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不存在

作者:罗颖图片提供:司玮 2019年12月2日 专题话题
舒适区?不存在
“走出舒适区”是2018年冒出的流行语,它强调突破各自习惯的壁垒,不要因为过久 待在舒适区而阻止了那些更加冒险的精神的迸发。走出,有主动,亦有被动。

2018年,位于北京箭厂胡同的箭厂空间迎 来了十周年。一如他们从没有通过任何方式为 自己做宣传的低调作风一样,自然也没有举办 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十年前,王卫、翁维、何颖宜、姚嘉善以每月1800元的租金租下箭厂胡同 的15平方米门脸,简单装修后变为了一个展示 空间。2017年因为胡同整改,箭厂空间从原来 的门脸变成了窗口,过去的“展示”变成了现在的“窥视”。它的创办人之一王卫曾说:“最大的愿望也还是不想将它变成一种机构化的样子, 我们还是希望保持一种随时可以关门走人的状 态,这种低调的灵活性对我们至关重要,也是我们认为这件事情的价值所在。”十年,箭厂空 间坚守在自己的舒适区。

一边是拒绝“机构化”的箭厂空间,另一家则是朝着机构化的方向迈进的泰康空间,雄心勃 勃地要成为“中国MoMA”。2018年末,泰康空 间以一场小型的怀旧舞曲派对庆祝它的十五岁 生日,并低调地透露了它的美术馆计划。这大概 可以视为中国两个非营利空间的“极端”案例: 前者由个人低成本运营,据说每年仅两万元的运 营费;后者有强大的泰康保险集团作为资本后 盾。箭厂空间的低成本并没有限制它能量的爆 发,泰康空间背靠大树也没有偏离它的学术轨道。它们有着共同的调性:展览都不哗众取宠, 但敏感的视角让它们持续保持着锐气和活力。 可 以 说 ,它 们 是 两 家“ 成 功 ”的 非 营 利 空 间 样 本,它们活了下来,而且活得有声有色。

在整个当代艺术生态中最不起眼的部分,非 营利的替代空间是艺术家们的“舒适区”。作为补充商业之外的新功能,非营利空间被认为是 一个没有被变化的世界裹挟着随波逐流的乌托 邦,它们为艺术家提供画廊、美术馆之外的艺术 实验地而存在,并常常被冠以当代艺术的“活化剂”。与生俱来的“非商业”属性让非营利空间 披上了一层“脱俗”的外衣。但生存环境的不稳 定,缺乏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导致它们的淘汰 率甚至高于商业画廊,其中也掺杂着隔靴搔痒、 自我陶醉式的所谓“实验”展览。对于当代艺术 生态而言,即使短暂的生命是非营利空间常态, 但掷地有声的展览实践才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有 人 在 坚 守 ,有 人 在 逃 离 ,也 有 人 还 在 寻 找。从2018年的艺术家TOP100榜单的年龄构 成来看,“50后”“60后”仍占据了最大比重。 他们是十年前真正尝过市场甜头的一群人,曾经 漂亮的二级市场数据无疑是他们的最大优势。 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十年后同时也 要面对市场滑坡带来的落差感。离开了舒适区,如何找到自己的轨道?就连张晓刚都感叹:“前 半生一无所有,后面十年体会尽艺术行业的残 酷。”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对他们的考验更加严 峻,所谓的“舒适区”或许就从未出现过,靠创 作作品养活自己的生存方式已然是一种奢侈。但 越来越多的声音说,这才是常态的回归。

2011年,创办于2008年的香港国际艺博 会(Art HK)被世界顶尖博览会巴塞尔母公司 收购,香港艺术市场迎来重大转折点,陆续吸引 了实力雄厚的国际画廊,如Gagosian(高古 轩)、White Cube(白立方)、Perrotin(贝浩 登)等在中环开设空间。七年后的2018年3月, 一座24层的玻璃塔外观大楼——H Queen's在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183号闪亮登场,David Zwirner(卓纳画廊)、Pace Gallery(佩斯画 廊)、Hauser&Wirth(豪瑟沃斯)等国际大牌齐聚于此,成为继毕打行之后的又一个艺术地 标。这个垂直画廊聚落的诞生,再次激发出人们 对香港市场的美好想象。对于势单力薄的中国 大陆画廊而言,对他们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 击,尽管有关税这把双刃剑的“保护”,但面对内 忧外患的局势,如何迎接挑战,这或许是2018 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它们用行动来回答的问题。

面临考验的不只大陆画廊,还有艺博会。 1 4 年 历 史 的 C I G E(中 艺 博 国 际 博 览 会)在 2 0 1 8 年 默 默 停 摆 。同 样 刚 跨 过 本 命 年 的 艺 术北京,昔日的光环不再,也面临着突围的瓶 颈。老牌艺博会的停滞不前,面临被淘汰的危 机 。资 深 ,有 时 是 一 种 优 势 ,有 时 也 是 一 种桎梏。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的艺博会阵容里又多 了 三个新面孔——J I N G A R T 艺 览 北 京 、“ 北 京当代·艺术展”和“Art Chengdu(艺术成 都)”。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厦门等 城市都有了博览会,京沪甚至不止一家,面对相对固化的画廊名单,竞争白热化的艺术博览会的比拼又是一场拉锯战。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果要为每个年份设 定一个历史坐标,那么2018年是距离2008年 金融危机过去的整十年,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当 代艺术四十年的节点。在这个既特殊又普通的 时刻,我们沿袭了往年的传统,盘点了艺术家、画廊、美术馆、藏家、博览会等领域的代表,重 新打量过去这一年发生的变与不变,用文字记录 2018年的当代艺术拼图。在这块不断变动的拼 图里,舒适区或许就从未存在过,而这恰恰也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2018年是一段旅程,它将引向另一段旅程。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