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作者:万林莉 2022年3月14日 专题人物
“九年已过,入了定的达摩在石洞中缓缓睁开双眼,环顾四周除了无限幽深的黑色,什么也没有。洞内还是如以往一样静若无人,在他离开所坐之地时,却看见了另一个人的身影。达摩大惊,凑上前一看才知,原来在岁月的消磨下,对面的石壁已印下他模糊的身影,如一幅水墨画像。于是他站起身活动四肢后,便扶着石壁走出了石洞……”

“达摩面壁”的故事往往写到这里便结束。但一个疑问却如迷雾般萦绕,那就是达摩走出山洞之后,他第一眼看向洞外的是什么?在艺术家杨黎明身上,我看到了和达摩相似的状态,确切地说,是走出山洞后的修行者状态。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像修行的僧侣般面对虚空的画布

弧线、点、直线,杨黎明在绘画中一直重复着这些的动作,就像僧人在山洞里对着墙打坐,十万遍十亿遍地念同一句咒语。这样的行动旁人看不出门道,可世间却不能少了这样的修行。在他近两年的“白色系列”中,画面的媒介物性与触摸感得到了强化,肌理也变得更突出,过去作品中的幽深、神秘的审美体验变弱了,不知是不是杨黎明走出“达摩洞”的缘故,他的步履不再似过去那般沉重。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1999年,24岁的杨黎明才从四川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原本一份朝九晚五的教师工作足够他过活,不到一年,杨黎明就辞去工作,当起了所谓的职业画家。“我对这个现象世界不感兴趣,我的着眼点在于现象世界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杨黎明对绘画有执念,在外界看来,他的“认真”有点过头了。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在周春芽把他带进当代艺术圈之前,杨黎明只是专心在废弃小屋一遍遍画结构不明确的圆形和混乱的曲线。直到他将内心深处的忧郁和浪漫,用蓝灰色通通倒进画布,从油画笔换到毛笔后,他才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用书写的方式,将笔墨与心灵对应,直接描述自己的“心相”。可就是这样看起来简单粗暴,行动起来却复杂繁琐的行当,杨黎明却“认真”干了二十年。

每天,他像修行的僧侣般面对虚空的画布,关闭“六根”,尽力捕捉那些来自内心另一个世界断断续续的信号。杨黎明把这种感觉,比喻成一个在森林迷雾中狩猎的猎人,瞬间的灵感如猎物一般窜出,而他要做的只是抓住它。但在最初,杨黎明作品中呈现的单一混沌的圆形和连绵跳动的曲线并不讨喜。经此一役,这位年轻信徒身体里的蓝色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死灰的黑。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无处不“修行”

层层山峦如围城,杨黎明偏居西南的城市,他的抽象画在此并没有引起许多人共鸣。2005年,在经济与精神面临双重“破产”时,杨黎明用兜里最后的积蓄,买了一张机票降落在首都机场。

他说在这里终于找到了绘画的新感觉,画面中的黑色也渐渐亮了起来。但由于生活的种种变化,杨黎明始终处于不安之中,因此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黑色作品。这些巨幅画作表面看来沉重又阴郁,但在不同光线的进入下,它们会浮现出从未有过的光影结构。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2008年之后,杨黎明开始在画面中加入一种暗红色。这种如血液般的颜色在画面中心紧紧相拥,驱逐着周边的黑暗。在他不自觉地书写中,竟然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幅幅参禅打坐者的形象。厚重的油画颜料一层又一层地覆盖,深沉的“包浆”逐渐显现。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虽然此时的杨黎明已经走过了过去那段幽暗的通道,但搬来北京居住的他深切地感悟到,这片土地每一间房屋仍是一个烛台,芸芸众生在烛光中燃烧着孤独的火焰。杨黎明看似“热烈”的生活,依然有无法言说的苦痛。

他的画太难懂了,特别是在这个把艺术和美混为一谈的时代,神情空洞的观众在他画中除了混沌什么也看不见。但杨黎明始终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和他共处的是工作室里的上千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CD。音箱上两个夸张的喇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位刚刚打坐起身的音乐发烧友,他的修行与你想象的“苦修”截然不同。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没有答案,也没有尽头

今天的杨黎明和他的画作已经习惯了被误读。不论是被大众认为的西方抽象绘画,还是少数者解读的观念性绘画,在杨黎明看来,东西方对艺术的本质理解殊途同归。而他用毛笔沾着油画颜料也没什么特别,也不过是他为了“求真”所使用的工具罢了。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最近两年,杨黎明开启了他的白色时期。墙是白的、画也是白的,白色的画挂在白色的墙上,实际上是一个无光的状态。其实,杨黎明的“白色”系列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03年以前,“白色”系列就作为情绪调节出现在杨黎明的生活中,如今他的情绪已消退,“白色”系列画作由空间向平面展开,内心的平静由外向内回归。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杨黎明走出“达摩洞”后要去哪?他是否还会重回“达摩洞”?我们将问题一个个抛出,他却用画作告诉我们,一切没有答案,也没有尽头。通过画里那些白色色域与时隐时现的线条,我们坠入另一个世界的深渊。

打坐、参禅、画画、读书,杨黎明始终保持着规律的作息。于他而言,洞里洞外或许没有差别。尽管杨黎明无法用具象的语言告诉我们,画中到底有什么?但我们已经知道他在这数十年的求索后,走出“达摩洞”看的第一眼是近似光的白色。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我画的不是抽象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如何理解“抽象”?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可以归为这类吗?

