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 Prager 甜美的变形
Alex Prager在国内最广为熟知的,大概就是集合13位好莱坞巨星的《Touch of Evil》。不管是摄影还是视频作品,Alex Prager都十分擅长营造一种又复古又繁华又诡异的气氛,歌舞升平处暗流涌动。

Photo:Jeff Vespa.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早些时候,国内网站上一组“13位巨星一分钟变恶魔”的视频火了一阵子。包括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等美国影星一人拍一段一分钟的短片,重新演绎《发条橙》《飞越疯人院》等著名电影中的恶人。节拍紧凑,出人意表。转发视频的人大多不知道,这组作品是美国知名影像艺术家Alex Prager在2011年和《纽约时报》合作的,次年获得艾美奖。多年来,她以摄影和视频作品闻名当代艺术圈,跟大牌杂志合作,作品被纳入世界各大一线美术馆收藏。她的作品有鲜明的老电影气息,色彩艳丽,故事性强,常有媒体把她与变装自拍的辛迪·舍曼对比,抑或称她的照片是“希区柯克式”。其实,Alex Prager就是Alex Prager。她是吸纳洛杉矶的明媚,浸淫好莱坞氛围,热爱艺术与自由,爱做白日梦也有能力把白日梦变成现实的Alex Prager。

《Burbank》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回归洛杉矶
1979年,Alex Prager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出生,至今生活在那里。从许多方面来说,洛杉矶深深地影响了Alex Prager的创作。这里永远阳光明媚,天空和阳光下豪宅里精心打理的游泳池一样,蓝得耀眼,清透得让人看了觉得心口疼。把目光拉出去,笔直的街道尽头是绿色圆缓的山坡。这是电影和艺术的圣殿,潮人满街啪啪走,看衣着和墨镜好像谁都是大明星,动不动就看到剧组在拍戏。这里洋溢着独特的悸动,一切都积极又明媚,膨胀着想象的张力。生长在这样的城市里,Alex Prager的作品永远颜色鲜亮,能用静止的画面和简单的人物关系引发观众丰富的联想。
然而她并不是从一出生就一直住在洛杉矶。Alex Prager从小跟奶奶长大,13岁时因为越来越不乖乖上学读书,被奶奶送到佛罗里达她父母身边。到了佛罗里达她也不想去上高中,那些学校看起来个个都蠢,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好在父母非常理解她。她遇到好朋友Sarah,每年都跟她飞到瑞士去在她奶奶的商店里打工,在周围旅行,每年有五个月都这么跑来跑去各地走,直到18岁回到洛杉矶定居。Alex Prager曾说,少年时期这种经历,使她非常独立也非常自信,她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十分信任,在创作时敢于跟着自己的直觉走,也常常表现独自一人的女性形象。她喜欢希区柯克,喜欢大卫·林奇,皮斯伯格和费里尼都给她许多启发。她一直爱《绿野仙踪》,桃乐丝和伙伴们勇闯魔法世界,为了寻找心和勇气走在绿色麦田间的金色大道上,这个故事是她无尽的灵感源泉。

《Culver City》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Face in the Crowd
今年3月,立木画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带着她的“Face in the Crowd”系列,举行了Alex Prager在香港的第一次个展,几张仰拍的照片看来触目惊心。观看者仿佛被囚禁在地下,被站在地上的人们冷冷看着。展览中还有同系列的视频,由演过《饥饿游戏》的影星Elizabeth Banks主演,表现了在人群中挥之不去的孤独。Alex Prager总是和自己熟悉的人合作,比如配乐常来自作曲家Ali Helnwein,服装经常由自己妹妹的老朋友Callan Stokes负责,母亲和妹妹也常被她安排做演员。
开幕被安排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同期,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和文化名流云集画廊,衣香鬓影啧啧称赞她的作品。Alex Prager却没有和这些赞叹她的人在一起。她呆在堆满画册和电脑的狭小办公室里,一个接一个和媒体做采访。采访前,我向她表示抱歉,她真诚地笑着说:“没关系呀,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香港嘛。”她亲切又甜蜜,非常礼貌,笑容动人,愿意敞开心扉和人聊天,对个人经历和感想也不遮遮掩掩,根本不怕分享自己的黑历史,比如刚开始拍照时“真的就是拍人行道上的一双鞋,那会儿我觉得自己可棒了”。曾有记者问起她小时候演戏的事,她惊叫着:“天啊你怎么找到这些的?我刚才一直避免谈起这段呢!”之后马上开讲:“对啊,我从七八岁就演戏。生在洛杉矶,多多少少总会演点什么的。”

