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彦 “明天当代雕塑奖”希望捕捉未来雕塑的更多可能性
“明天当代雕塑奖”是由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当代艺术院、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面向青年雕塑的奖项。虽然无法预见雕塑艺术在明天的可能性,但至少当下,它又的确是一份青年雕塑的现状样本。作为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的何桂彦,同时也是“明天当代雕塑奖”组织者之一、第四届“明天当代雕塑奖”的初审评委。在他看来,奖项不一定要为艺术的明天绘制蓝本,但一定要与当下的艺术现场发生关系。

何桂彦:“明天当代雕塑奖”组织者之一、第四届“明天当代雕塑奖”初审评委
Hi艺术=Hi 何桂彦=何
立足西南到面向东亚
Hi:“明天当代雕塑奖”已经进入第四年了,这四年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何:“明天当代雕塑奖”针对的是青年雕塑艺术家这个群体。第一届主要面向西南的年轻雕塑家,第二、第三届面向全国,到第四届的时候,包括了港澳台以及日韩等东亚国家的雕塑家。但目前东亚的雕塑家申请的并不多,国外的艺术家比重不大。
Hi:你认为国外艺术家申请比重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和奖项的影响力有关吗?
何:主要还是资讯的原因,国外的青年艺术家可能很少关注中国青年雕塑家的奖项。“明天奖”设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个奖,为西南地区的青年雕塑家搭建一个平台。举办第一届之后,反响很不错,产生了影响力,然后主办方,尤其是投资方希望将它拓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奖项,让更多的青年雕塑家参与其中。
Hi:目前国内青年雕塑家群体的面貌特点是什么?
何:国内的青年雕塑家非常活跃,有独立的思考,比较注重观念性的表达。总体来说,他们的作品跟学院雕塑的范式拉开了距离,大部分呈现出“去雕塑化”的特征,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跨学科、跨媒介的综合表达。同时,装置所扮演的比重不断加大。
Hi:参选过程需要申请,如何在评选过程中保证流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何:艺术家的申请是匿名的,同时需要给评审方提供相对全面的个人资料:不仅要提供申请奖项的作品,还需要提供近年的创作资料。这样,评委就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件作品,而是会考虑到艺术家的总体创作面貌与个人发展轨迹而做出判断。从初评到终评,投票都按程序进行。
Hi:评审团的构成面貌是怎样的?
何:初审评委由雕塑家、批评家、策展人共七位组成,初评会选出20人的参展名单。终评的环节在最后的展览现场,根据展览效果,由终评评委最终评选出五位获奖者。目前,在评委组成的结构中,并没有邀请艺术市场方面的专家,也没有后续的商业运作,因为“明天奖”是非盈利性的,并不希望将获奖艺术家直接推向市场。

第三届明天当代雕塑奖开幕现场,嘉宾与入围艺术家合影
专注于当代雕塑新的可能性和新面貌
Hi:“明天当代雕塑奖”的赞助方是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诉求是什么?未来的持续力如何?
何:投资方与四川美院至少有两代人的情感。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向理先生也是川美雕塑系毕业的,不管是从个人情感,还是对四川美院的认同,他都十分愿意支持、回馈母校,尤其是支持川美雕塑系的发展。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非盈利性的,“明天”文化公司希望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更多年轻的雕塑家从中走出来。目前投资人和川美雕塑系达成一致,初步的合作意向是至少十年,今年是第四届。“明天当代雕塑奖”是会坚持十年的,我非常相信这点。
Hi:未来是否会考虑与一些国外机构合作、打开国际平台?
何:这个奖项一直是焦兴涛老师在具体负责,他是川美雕塑系的系主任。在规划明年第五届奖项和未来的发展时,都希望奖项走出去,能寻求与国内外的机构,尤其是美术馆、基金会合作,如果能把这个奖项做成一个国际性的奖项,这肯定也是主办方、赞助方,以及四川美院都愿意看到的,有机会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Hi:“明天当代雕塑奖”希望为当代雕塑的明天绘制怎样的蓝本?
何: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的雕塑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无法预期的;或许,最前卫的雕塑也许是反雕塑的。这多少充满悖论。但至少在当下,在当代艺术的情景中,在今天的艺术现场,我们希望雕塑领域能带来新的可能性,呈现出新的面貌,希望看到来自青年雕塑家的创造,希望他们为雕塑注入活力。这也是奖项成立的初衷。

2016“明天当代雕塑奖”参展艺术家合影
关于奖项自身,还能完善更多
Hi:目前国内外雕塑界有哪些做得好的奖项?
何:按照国外的经验,大部分的奖项都不会按媒介去进行区分,而是都在“当代”这个范畴。在国内的奖项中,针对雕塑,个人觉得中央美院、中央美院雕塑系与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是做得很好的。这个奖面向的是在校毕业生的雕塑作品,本科、研究生都可以申报,每年都会发掘一批非常具有潜质的青年雕塑家。
Hi:雕塑界的奖项存在哪些弊端或局限性?
何:弊端和局限性倒谈不上,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健康的机制、持续不断地推动以及资金的保障。奖项也好,奖学金也罢,做到上述这几点,就会具有建设性。受焦兴涛的邀请,我参与到“明天奖”,因为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参与了承办,而过去我又负责研究所的工作。从一开始,我们就参考过国内外的一些奖项,从奖项的定位、运作机制、评奖办法等等都一一落实,大家也非常有热情,都希望为雕塑领域做一些事情。但是,回到现实,尤其是项目具体执行时,一些问题立马就出来了。比如说“明天奖”是与四川美院、四川美院雕塑系合作的,所以,“明天”文化公司的资助费用就需要打到四川美院的账上,但高校的账务管理是十分严格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按照艺术机构和美术馆的方式来运作,因为经费的分布和比重是完全不同的。客观上讲,主要还是制度上的问题。
Hi:你也曾担任过AAC、罗中立奖学金的评委,在你参与评选的过程中,是否会根据不同的奖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何:标准肯定会不同,因为要考虑各个奖项所针对的不同群体,以及自身学术定位的特点。
Hi:国内的雕塑奖在未来有哪些上升的空间和可能性?
何:就拿“明天奖”来讲,每年有五位获奖者,奖金是每人两万人民币。我希望除了获奖和奖金之外,还有一些后续的工作可以做,比如五年或十年后,为获奖人做一个专门的主题展,或者给每一届的获奖者一些艺术驻留的机会,增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然后在宣传方面再做一些推动。当然,这事说起来简单,但落地就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人员、经费、团队等等。
Hi:“明天当代雕塑奖”与“透纳奖”还有多远?
何:不要说“明天奖”,就是目前中国最好的艺术奖与“透纳奖”比较,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奖项,它有多年的历史和国际影响力,在学术性、机制、运作、团队管理等方面十分成熟,都值得去学习。尽管如此,国内近年出现了很多奖项,虽然良莠不齐,但总是好事情,毕竟有那么多的机构、资金愿意参与其中,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动的力度是很大的。

2016“明天当代雕塑奖”参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