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2020年被迅速遗忘,于是有了这场美术馆里的画廊展

作者:李天琪图片提供:松美术馆、松艺术区、单行道画廊摄影:董林 2020年6月25日 专题话题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展览能够尽快成型落地,其实在筹备中间才意识到,这种形式还真的有点像博览会”,展览策划人娟子说。在行业萧条、画廊生存面临困境、上半年所有博览会取消的大背景下,娟子发起这样一个“由美术馆牵头,聚集20家画廊”的活动,并且把画廊名字作为重要部分直接表露在海报和宣传资料中,这让松美术馆的新展“2020”区别于普通的群展,多了几分激活艺术生态的积极意义。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香港大馆当代艺术馆也邀请了13家本地画廊进入美术馆举办为期11天的UNSCHEDULED博览会。无意中与松美术馆形成南北呼应。

松美术馆新展“2020”
松美术馆新展“2020”

 

时间紧迫,灵光乍现

离松美术馆新展“2020”开幕还有4小时,我和摄影师被允许进入展厅拍摄作品图,夏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打在深棕色的地板上,把墙上的几幅画衬得格外明艳温暖。调整展签的工作人员刚刚离开,展厅里极静、极清爽。整个展览的风格似乎和它的名字“2020”之间有种难以言明的关联——简洁、直白。展览总策划娟子说:“这个展览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松美术馆来讲,都是一个偶然。”

松美术馆的阳光房,展出星空间艺术家张晖的绘画作品和CLC画廊艺术家汉克·维奇的雕塑作品  (摄影:董林)
松美术馆的阳光房,展出星空间艺术家张晖的绘画作品和CLC画廊艺术家汉克·维奇的雕塑作品  (摄影:董林)
星空间 张晖 《叶子 2020.04》 95×75cm 布面丙烯 2020 (摄影:董林)
星空间 张晖 《叶子 2020.04》 95×75cm 布面丙烯 2020 (摄影:董林)
CLC画廊 汉克·维奇(Henk Visch) 《某一天》 75(H)cm 铸铜 Ed. 4+1ap 2000
CLC画廊 汉克·维奇(Henk Visch) 《某一天》 75(H)cm 铸铜 Ed. 4+1ap 2000
受疫情影响,松美术馆接到允许向公众重新开放的通知已是5月初,如果不举办新展,上一个展览虽然还没撤,但无限延长展期也并不现实;如果举办新展,美术馆本身的规模又决定了展览的筹划不可能是一个小工程,在短时间内使新展落地是个相当大的挑战。
在矛盾纠结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展览总策划、经营过画廊的娟子突然想到:是否有可能邀请画廊参加新展呢?把美术馆的众多展厅分配给各家画廊,让他们拥有选择艺术家和布展的自主权,相当于把一个群展拆分成若干个展,美术馆把决定权和工作量分流给画廊,既能使展览快速成型,又给了画廊展示机会。
娟子的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松美术馆创始人王中军的认同,于是才有了新展“2020”——20家画廊,20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呈现,像是一次铭刻2020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的盛大仪式。从0到100%,娟子和她的团队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
亚洲艺术中心 李真 《清风云露》 205×79×104cm 铜雕 2005
亚洲艺术中心 李真 《清风云露》 205×79×104cm 铜雕 2005
亚洲艺术中心 李真 《日藏·月风》 356×77.5×325cm 铜雕 2016
亚洲艺术中心 李真 《日藏·月风》 356×77.5×325cm 铜雕 2016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何岸 《鼻子上有颗痣,胸口还有一颗》 125×1900×8cm LED灯、树脂、不锈钢 2020 (摄影:董林)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何岸 《鼻子上有颗痣,胸口还有一颗》 125×1900×8cm LED灯、树脂、不锈钢 2020 (摄影:董林)

 

美术馆与画廊,两条平行线的交汇

看似偶然的一闪念,实际上是娟子近几年在艺术圈身份转换的水到渠成,她说:“我是做画廊出身的,所以策划展览时自然而然地想到能否让画廊参与进来。”2019年年初,她把经营了两年的单行道画廊从租金昂贵的草场地搬到了松艺术区,工作重心也从经营画廊转移到艺术区的开发上,由此建立起与松美术馆的合作关系。