杨黎明(以下简写为杨):可能是国内的观众抽象画看得少,有点障碍。它是西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流派,今天还整不明白那说明你需要扩展一下你的脑子了。抽象是西方理性思维对这个现象世界的逻辑推导数学表述艺术表达。曾经风行一时,但正是由于这种建构在对“现象世界”的逻辑推导上的先天缺陷使得它很快没落了。这也是西方文明至今越来越显现它的局限性的根源。我们面对的世界是我们每个人自我内在的一个个投射,对这个内在的投射源提升,扩展,消解和超越才是我们提供给现在和未来一个有前途的方案。不论你是干哪行哪业的,或啥也不干的。
以前在成都的时候,我也以为我画的是抽象画,后来来到北京之后,去了欧洲西方大概有几十个国家,我把他们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看完之后,我发现我画的不是抽象,而是东方文化世界观中走出来的,当然也有吸收西方那一套。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Hi:书写行为是伴随各种情绪而致的,你作品中运用了书写的哪些技法呢?

杨:“书写”是东方文化的DNA。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从古希腊的雕塑到壁画到油画到当代,东方的艺术来源于文字的书写,最后才演变成了水墨画的。但是我们之前的书写,一直附着在文字、山水、花鸟等具体的内容上面,我的工作是直接把这个“基因”抽离出来,让它重生进行一个当代的语言转换,来描述我们当下感知世界。书写主要是“心手合一”,关键这个心有“凡夫心(眼耳鼻舌身构成的现象世界)和“圣者心”(意识和意识之上更高远的世界)。
我在作品中主要运用毛笔来画油画颜料,用中锋行笔的话,颜料被行笔挤开在中间形成空的线条,一个个通道般的效果。在平面的画布上呈现出一根根气韵立体的能量管道。特别是在红色时期的用笔上,去展览看原画吧,语言表述绘画有点隔靴搔痒。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黑、红、白

Hi:相比此前的“黑色”“红色”系列,“白色系列”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创作“白色系列”之初有何缘由,为什么选择白色这个中性色?

杨:“黑色”“红色”系列作品主要是对时空连续,能量的传达。晃眼一看一片黑,慢慢看就会浮现很多空间出来能量在里面穿梭流淌。因为我在里面建构了比较复杂的结构,特别是我大尺幅的作品。当然也有我对当下社会,政治,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大概在2020年到2021年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没有再画“红色”系列作品了,转而进入“白色”系列创作。其实从2003年一直持续到现在黑色、红色时期,我每一年都在画,但没有大规模的画,只是作为一种调节。

在2020年之后,我身体里的红色好像消退了,然后我就进入了一个白色的状态中,现在我已经很难感受到内在的红色或者其他颜色了,“白色”系列作品的转变,你会感觉到自己驾驭这种能量明显与之前系列创作的不同,实际上白色是一个无光的状态,白色的画挂在白色的墙上其实你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今天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内心的不安宁这个心理问题凸显出来了。我期望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Hi:白色系列由外向内,由空间向平面展开的。先前作品中幽深的、神秘的审美体验变弱了,但画面的媒介物性与触摸感得到了强化。为什么在近年的白色系列中强调平面性与媒介物性?

杨:可能每个阶段都不一样,现在我的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它最终形成由一根弧线,一个点、一条直线,三个元素不断重复。通常我画一根弧线后,会用点把这根弧线消解掉,然后再画一根直线。直线画完后,我在直线上再画一根弧线,然后再把用点把它消解掉,就这样往复循环。呈现出一种平静、寂灭的状态,来投射我们的起心动念。象征“付出,自我消解掉付出,归于平静寂灭”。像一个无声的视觉咒语,来对治当下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遭遇的心灵困境和一个“安心”的法门。

因为我们每天都要付出,如果不自我消解掉这个付出,就会产生无限的烦恼,这是内心不安宁的因。白色系列我期待画出一种超越性,一个情绪,矛盾消退的状态。站在画前,它有一种接引你往更宁静轻盈的时空上去。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像神一样艺术的生活

Hi:音乐对你创作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我的确是一个超级音乐发烧友,到现在可能有几千张CD,也在学习一些乐器。我对音乐背后是什么很感兴趣。从直观的角度讲,在创作中我状态好的时候很害怕声音,因为内在的声音很明亮的时候,你其实不需要外在的声音,但状态不好的时候,需要进入一个“定”的状态时,我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声音把周围屏蔽掉。音乐是流动的,它和气韵、书写有一定相通的的地方。有人说看到我的画像无声的音乐,所以这也可能是它给我有一定的影响。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弧线、点、直线,他在画布上重复了二十年
Hi:2000年你辞掉了工作成为了全职画家,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与艺术的?你现在还认为“艺术人生比艺术更重要”吗?

杨:对,我认为没有“艺术”这个东西,因为“艺术”是一个空象的词语,它不具体指什么东西,也可能它指很多东西吧。这个“艺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觉得人生更重要。你要用这种方式去生活,把你的生命过程变成一个“艺术”的状态。艺术是最自由的表达,去追寻对自我内在的提升、意识的扩展,不是为了画一幅画而是带来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当下面临主要问题提出你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一定要艺术化?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说很简单,因为神是这么生活的。所有的艺术刚开始都是为神服务的,远古是巫神沟通,后来西方在教堂里,中国在寺庙,宫殿里,近代艺术才走进日常生活中。

Hi: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

杨:弧线、点、直线。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