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作者:罗颖图片提供:何多苓美术馆 2018年7月3日 专题人物
何多苓与他为自己的美术馆设计的兔子雕塑
何多苓与他为自己的美术馆设计的兔子雕塑
杜甫诗言:人生七十古来稀。
对刚刚度过七十岁生日的金牛座何多苓来说,七十,才而立。
其实,“七十而立”是何多苓最近画的一件作品的名字。巧的是,4月底的那次探访,我却意外地见证了这幅画的诞生过程,撞见了在画“杂花”写生的何多苓。
在好友刘家琨眼中:“以前那个何多苓又回来了。他回到他自己了,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了,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诗人翟永明说:“何多苓现在真的放开了,达到了随心所欲、蓦然回首的境界”。
何多苓的七十岁,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正对着工作室的花园写生。他将这幅完成于他七十岁生日时的作品命名为《七十而立卷》
何多苓正对着工作室的花园写生。他将这幅完成于他七十岁生日时的作品命名为《七十而立卷》
《杂花写生-七十而立卷》 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8
《杂花写生-七十而立卷》 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8

▶ 带工作室的花园

 

在成都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我拜访了他位于蓝顶艺术区一期最深处的工作室。若不是院内地砖和院外路面的差异,我可能还不敢断定这里是一处私人工作室。大门敞开着,紧贴墙壁,苍翠浓密的绿植将工作室包裹,只留下了一面白墙示人。置身院外,根本无法一窥它的全貌。沿着缓坡行至路的尽头,何多苓“带工作室的花园”才渐露真容。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位于成都蓝顶艺术区一期最深处的工作室,大门随时敞开着,就连邻居家的小狗也可以随意进入
何多苓位于成都蓝顶艺术区一期最深处的工作室,大门随时敞开着,就连邻居家的小狗也可以随意进入
此时何多苓在正对着花园的房间写生,那是一间一整面墙都是玻璃落地窗的屋子,原本是工作室的客厅。因地面重新整修的缘故,房间里除了画板画架等绘画工具,没有多余的物件。屋外碧蓝透亮的那汪池水是整个花园的中心,所有植物都围绕着它恣意地生长,月季花开得尤为旺盛。何多苓身着一件短款牛仔衣,黑色的收腿裤和运动鞋,更凸显了与他真实年龄相去甚远的少年气质。每天下午是他画画的时间,没有多余的应酬就一直画到天黑。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摄影:赵秀文 ),曾刊登于《Hi艺术》2012年4月刊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摄影:赵秀文 ),曾刊登于《Hi艺术》2012年4月刊
工作室墙上挂了许多何多苓的近作,但他说已经很久不画人物写生了
工作室墙上挂了许多何多苓的近作,但他说已经很久不画人物写生了
▶ 绘画正当时
 
大约早已习惯了陌生人来访,何多苓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寒暄了几句便直奔主题。于是我就这么站着,一边采访,一边观摩何多苓作画,也一边强迫自己尽快切换到这个前所未有的访谈模式。但这对何多苓丝毫没有干扰,他条理清晰地娓娓而谈。
 
说是写生,在窗外的景色中却几乎找不到确切的对应内容。园子里的花开得热情奔放,眼前画布上逐渐铺开的,则是何多苓一以贯之的、仿佛笼罩着一层灰色薄纱的轻盈色彩,透着淡淡的伤感。他松弛地挥洒着颜料,油彩稀薄,下笔精准,拿捏自然,偶尔也会用纸巾、手去混淆色彩之间的界线,并时不时地退后观看。恍惚间,我仿佛回到观摩老师做范画的学生时期,极力渴望去汲取他作画的奥义。
何多苓 七十而立
带泳池的花园
带泳池的花园
但对何多苓来说,画面的虚实、轻重、色彩的对比,甚至人物的情绪都是可以量化的。“就像修房子一样,对材料的运用非常具体。”所谓的“量化”,在别人眼中,其实是一种学不来的天赋。前不久,何多苓刚做完体检,视力仍有1.5。上天馈赠了他一双天生画画的眼睛。
 