美术馆与画廊的合力是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之一,松美术馆宽阔舒展的空间与各画廊“当家明星”的作品之间相得益彰。特殊时间点下的紧迫感、娟子个人的资源整合以及困难时期彼此的包容和理解,使美术馆和画廊两条原本看似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交汇点。展览也颇受画廊的认可,今格空间的创始人蒋伟谈到:“这个展览不仅是本土画廊在公共机构的集中亮相,也是一次公共美术馆对中国本土艺术家的推广。无论是从本土艺术机构还是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未来发展来看,推广本土艺术家都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始终需要画廊和美术馆的共同努力。”

今格空间 王国锋以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题材的摄影作品
今格空间 王国锋以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题材的摄影作品
王国锋 《无题 No.3》 196×149cm 数码打印裱铝板 2017 (摄影:董林)
王国锋 《无题 No.3》 196×149cm 数码打印裱铝板 2017 (摄影:董林)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卜镝作品 (摄影:夏季风)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卜镝作品 (摄影:夏季风)
卜镝 《2017#2》 121×80 cm 布面丙烯 2017(左)《2018#10》 180×130cm 布面丙烯 2018(右)(摄影:董林)
卜镝 《2017#2》 121×80 cm 布面丙烯 2017(左)《2018#10》 180×130cm 布面丙烯 2018(右)(摄影:董林)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夏季风说,在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美术馆与画廊之间互动的亲密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但在国内,美术馆有时似乎比较高冷,与画廊有一种泾渭分明的隔膜感,新展“2020”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隔膜。星空间创始人房方也认为此次展览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当代艺术在中国依然算是一种新生事物,美术馆、画廊的发展尚处于萌芽期,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机构之间的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由美术馆提供平台,邀请不同的画廊推出精彩的艺术家个展,过去并不多见。这或许是应对疫情的一种临时性举措,但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展出效果。”
 
HdM画廊 曼纽尔·马蒂厄(Manuel Mathieu)作品 (摄影:董林)
HdM画廊 曼纽尔·马蒂厄(Manuel Mathieu)作品 (摄影:董林)
曼纽尔·马蒂厄 《建筑师》 100×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0 (摄影:董林)
曼纽尔·马蒂厄 《建筑师》 100×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0 (摄影:董林)
魔金石空间 武晨作品 
魔金石空间 武晨作品 
武晨 《少妇历险记》 180×250cm 布面丙烯 2015 (摄影:董林)
武晨 《少妇历险记》 180×250cm 布面丙烯 2015 (摄影:董林)

 

不想让2020年被迅速遗忘

松美术馆新展“2020”总策划、松艺术区负责人 娟子 (摄影:董林)
松美术馆新展“2020”总策划、松艺术区负责人 娟子 (摄影:董林)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段时间北京疫情的反复有没有打乱展览的计划?

娟子(以下简写为娟):主要是流程上的简化,我们取消了开幕晚宴,也不做任何开幕仪式或讲话,严格遵守“不准集会,不准大型聚餐”的规定。20家画廊特别辛苦,一直很配合,就是想给大家一个呈现。如果把展览延后的话,会有一个更好的开幕仪式吗?还是遥遥无期?结果没人能预料,到时候大家可能就失去现在这个劲头了。

Hi:20家画廊、20个艺术家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娟:其实特别偶然,因为我们从去年开始开发松艺术区,所以和美术馆的团队之间有很多业务往来和配合。加上我之前有经营画廊的经验,所以突然间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念头而已,并非起源于一个学术性的想法。说实话这个展览跟学术的梳理无关,所以也没有策展人。另外我的感觉是2020年这一年过得真的太破碎了,就像梦一样。开始工作以后,大家一忙碌起来,很多感触就会被忘掉,2020年又会变得了无痕迹,被彻底遗忘和抹掉了。所以我想抓住这个时间,做一点跟“2020”有关的事情。
Spurs画廊 张伟《Z-KIW1955》400×600cm 宣纸油画  2019 (摄影:董林)
Spurs画廊 张伟《Z-KIW1955》400×600cm 宣纸油画  2019 (摄影:董林)
佩斯画廊 洪浩 《有边之世界二》 270×165×7cm 丙烯、塑形材料、金箔、画布 2016 (摄影:董林)
佩斯画廊 洪浩 《有边之世界二》 270×165×7cm 丙烯、塑形材料、金箔、画布 2016 (摄影:董林)
单行道画廊 李怒 《直到海洋被关进栅栏》190×162×550cm 综合材料 2020 (摄影:董林)
单行道画廊 李怒 《直到海洋被关进栅栏》190×162×550cm 综合材料 2020 (摄影:董林)
李怒 《夹紧双腿》 30×42×9cm 铸铜、24K金 2020
李怒 《夹紧双腿》 30×42×9cm 铸铜、24K金 2020

Hi:选择艺术家和画廊的标准是什么?

