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深 最好的当代艺术,未来就是文物

作者:高勇图片提供:董林、春草闲房 2014年11月27日 专题人物
自2014年9月,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策划“吴湖帆及梅景书屋师生展”以来,吴湖帆的曾孙吴亦深逐渐为大家所关注;最近在上海成功亮相的“站在东方看世界”展,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到吴亦深。除了策展,作为80后收藏家,吴亦深一方面继承家学,另一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在收藏领域的知识和创作的语言。 
吴亦深
吴亦深
站在现在看历史
我们并不比古人更了解他们的历史,但我们却拥有了多一份的视角——现在,这条历代长河洗涤一代一代人。吴亦深的太高祖吴大澄,曾官至湖南巡抚,同时也为晚清金石文化的核心人物,不仅在青铜器、古文字等相关高古文物收藏上极其丰富,研究成果亦卓群;至吴大澄之孙吴湖帆辈,皋庑吴氏已成为青铜器、金石、书画等收藏、鉴定、研究、创作的集大成者。
不知是否因深厚家学之故,吴亦深对中国象形文字的热情,对历史灿烂文化的垂青,对艺术精神的不倦追求等等,都显示了他对历史具有一种滔滔不绝但又难以言状的情感。在他看来,中国的古代作品价值被低估,尤其是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不仅坚信,而且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让人很意外。作为一名80后收藏家,他也关注当代艺术,却并没有一些同龄人的急功近利、迫于求成的心态。
为纪念吴湖帆先生诞辰120周年,“梅景书屋师生画展”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
为纪念吴湖帆先生诞辰120周年,“梅景书屋师生画展”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
“站在东方看未来”展于2014年11月,在兰心MEM展览空间开幕
“站在东方看未来”展于2014年11月,在兰心MEM展览空间开幕
何处是江南
吴亦深对历史深情的眷顾和流连,很大程度上与他一直生息的江南文化有关。何处是江南?不是对江南的无所适从、不辨南北的询问,而是吴亦深对江南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的思考。“从地域上来说,在中国元代以后,出现的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集中在江南这个区域,‘元四家’、‘明四家’、‘四王’、‘金陵八家’、‘扬州八怪’,以及晚清金石画派,民国时期的‘海派’,我的曾祖父吴湖帆以及黄宾虹、潘天寿、关良、林风眠等都于此交汇”,吴亦深如数家珍。
当然,如果坚持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文人情怀那就错了。中国传统的江南文化,虽然以文人士大夫结构为基础,这种维系体系显然已不复存在,但它的根却依旧充满生命力,它以另一种生命状态发挥着影响力,并能够 “复兴江南文化”。这里的“复兴”不是对历史本位的机械式重复或回归,而是一种“绵延”,超越表象的统一,进入文化记忆的内核,并不断扩散、积累。在20世纪江南文化在全国就得到了延展,“齐白石、金北楼等已经把江南最优秀的一些东西带到了北方”, 吴亦深认为,并非只有江南文化才能做到如此,而是在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中,江南文化自然不自然地具备了这种“绵延”的特征。
Art021水墨特展“站在东方看未来”展览现场
Art021水墨特展“站在东方看未来”展览现场
吴亦深藏关良作品《孙悟空》
吴亦深藏关良作品《孙悟空》
收藏与收藏知识
在收藏方面,也呈现了吴亦深的这一理念的统一性。他坦承:“在经验上,我主要的还是古代和近现代的艺术品的收藏”。可以说,这是作为吴氏后人的一大优势,至少,这给吴亦深提供了“借古开今”的独厚资源。当下艺术市场水墨兴起,收藏家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从10前收藏第一件作品,他的收藏视野就锁定在将中国传统的审美和话语作为一套方式,并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上。吴亦深不仅开始加入了80后收藏队伍,同时也进入了统观艺术史、艺术市场、艺术创作等各个层面。
与其他80后收藏家不同的是,吴亦深在古玩、文房四宝、家具等领域都有涉猎,特别是美术文献方面的收藏,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从最早的清中期到近现代,从中国到西方,“特别是印象派之后的,会做选择性的收藏,而中国的则基本全盘接纳,不胜枚举”,吴亦深无不自豪地说到。他认为,纵观纵观古代还及近代,作为一个大收藏者,无不对艺术史方方面面都有足够的了解,在当下也是极其必要的;同时,自己也会不停地创作、写作,身体力行。
吴亦深的“春草闲房”掠影
吴亦深的“春草闲房”掠影
21世纪艺术史
尤其是21世纪,中西融合成为时代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对话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吴亦深将此作为重塑中国艺术在世界之林地位的最关键阶段,他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无所谓材质,或水墨或油画,它也可能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
吴亦深坚信,既有古典文化的根基,又有西方当代视野,既具备自己独创性的天赋,又掌握了全世界最完备的象形语言,同时也不拒绝西方的逻辑语言体系的艺术家,必然会承载21世纪最辉煌的时刻。他因此呼吁,参与到当代艺术收藏的机构、收藏家,能够像保护国宝一样的对待他们所认可的艺术家及作品,最好的当代艺术,未来就是文物。
这是21世纪的艺术史华章,但不可能由吴亦深个人来书写。在吴亦深的“华章序言”中提到,我们拥有厚实的民族文化积淀,拥有更加富有朝气的未来的团队,包括收藏家团队,尤其是80后、90后的陆续加入。未来,至少说21世纪,我们还有太多的艺术史课题需要展开。
吴亦深收藏的何赛邦2014年创作手卷一幅(图为手卷局部)
吴亦深收藏的何赛邦2014年创作手卷一幅(图为手卷局部)
吴亦深藏郑在东作品《秋树溪亭》
吴亦深藏郑在东作品《秋树溪亭》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