画室中间的桌上放着一本徐渭的精品画集,那是何多苓最近在看的书。“像徐渭这种笔墨,那绝对很享受。我就需要这种享受。”他指着画册里一幅作品的局部说到。何多苓的手机里有一个命名为“别人的画”的文档,画得好的他都拍下来保存,随时翻阅欣赏。对有些人来说绘画过时了,但对何多苓来说却正当时。毕竟,也没有几个人像他一样对绘画依旧如此痴迷了。
《杂花写生No.6-9》 80x60cm 布面油画 2016
《杂花写生No.6-9》 80x60cm 布面油画 2016
《杂花写生卷》 布面油画  80cmx300cm
《杂花写生卷》 布面油画  80cmx300cm
就在何多苓七十岁生日到来前的两个月,他了却了一桩心事——给自己设计的美术馆正式落成了。在那个绝对干净的白盒子里,这位创造了诸如《第三代人》《乌鸦》《青春》《春风已苏醒》《小翟》等经典画面的画家,却送给了自己一个特别的开馆展——没有一件作品的“空”展。
何多苓美术馆的院墙上坐着一只纯黑色“大兔子”,它也是区别于美术馆白色之外的唯一颜色。那是何多苓仿罗丹的《思想者》做的雕塑,他说纯粹做着好玩,不算正经作品
何多苓美术馆的院墙上坐着一只纯黑色“大兔子”,它也是区别于美术馆白色之外的唯一颜色。那是何多苓仿罗丹的《思想者》做的雕塑,他说纯粹做着好玩,不算正经作品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在893平米的四白落地的小型美术馆里,何多苓的审美和严谨的逻辑得到了尽情的释放:线和面构成的强烈秩序感,形式绝对服从功能
在893平米的四白落地的小型美术馆里,何多苓的审美和严谨的逻辑得到了尽情的释放:线和面构成的强烈秩序感,形式绝对服从功能
▶ 四十多年来,画画就没有停过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最近都在画这些花?
何多苓(以下简写为何):我这两天在画花,因为花开得很好。现在是成都最好的季节,再过一段花就没那么多了。
 
Hi:这个系列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的?
何:以前每年都画这个,也称不上系列,就是写生。除了作为写生作品外,也做一些研究,比如用笔、用色,怎么跟自己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一些练习。
 
Hi:画面里没有出现人物了。
何:这批“杂花”写生带有某种幻想性质,我觉得可能性更大。我不画跟现实有密切关系的题材。我画人也是把他们放在完全抽象的背景里面,实际上就是把人降为一种符号,没有叙事,没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但是得有一种文学性,而不是叙事性。虽然我也算是写实,但仍然是符号化的东西。
 
Hi:你对绘画技法依旧很迷恋?
何:我是特别迷恋技术的一个人,是典型的“技术流”。虽然技术对当代艺术而言并不那么重要,但是我自己喜欢,所以我就不管它了。它必须对我有意义,对我没有意义的不管。
《杂花写生No.1-01》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1
《杂花写生No.1-01》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1
《光》 3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光》 3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Hi:你的方法是什么?

何:抒写性,还有油画的色彩、色调,然后是用笔方法。笔迹怎么跟想法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特别有意思的。比如我画一个女性的形象,你会用“忧郁”、“迷茫”等词来形容她的表情。但实际上对我来说,这些形容词都是可以量化的,甚至可以精确到毫米,我知道怎么表现出来这个人才显得忧郁,显得迷茫,这就是我的方法。就相当于音乐家能演奏一首曲子,你听到的是音乐,但对他来讲就是技术的表现。关系是一样的。

 

Hi:听上去很理性。

何:是的。当年我没有顺从父母的心愿成为理工男,但我把理性用在了画面上,很喜欢研究。

 

Hi:研究是一回事,落实到笔头又是另一回事了。

何:绘画是件非常考验眼力的事情。三年不练手就生了!眼光也会随着变动。我这四十多年来,画画就没有停过,它完全是我生活一部分。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需要保持一个状态。

 
何多苓的《自画像》 2000
何多苓的《自画像》 2000
《唐蕾肖像》 78.7x69cm 布面油画 1985
《唐蕾肖像》 78.7x69cm 布面油画 1985
《小翟》 48x36cm 纸本素描 1988
《小翟》 48x36cm 纸本素描 1988
▶ 边画边聊的独门绝技
 
Hi:这套绘画方法能教给学生吗?
何:还是可以的,我大多数学生都学到了。
 
Hi:你很享受当老师的感觉?
何:我并不喜欢教学,嫌麻烦,我觉得时间都应该用来画画。但是我的导师马一平先生后来当上了川音美的院长,他要我去带研究生。至今已经十来年了,虽然我并不是很享受这个工作,但是给我提供一个跟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也挺好。不过现在学生都太小了,交流起来也很困难。不过也没关系,反正各取所需。
 