娟:我们把选择艺术家的权力完全交给画廊。作品数量、作品形式和布展方式都是画廊自己决定的,我们不做任何干预。选择画廊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基本都是一些我比较熟悉的画廊,如果完全以画廊的规模或级别来选择,我觉得这个展览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局限于北京地区,这个展览就像北京艺术生态的小缩影一样,有老牌画廊,有年轻画廊,有成熟艺术家,有年轻艺术家,作品形式也比较丰富。

常青画廊 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作品 (摄影:董林)
常青画廊 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作品 (摄影:董林)
劳瑞斯·切克尼 《间隙(书架)II》 180×180×23cm 聚酯树墙上涂料 2018 (摄影:娟子)
劳瑞斯·切克尼 《间隙(书架)II》 180×180×23cm 聚酯树墙上涂料 2018 (摄影:娟子)
站台中国 刘商英 《荒原计划20号》 320×1730cm 布面油画 2019 (摄影:董林)
站台中国 刘商英 《荒原计划20号》 320×1730cm 布面油画 2019 (摄影:董林)
刘商英  《荒原计划20号》局部 (摄影:董林)
刘商英  《荒原计划20号》局部 (摄影:董林)

Hi:是否会刻意避免让展览在面貌上与博览会或大群展过于相似?

娟:起初就没想过把它做成博览会。首先,从空间的角度看,松美术馆的整个场馆有它的独特性、流动性和房间感,相对独立的展厅形成很好的观展动线,与一些展厅面积大但数量少的“白盒子”式美术馆相比,松美术馆因为独立展厅多而不需要依赖博览会中最常见的展墙来区分作品,我们也特意强调不允许搭建展墙,以示与博览会的区别;其次,展厅中不出现任何画廊的名字,由美术馆统一设计展签;最后,美术馆既不收场地费,也不收任何展览销售提成,因为这个展览相当于聚集了画廊、藏家、私人销售等艺术圈不同身份的人在一起,所以之后是否有销售、以怎样的形式完成销售都是个别和自发的行为。

香格纳画廊 欧阳春作品 (摄影:董林)
香格纳画廊 欧阳春作品 (摄影:董林)
欧阳春《无题No.12》 195×81×81cm 实物装配:现成品(包括谷物、香料等) 2018 (摄影:董林)
欧阳春《无题No.12》 195×81×81cm 实物装配:现成品(包括谷物、香料等) 2018 (摄影:董林)

Hi:所以说美术馆不干涉画廊的销售?

娟:不干涉。对于画廊来说,如果这个展览能够帮助他们起到销售的作用,我会觉得很开心,这是一个额外的收获。但我也没看到哪家画廊因为想要销售,就放弃对艺术家作品和展厅布置的要求。另外展览从海报到宣传推文都是有画廊名字的,现场展墙上的导览二维码里面也有关于艺术家和画廊的介绍,有些画廊还往二维码里面添加了小程序,我们完全接受

北京公社 谢墨凛 《非白 No.1》 160×210cm 布面丙烯 2019 (摄影:董林)
北京公社 谢墨凛 《非白 No.1》 160×210cm 布面丙烯 2019 (摄影:董林)
谢墨凛 《非白 No.1》局部  (摄影:董林)
谢墨凛 《非白 No.1》局部  (摄影:董林)
麦勒画廊 谢南星作品 (摄影:董林)
麦勒画廊 谢南星作品 (摄影:董林)
麦勒画廊 谢南星 《明信片 No. 5》 220×200cm 布面油画 2015 (摄影:董林)
“明信片”系列油画有关于“画布渗透”——艺术家谢南星将两层画布叠在一起进行绘画,颜料从上层画布逐渐渗透下来,留下的痕迹似满天繁星,闪烁不停。
麦勒画廊 谢南星 《明信片 No. 5》 220×200cm 布面油画 2015 (摄影:董林)
“明信片”系列油画有关于“画布渗透”——艺术家谢南星将两层画布叠在一起进行绘画,颜料从上层画布逐渐渗透下来,留下的痕迹似满天繁星,闪烁不停。

