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的新思考和老问题

作者:巩剑 来源: hiart.cn 2013年7月3日 专题话题
在绿堡花园(Giardini)的主题展部分,我看到一组盒装动物木雕作品,它们的作者Levi Fisher Ames(1843-1923)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过两次服役的经历。其间的一次负伤康复阶段Ames开始制作这类木雕,通过作品他想表达的是“动物、野性和驯服”的关系。当我站在这一堆排列整齐有序的小玻璃盒子前时,我很想知道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是在怎样的经验之下、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手段征集到相关的一组作品。而其实类似情况的作品在本届双年展尤其是主题展中层出不穷。正如他自己就概括“这次很大一部分空间的作者身份模糊、其中1/3还是已故艺术家。”写到这里我的确也犹豫了一下,说明至少有一件事Gioni做到了成功,那就是同样曾经困扰他、并且这次他也打算借由展览提示出来的一个问题:你将谁称之为艺术家和什么称之为艺术品?
自学成才的非职业艺术家的主场

“Self-made”是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在谈到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和作品选择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形容词, 我将它翻译为“自学成才”。而在更多的采访和评论文章中观众和作者也会将这些作品的主人称为“Outsider Aritst”—— 非职业艺术家(参照皮力评论的翻译)。即便是出现了一个令你熟悉的名字,相信你看到的也不会是其常见的带有签名的典型作品。“所以人们更容易说这是一届二手店出品的双年展”,Gioni自己笑道,“因为有好多‘回收材料’”如:1993年被两名艺术家在二手店发现的387个由Austrian Peter Fritz制作的模型屋、当Morton Barlett1992年去世时留下的一系列形态结构精美的手工娃娃⋯⋯,而其意义就在于,如果不是古董商人在1993年发现她们被打包在有30年历史的旧报纸里,恐怕没人会知道Morton的这个嗜好了,而曾经这些娃娃们甚至是他家庭的成员之一。这里还要提及的是Mike Kelley,我们刚在此行威尼斯的前站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看到过他的个展,当然也是因为功课没做好的原因确实不知道会在威尼斯再次与其作品相遇。如果不是洛杉矶藏家Kourosh Larzadeh的慷慨出借,我想没人知道Kelley还有如此离奇的创作吧:从名片到色情杂志等回收物品的特殊分类。只不过Larzadeh先生强调说他肯定不会愿意出借这件包括18个部分总共一万个“零部件”的任何一部分单独展出,因为他认为除了这是对这位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艺术家的深切悼念外,任何一部分都不应作为单独的作品呈现。但是这就有个问题了,这原本也许就不是一件作品,可能只是一堆素材,如今斯人已逝,如何证明它成为一个整体的真实有效性?还是说展出反映得是Larzadeh的一厢情愿?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却不会再有答案。


百科宫殿的丰富性与荣格红书个体建档思路下差异性的缺失

不管怎么说,策展人还是有这个权力对展出的作者和作品进行的选择。就这样一直按他的标准征集到半路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了一件后来为整个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命名的那件作品,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的Marino Auriti1955年的一个设计方案: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建造一座名为“世界百科全书宫殿”的高700米、共136层、占地16个街区的巨型摩天大楼博物馆,这个出生于1891年的意大利后裔于1920年移居美国,自1950年从自家经营的汽修厂退休后,就开始埋头建造百科宫殿大楼模型。他对此事认真的程度超出了我们对他故事一般经历的阅读想象,当年的他不仅做好申请专利的准备,据说还举办了一场Party专门用于筹款。在Auriti辞世20年后的今天,他的模型回到了家乡意大利,在军械库主题展的入口第一件作品,就是这座当年准备收纳全人类结晶的宫殿模型。于是,有了明确主题之后的策展人使双年展最终带给观众明确并且直接的体验之一就是“大”!以我个人感受为例,这一次双年展之行,相比上一届、也是我第一次懵懂之中的威尼斯观展经验,所看到的展览还要减少许多。而Gioni对这种“太大了”的反馈十分钟意,他顺带补充道这也是瑞士艺术家David Weiss的一种坚持,并用迪斯尼乐园作了比喻,“那个巨大的游乐场给你的视觉冲击就是看不到边儿!我确实就是有一种对让人不知何处是边际的冲动和狂热。”那么除了利用百科宫殿概念上的兼容并包,荣格创作于1914年至1930年的红书也为策展人Gioni在作品呈现上提供了思路。这本书通过大量插图的贯穿记录了个人小宇宙的进化论,如梦境、魔幻等等种种精神历程。因生前拒绝出版,红书直至2009年才发行面世,原色原大定价高昂,其中美版195美金、德国版198欧元,虽然价格不菲但依然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红书带来的启发便是通过细节性的图解和愿景给个人经历建档。而以上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与最终走马观花后挥之不去的非主流作品高密度陈列的对应关系也十分明显,皮力在接受Art Forum采访时对本届双年展的批评总结为错失了艺术家个体之间的实在差别,并且他认为主题展的活力和实验性因素也在减少,试着从这样的角度再浏览相机里的图像资料,综合Gioni自己在画册前言中的叙述,我认为问题还在于策展人在以极端感性的案例作为依据和刺激下,忽略了最难也是最花时间的理性思考和梳理,更加可能的情况是,准备工作不完整就陆续赶起鸭子上了架。好在鸭子丰富耐看,架子有名也够大。

是现状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展览开到了威尼斯

新闻发布会上就有来自中国的媒体询问了Gioni两个问题,一是为何主题展选择的三位中国艺术家都是非职业艺术家?二是为什么来了这么多中国艺术家的展览?而在回答他的问题时,Gioni也直接选择了优先第二个提问进行解释,他也难以置信周边展中那么多中国因素出现,尤其是他说他这辈子第一次看到了由美术馆主办的平行展出现在威尼斯,虽然他自己也说不准是不是只有一个中国的美术馆在此期间参与主办了展览,但以他在意大利和美国美术馆都工作过的经历来讲,依然难以想象美术馆有资源、能量和决心在另一座城市主办展览。他说这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证明;此外从东方来到西方参与艺术活动、这其中当然还包括诸多的艺术家、策展人、观众的蜂拥而至,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现象,但对威尼斯来说也是一种好现象,所以他表示欢迎。至于回到艺术家选择的问题上,他讲他并不看重国籍,也并不是非在一个类型里筛选,从艺术家的身份中可以探讨一种双年展的有限性,但这个议题不只局限于威尼斯双年展,因为威尼斯不过就是全世界艺术家梦想的一个落脚点罢了。由此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采访中,国家馆策展人王春辰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他就曾经在对“最大的收获”这个提问的回答中说起国内外观众对待展览的不同态度,“国外观众更多关注作品本身,并不会上纲上线,而相反是我们自己更加在意,比如讨论国际地位⋯⋯”,紧接着就在这个问题后面,我的一句其实只是设问“就是说不较劲对吧?”却变成为整个采访他反复修改、追究得最多的一个回答,甚至改到最后我都根本想不起来他最一开始是怎么说的了。真有这么难吗?我想有多少顾虑就有多少问题。与中国馆一湾之隔的“历史之路”,策展人吕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的思路,即更多思考当下国内当代艺术的现状问题,而不是纠结于一个展览的好坏和它发生的地点,“就好比登台演出,老一辈表演完了却没新节目,那老一辈就自然要出来串场,但是大家还是不满意。”说白了就是这么一个理儿,只不过按我们的习惯往往先评论的是讲理的人。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