立木画廊举行了Alex Prager第一个香港个展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Photo:Kitmin.com
些微夸张的现实生活
18岁回到洛杉矶后,Alex Prager找了几份零工,过了几年打工赚钱买衣服吃饭的日子。有一天,她忽然吓出一身冷汗,醒悟到自己得开始制定长期规划。“我想我唯一可能擅长的就是创造性的工作了,但是还不知道具体做什么。”她常去看朋友们的演出,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直到William Eggleston的展览。
差不多21岁左右的一天,Alex Prager去看William Eggleston的展览,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展览现场,她当即决定“我要做这个”,一个礼拜内就配好了相机和暗房,没细想便一头扎进摄影。她沉浸在这个突如其来的热切中,深夜慢慢审视自己的作品,抱着相机睡觉。她那时住在韩国城,晚上把自己的创作挂在洗衣房里,白天去看哪些被人拿走了,以此判断人们的喜好。
Alex Prager的作品常令人联想起美国五十年代的风貌,尤其是许多老电影的桥段,但艺术家说她并没有特意再现某个特定时代或特定人物。“我希望创造出些微夸张的现实生活。”她作品中的女人有纹丝不乱的惹眼发型,瓷娃娃一般的妆容,衣裙和背景鲜艳美丽,却时常显得惊恐脆弱。在Alex Prager的作品中,美丽的外貌成了一种隔离,拉远观众和主题的距离,使令人伤心、恐慌的负面主题更容易被接受。

此系列讨论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Photo:Kitmin.com
Hi艺术=Hi Alex Prager=AP
黑暗主题的漂亮面具
Hi:你如何找到你的摄影作品中这种极具故事张力、电影性强的风格?
AP:我在洛杉矶出生长大,一直包围在这种漂亮得像是假的的景色中。很多电影都在那里取景,天气总是特别好,我家附近常常竖起电影的布景,我的很多朋友也都是演员,在电影业工作。看着这些人在街上走来走去,他们化的妆、穿的衣服常常让你感觉就是哪个电影里面的服装。这就像是一个“真真假假”的游戏,现实和电影电视剧里的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界都变模糊了。老电影里面会用到高度类型化的灯光、布景、服装,这些装饰像是给他们要表现的主题加上一种雍容华贵的面具似的,借此方式,他们就有了讨论任何主题的自由。我们想想老电影,尤其是黑白电影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很严肃的主题,比如说谋杀、犯罪、遗失、情感悲剧等等,但是这些主题被美好的外表装饰起来,使得观众和这些黑暗的主题之间微微拉开些距离,这就保证了更好的衔接。
Hi:我们看到你的作品中有很多女性人物,也有一些非常有女性主义倾向的场景。你觉得自己算是女性主义者吗?
AP : “女性主义”这个词汇这些年来产生了不少变化,现在的各种思潮对女性来说绝对很有价值。我认为女性有权做她们想做的事,成为她们想成为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算是女性主义者。不过,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是为了传达这类诉求,而是为了表达我生活中的感受。我会更愿意去讨论自己了解的,与我联系密切的主题。女人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然而在很长时间里,女性在电影文化中都只有单一的表现形式。我希望表现出来女性的不同面貌。

展览中还有她与影星Elizabeth Banks合作的视频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Photo:Kitmin.com
边界模糊的现实与虚拟
Hi:作为摄影家,你如何在你的作品里表现现实和虚拟?
AP:我的作品一般来源于非常冲动本能的想法,让我感受到一种压倒性的冲动说“我必须做这个”,这种冲动来自我非常情绪化的方面,因为我就是个挺情绪化的人。那么,重要的一点是我必须足够信任自己,才能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那些困难,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包含很多细节工作。我会跟着自己的创作灵感走,加入高度虚拟化的布景、服装、外观。我非常喜欢鲜艳的颜色,常常使用原色。这种颜色很好看,也让人感觉非常安全,像是儿童书里的配色似的。另外,我尽量用典型化元素表现不同事物,观众看了会想起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典型化形象,看到那些我们熟悉的场景,会感到很熟悉,好像去过照片中的场景似的。
Hi:一般来说,你是先想好一个故事再创作,还是先拍摄再在创作中摸索背后的故事?
AP:比起故事,我更重视作品中情绪的表达。有时在拍摄时,演员会需要我去给他们讲个故事,帮助调动情绪,但这基本只是拍摄过程中的一种技巧。不过,我记得2008年我的一个展览开幕上,观众们过来问我照片之前和之后都发生了什么,这让我想到其实我可以用流动的影像来表现人物的故事。后来,我就开始创作视频作品,这部分创作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叙事性。此前,我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纯粹表达感情的作品,现在我开始感兴趣如何在其中加入一些叙事,让观众可以听懂的故事。

《Simi Valley》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