维和画面一起产生互动,有着很强烈的刺激,我自己很喜欢这种感受,调度起你身体的所有细胞,你会很嗨。

Hi:每次展览中也都会有三联画?

梁:三联画给我更多的空间思考,互相之间的关联最终呈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是广东人,广东人祭拜祖先是大事,三联画也有点像小时候看妈妈祭祀摆阵。我觉得三联画非常有仪式感,多少都有一点小时候的想象,让我有表达它的冲动。

梁曼琪 迷失空间
《超维空间中的物体2》 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7
《超维空间中的物体2》 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7

空间辅助绘画表达



Hi:“空间装置”几乎成为了每次展览的惯例?

梁:我平常多数是在工作室创作绘画,但作品展出时,画面和展厅的空间关系和在工作室时候的状态又是不同的,所以我每次做展览都会根据展厅空间感受重新设定一些内容,或者是将我作品中的色彩和形式搬出来在空间中做再次延伸来扩大作品中的感受传达。

Hi:空间装置搭建过程是怎样的?

梁:我每次展览做空间搭建之前都会先做一个1:20的模型,先在工作室里等比例操作,比较在三维空间中,需要考虑实施可能性,不能像绘画中那样随意,所以我要做手工模型来确保可实施性。

Hi:模型也成为了你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梁:我很喜欢空间建筑。我绘画最初的灵感也是来源于建筑空间,想表现一些线面和体的关系,但是我不会3D软件,所以完全是靠想象达到一种在二维平面上构建三维空间的效果。但也因为全靠想象,所以有很多误差,这个后来慢慢变成了我作品中的个人特色。

Hi:“空间装置”和绘画在每次展览中是怎样的关系?

梁:应该是辅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也是我创作的一部分,空间装置是属于我一种思维方式,除了绘画,它可以让你看到我是怎么想的,所以我坚持每次都会和空间发生点关系。

Hi:这次展览在空间布置和绘画的关系上做了怎样的调整吗?

梁:以前一些项目环境和画面一样浓烈,作品会被抵消掉,因为空间的感受比画面强大。这一次我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观众会从画面看出来你怎么延伸到空间的巧妙安排。毕竟多数时间还是投入到绘画语言的探索当中的,还是希望观众能更多得看到绘画。

2015年韩国阿拉里奥画廊梁曼琪个展“COLOMETRY”现场
2015年韩国阿拉里奥画廊梁曼琪个展“COLOMETRY”现场
2017年上海阿拉里奥梁曼琪个展“情绪符号”展览场
2017年上海阿拉里奥梁曼琪个展“情绪符号”展览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