Hi:从艺术家的名单上也能看出,其实每个画廊推出的都是相当王牌的艺术家。

娟:在展览推进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画廊的底蕴和能量非常强大,他们对艺术家的信心很充足,没有犹豫,也没有很多复杂的想法。

Hi:画廊方在展览中主要负责什么?

娟:画廊方负责作品运输和现场布展。如果从节约成本来讲的话,是不是可能会有画廊只是意思一下或者都拿最简单的作品?事实上并不是,还有的画廊专门为了这个展览把作品从国外运回来,总之大家的诚意很足。

空白空间 高露迪作品 (摄影:董林)
空白空间 高露迪作品 (摄影:董林)
 

高露迪《现实No.27》 50×60cm 木板上丙烯、油彩、水彩、金属、塑料、毛毡、镜子、胶带、纱 2020 (摄影:董林)
 
高露迪《现实No.27》 50×60cm 木板上丙烯、油彩、水彩、金属、塑料、毛毡、镜子、胶带、纱 2020 (摄影:董林)

Hi:这种展览形式明年还会延续吗?会有“2021”吗?

娟:不确定,这个展览不管对于我个人还是对于松美术馆来讲,都是一个偶然。我不会因为策划了这个展览之后就要去做策展,美术馆会下一步怎样安排我也不清楚。我只是因为赶上这个机会,恰好做了这件事情。没想到临近开幕北京出现了疫情的反复,在紧急调整开幕流程的同时,我突然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展览,否则2020年于我而言可能真的就是一段空白。我也是很有惰性的人,常规工作外的很多念头会在转瞬之间就忽略掉。这次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动力,其实源于春节隔离期间的一个感受,这样的情感触动是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至少对我而言是的,让我开始做减法,让我有想法就尽力去实施。

東京画廊+BTAP 志村姐弟作品 (摄影:李炳魁)
東京画廊+BTAP 志村姐弟作品 (摄影:李炳魁)
東京画廊+BTAP 志村姐弟《踪迹:天空 - 东京物语》 48×48×15cm 镜子、光学玻璃、电线、木材  2015-2017 (摄影:李炳魁)
東京画廊+BTAP 志村姐弟《踪迹:天空 - 东京物语》 48×48×15cm 镜子、光学玻璃、电线、木材  2015-2017 (摄影:李炳魁)
前波画廊 付小桐作品 (摄影:董林)
前波画廊 付小桐作品 (摄影:董林)
付小桐作品细节 付小桐十年来一直运用传统的针刺技术与加厚的宣纸结合进行创作,她通过数以万计朝着不同方向的针孔,在宣纸表面“扎”出若隐若现的图像
付小桐作品细节 付小桐十年来一直运用传统的针刺技术与加厚的宣纸结合进行创作,她通过数以万计朝着不同方向的针孔,在宣纸表面“扎”出若隐若现的图像
Tong gallery+projects 兰昭形作品 (摄影:董林)
Tong gallery+projects 兰昭形作品 (摄影:董林)
兰昭形 《培根之一》 50×60cm 布面油画 2009 (摄影:董林)
兰昭形 《培根之一》 50×60cm 布面油画 2009 (摄影:董林)

 

一个“任性”的画廊主

Hi: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经营画廊的?

娟:2017年我在草场地开了单行道画廊,其实我正式开始做画廊是在2013年——建外SOHO的逸空间,但它更像是一个艺术会所,挂一些作品,有一个小酒吧,适合休闲或者会客。逸空间运营到2015年,我感觉很安稳但也很乏味,到2016年底,我基本上认定了自己想做画廊。这样阴差阳错地,没有去打探当时国内艺术市场的情况,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我就跑到草场地去开了画廊。

Hi:刚开始时压力大吗?
 
