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获 这是我的冰箱,这是我的浴缸

作者:静竹 2013年11月22日 专题人物
徐道获 这是我的冰箱,这是我的浴缸
韩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中的参与度并不算很高。刚年过五旬的徐道获,毫无争议是如今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的韩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他最早学习韩国和西方绘画,九十年代初移居美国,之后转而关注雕塑,作品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今年11月,他同时在香港的乐曼慕品画廊和韩国的国立现代美术馆展览。尽管在西方社会生活了二十多年,徐道获的作品中依然有辨识度极高的“韩国风格”,虽然这并非艺术家自己刻意强调的结果。
 
国画大师之子的疑惑

徐道获1962年出生在首尔,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韩国国画画家,家中充满浓郁的艺术氛围。七十年代时,随着西方经济、文化影响加剧,韩国民众普遍追求西化的生活方式,居住习惯与从前相比产生了很大变化。徐道获的父母关注韩国文化,特意建造了传统样式的房子,用艺术品和古董装饰,“对我们来说这是很独特的经历,有点像住在时间胶囊里。” 

尽管生活环境很传统,但徐道获告诉我们,他与父母的关系却十分随性、轻松,父母给了他们很多自由的空间,没有传统规范的条条框框。“我父亲的作品之所以在韩国得到很高的评价,原因之一就是他创造了新的规范。他来自一个老式的传统家庭,虽然学的是国画,但他使用国画的材料和技法,创作富有当代观念的绘画作品。因此在我的家庭中,同时包含传统与当代的元素。”

也许是由于父亲的影响,徐道获进入韩国国立大学学习国画,获得硕士学位。“我很喜欢国画,也画得不错。韩国是唯一可以学习韩国国画的地方,雕塑或西洋油画之类的专业,在其他地方也学得到。”尽管热爱国画,但徐道获渐渐对“绘画”这一纯粹平面的创作体裁产生了怀疑。八十年代时,韩国还没有“装置艺术”的概念,徐道获已经开始创作比较三维的,介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作品,力图突破纯绘画的局限性。

几年前,徐道获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二十多岁离开韩国时,他想摆脱父亲作为知名艺术家给自己的影响,去一个没有熟识人际关系的地方,不依靠家庭背景,凭自己的努力和资源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那时候,他结识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她是出生在美国的韩裔,当时也在美国上学。1991年,二人结婚后,徐道获搬到美国。

旅途中寻找家的回忆

在美国,徐道获先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攻读油画系。学校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一门非本专业的课程,于是他选择了雕塑:“离开韩国之前,我做的东西就大致属于绘画/装置。我的专业还是绘画,尽管我创作一些属于装置的作品,但当时并不了解很多关于制作雕塑的知识和技能。”油画系期间的雕塑选修课深深地影响了他,他一方面系统学习到雕塑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感受利用三维空间的雕塑不同于绘画的魅力。油画系毕业后,他进入耶鲁大学攻读雕塑系研究生。

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油画前,徐道获在纽约的第133大街住了一年。那处房子就在消防站对面,每天都很吵闹。无法正常入睡的徐道获想起韩国的家,他想将韩国的回忆带到纽约,开始构思后来成为“首尔的家/洛杉矶的家”系列。由此开始,家居日常物成为徐道获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他认为“家”这个概念值得永远重复下去的,因为“在你生活中的某一个时间点,你必须得离开自己的家。不管什么时候回去,那都不会再是同一个家了。我觉得家是你一生背负的东西,因此我才说它是值得一次次重复的主题。”不断变化的居住环境也迫使艺术家不断割裂自己与熟悉生活环境间的联系,投入新的环境。割裂后的过去在变化,人自己也在变化,因此哪怕重回自己成长的故乡,也无法避免文化差异引发的不适。一方面,过去在无可避免地陌生化,与此同时,陌生物却变得熟悉起来。“这种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不适感和陌生化,会在我有生之年始终伴随我的生活。”艺术家不愿消极地对待思乡情绪,通过视觉化创作手段面对这种与熟悉环境割裂带来的问题。他从自己在首尔、纽约、伦敦、柏林居住过的家中攫取灵感,用纤维材料创作等比例的门把手、灯、冰箱、浴缸等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些物品原本来自于艺术家纯粹的私人生活,但被再现为视觉艺术作品后,与观众的私人体验产生共鸣,唤起超越私人体验的普适化思辨。

具普适性的个体与群体

1997年临近毕业前,徐道获受邀参加Gavin Brown’s Enterprise的一个双人展。乐曼慕品画廊创始人Rachel Lehmann和David Maupin参观展览后被他的作品吸引,与徐道获联系后开始与他合作。时至今日,徐道获曾出现在各个国家重要美术馆和画廊中,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惠特尼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泰特美术馆、森美术馆等机构收藏,2001年还曾代表韩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韩国及世界各地备受赞誉。

除了用颜色通透的纤维材料表现房屋及居家用品的“首尔的家/洛杉矶的家”、“标本系列”、“完美之家”等系列外,徐道获还在“坠落的星”系列中具象地描绘不同居住环境。他苛严地将目光定格在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上,小心翼翼不涉及内心感受,但这种外部趋向因其纯粹而上升为形而上的精炼,反而为观众提供了直达内在的通道。作品常常使用绿色或蓝色,令人联想起古典韩国房屋的天花板。在韩国传统中,常用白色刷墙,天花板漆成蓝色或似翡翠的淡绿,借以表现无垠天界。纤维纺织材料颜色轻薄,好像水墨洇在宣纸上的效果,这是徐道获韩国国画背景带给他的影响。

在徐道获的创作中,这种去内心化在《原因&影响》、《命运》、《地板》等作品中依然存在。“人”的形象虽出现在这些作品中,但无一不是以大规模集合的形式出现。小小的人像密密麻麻排在一起,每个小人只是团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虽然令我们联想到韩国文化中国家意志之强大,但若止步于此认为徐道获在批判集体主义则未免狭隘。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无论被哪种力量左右,每个人几乎都无法摆脱局限性和无力感。这,大概就是徐道获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精髓。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