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 艺术王国里的老顽童
大腹便便又长发飘飘,不拘小节亦妙语连珠,见过黄建华的人必定会对他过目不忘。如果说黄建华是一位武林高手,那 “老顽童”似乎和他最为接近,同样的逍遥自在不拘小节并且深藏不露、功夫极深,所谓“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而黄建华的功夫在于他精心打造的商场和住建项目,也在于他对艺术品的痴迷和敏锐。

当代艺术的收藏之路
黄建华的收藏之路是渐进式的,从少年时期画一些水彩作品,关心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再到去英国读建筑专业,毕业工作,他对艺术品的关注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1972年,我的父亲给我买了一张画,一幅19世纪初的欧洲老油画,那张画的价格在当时可以买一栋房子,从那之后我开始关心艺术品,慢慢地走上收藏道路。”

到了90年代,除了经商之外,黄建华渐渐将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艺术品收藏上,当时黄建华购买了很多古代水墨画,明四家、清初四王再到近代张大千,逐渐建立国画收藏的体系。而他真正开始接触中国当代艺术是在2000年左右,当代艺术还处在价格洼地之时,“2000年之后开始逛798,那时候作品价格不高,当时买了很多作品,后来越买越严肃,逐渐成了一项专门的收藏。”黄建华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从购买“F4”作品之后正式入门,张晓刚、岳敏君的作品都是很早就买下了,期间还收藏了一张王广义大批判系列中一件七米长的作品。
从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艺术家作品他都有涉猎,两年前他举办的当代艺术收藏展,曾向公众展示了他的一部分藏品,其中既有刘炜、毛栗子、缪晓春、王广义、王鲁炎、岳敏君、曾梵志、张晓刚的作品,也陈列了像沈敬东、王国锋等中坚力量的作品。近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逐渐纳入他的收藏体系。

艺术与商场的结合
侨福芳草地坐落在北京东二环区域,在附近的诸多建筑中,它显得格外出众别具一格。这里不算是北京传统意义上的商圈,但超高的人气证明了艺术与商业在此处被完美结合。

来到侨福芳草地时,正值“美的颠覆”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期间,贫穷艺术、超前卫的3C、新罗马派,整个意大利当代艺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和艺术家作品黄建华均收入囊中,而距他开始关注意大利当代艺术才过去了短短数年。
而整个商场则像是一个更大的美术馆展厅,达利的雕塑《骑海豚的人》在水雾萦绕下,被放置在商场门前的广场上,陈文令、郑路、夏航的作品分布在商场各处,韩国艺术家姜亨九近七米高的作品《关羽》也被摆放在商场的大厅里,非常醒目,除此之外的艺术品数不胜数。除了当代艺术的展厅之外,商场里还有一个空间藏有大量的民国时期的名人字画,有胡适、郁达夫,也有宋美龄、陆小曼。

而黄建华则是这场大型展览的策展人,他会投入到商场和展厅的设计,包括星球大战主题的中央控制室也是出自他的创意,雕塑和装置的布置他也都会参与,商场里的艺术品并非一成不变,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要求改变作品的位置,甚至换新的藏品。他说:“艺术改变了我对生活的品位,我也愿意将它分享给更多人”。

艺术王国的版图扩张
参观过黄建华藏品的人都会像何良俊赏项元汴之天籁阁,黄宗羲登天一阁般,仿佛是进入了时光与艺术的隧道,我们会惊叹主人收藏的作品如此之广博、丰富,并在某件作品面前惊讶得合不拢嘴。
而黄建华艺术王国的版图,仍在不断扩大,每年他仍在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艺术品,拍卖行、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都是他收藏作品的渠道。最近一期苏富比秋拍他遇到了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张作品《头(Head)》,便有意将其收入囊中,经过几轮紧张的竞价,黄建华没有犹豫最后一鼓作气以将近300万美元的价格拍得。

除了收藏之外,在画廊领域不断扩张。黄建华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拥有五间画廊,在北京还有专门的非盈利美术馆。他通过画廊与艺术家更加深入地交流,并通过画廊推广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而黄建华介入艺术的态度也逐步发生变化,“早先我是买画看画,而这几年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我也可以给艺术家提建议,给他们提供好的创意。”
在当代艺术之外,黄建华视野早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青铜器、古画、红酒、茶叶、手表、雪茄等等,而这些又恰如项氏“所藏器物图书,客至相与品鹭鉴足,穷日忘倦。”

黄建华还不断培养儿子对于收藏的兴趣,鼓励儿子进行收藏,“现在他在红酒、雪茄以及很多方面都已经超过我了。”对于黄建华来说这应该是欣慰的,因为收藏的延续需颇具时间上的传承,正如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天一阁或者乌菲齐。而收藏对于黄建华意味着什么呢,他回答:“收藏本身就是乐趣,就是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