娟:很大。我后来想想实在有些莽撞。单行道画廊的面积非常大,不仅租金高,所有的运营成本都高。我当时租完房子都还不知道第一个展览要做什么,也没有特别专业的团队。我比较被动,做事情也比较随机,很少去跑艺术家的工作室,选择艺术家都是很偶然的机缘,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第一年我就意识到亏损得很厉害了,可以这样讲,即使我把所有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卖光,也不可能平衡画廊的成本。
单行道画廊 李怒“潜”展览现场 2017.10
单行道画廊 李怒“潜”展览现场 2017.10
单行道画廊 毛宇“夫吹万不同”展览现场 2018.9
单行道画廊 毛宇“夫吹万不同”展览现场 2018.9
单行道画廊 陈浩洋“自然醒”展览现场 2019.1
单行道画廊 陈浩洋“自然醒”展览现场 2019.1
Hi:作为一个画廊主,你的优势是什么?
 
娟:我没什么太大的优势。我做画廊的时间很短,身边并没有针对一级市场的当代艺术收藏圈子,这就造成了展览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兴奋过后就带来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卖不出去。我觉得我比较适合做服务,我现在就专心做好松艺术区的管理,以这个场地为平台,跟不同的艺术机构、艺术家、藏家、画廊合作,为他们服务。
Hi:单行道画廊其实做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比如李怒的大型装置、后来的“堡垒”项目等等。
 
娟:其实如果把单行道画廊那两年的很多展览放到一起,它真的不像是一个画廊,而像是一个非盈利项目空间。那些展览我自己很喜欢,推进的过程中也非常兴奋,但很可惜我没有经济实力来持续性地做这样的展览。
 
Hi:但已经很有勇气了。
 
娟:我觉得做任何事情只要先不想后果,都有勇气,哈哈。那是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体验,但要刹车了。我在2018年年底做了开发松艺术区的决定,2019年4月艺术区动工,2019年5月我从草场地搬出,就没有同时在维持单行道在草场地的空间了。
Hi:如果现在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做画廊吗?
 
娟:应该不会了,太累了。
不想2020年被迅速遗忘,于是有了这场美术馆里的画廊展
不想2020年被迅速遗忘,于是有了这场美术馆里的画廊展
单行道画廊 “堡垒”项目现场 2018.8
单行道画廊 “堡垒”项目现场 2018.8

 

松艺术区,未来可期

Hi:你与王中军相识的契机是什么?

娟:我最初认识王总是因为他是我的藏家。2000年的时候,我因为不想继续当中学美术老师而从山东来到了北京,本来想考研,但后来误打误撞成了职业画家。当时王沂东老师把我推荐给了王总,王总去工作室看了我的作品以后,就和我签了5年的合同,从2005年签到2010年。我这5年的所有作品都是王总收藏的,因此也没有跟画廊合作过。

Hi:从画廊主成为松艺术区负责人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娟:松艺术区以前是三排马厩,我很早就知道这个地方,我们曾经在2017年圣诞节前向美术馆递交了一个很小的项目方案,就是李怒的“甚嚣尘上”。展览在冬天,很冷,地方很破,但是艺术家们都很喜欢。有了那次尝试,我就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很深,当我得知因为种种原因这里迟迟不能动工的时候,我就动了心思,于是跟王总提了一个建议,用最小的成本让艺术区落成,可能不像最初设计的那么完美精致,但我们可以利用艺术区现有的特点,把它做成一个年轻、实验、开放、偏生活感的小区域,于是就在艺术区做了一个基本的改造。

改造前的松艺术区 李怒 “甚嚣尘上”展览现场 2017.12
改造前的松艺术区 李怒 “甚嚣尘上”展览现场 2017.12
不想2020年被迅速遗忘,于是有了这场美术馆里的画廊展
松艺术区外景
松艺术区外景
松艺术区开馆试运营 “FAS潮流艺术展”现场 2020.6
松艺术区开馆试运营 “FAS潮流艺术展”现场 2020.6

Hi:可以透露一些松艺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娟:按照理想的设置,松艺术区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场地,与松美术馆的风格和内容上能做到相互补充。这里有几个相对独立的场地,既能够容纳当代的展览或者学术性、实验性的项目,也能容纳网红类、潮玩类等比较能吸引客流量的项目。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