Hi:你教学生的时候也这样吗?一边画画一边跟他们说话?
何:我其实最希望这样,我说反正我不去上课,但是他们可以来看我画画。我原来在画院的时候就是这样,每天都有朋友来玩。别人画室的门都是关着的,我是敞开大门,谁都可以进来。刚才来了三十多个人围观我画画,你没看到那个盛况。有人看,我也照样画,这样我效率会高。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太困难的事情。就跟人吃饭一样,可以边吃边聊。
《杂花写生No.3-04》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杂花写生No.3-04》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杂花写生No.3-04》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杂花写生No.3-04》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 做建筑的理工男思维
 
Hi:从某种程度上说,绘画、文学、音乐和建筑构建了你的审美,比如八、九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就跟诗歌有对应关系。 
何:八十年代对诗歌极为迷恋,迷恋到极致。所以那时候我画了很多像中国古代的那种诗意画,完全是为了一首诗来画的。不过现在没那么迷恋了。我受诗歌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我的画里面,有的可能有古诗的东西,有些又有现代诗的影子在里面,它有一种晦涩性,不确定性,还有一种文学性。这个文学性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我觉得这个就是诗,它不是小说,也不是论文。画的表意应该是不清楚的,它应该是有外延性,有一个可能阐释的地方,可以从多重角度进入的地方。
《春风已经苏醒》  95x129cm 布面油画  1982
《春风已经苏醒》  95x129cm 布面油画  1982
《青春》 150x187m 布面油画 1984
《青春》 150x187m 布面油画 1984
Hi:建筑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
何:1994年刘家琨帮我设计第一个工作室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建筑了。在那之前都是以看建筑书作为消遣,但也不耽误我画画。
 
Hi:所以现在你给自己设计了一座美术馆?
何:对。就是源于对建筑的发烧。但从功能来讲,也是想展示自己的画。然后还可以给年轻人办一些展览,潜意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找个项目来做。2014年我就设计出来了,然后跟蓝顶三期同时修建。
 
Hi:建筑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何:建筑是非常理工化的一个学科,精确、严谨,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它的逻辑性。
 
Hi:你给这座美术馆注入的你个人特点是什么?
何:我做建筑的时候完全是理工男思维,讲究极度的秩序感。我要求形式必须服从功能,没有一处多余的装饰,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功能。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
《小翟》 110x167.5cm 布面油画 1987
《小翟》 110x167.5cm 布面油画 1987
《乌鸦是美丽的》 89.8x70cm 布面油画 1988
《乌鸦是美丽的》 89.8x70cm 布面油画 1988
▶ 时代造就了我,也造就了我们这代人
 
Hi:建了个人的美术馆之后,公众微信号上陆续推出了关于你过去经历的文章。你会怀念以前的时光吗?
何: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但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是你们没有办法想象的。时代造就了我,也造就了我们这代人,每个人对这个时代的体验完全不一样。再过一次那个生活也过不下来的。
 
Hi:哪个阶段对你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
何:应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性格形成的时期。我当时中学还没有毕业就到农村去当农民,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时间。但是失去了一些东西就会得到一些东西。后来上大学也是画画,没有太多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所以我从来不敢自命为“知识分子”。
《庭院方案一》 200x280cm 布面油画 1995
《庭院方案一》 200x280cm 布面油画 1995
《后窗二》 160x130cm 布面油画 1997
《后窗二》 160x130cm 布面油画 1997
Hi:1986年你画了《带阁楼的房子》,契诃夫笔下的画家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这一类人在19世纪的俄国被称之为“多余人”的知识分子,这是你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吗?跟你内心有共鸣?
何:作家里面我特别喜欢契诃夫。但他在一百多年前就不算主流。应该这么说:从前,有一位作家,他写了一篇关于大自然、风景画、生活与虚无的小说,一百多年后有个青年迷上了这篇小说。这个青年就是我。在这个青年渐渐老去的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忘掉这些陈年往事,二是用某种方式记录下来。我选择了后者。
《带阁楼的房子》是他的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我老想给画出来。到1986年的时候突然觉得时机比较成熟了,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画出来了。这可能是2000年以前我唯一喜欢的作品,它一直没有卖出去。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 布面油画 1986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 布面油画 1986
Hi:你创作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有没有哪些作品对你来说是有特别意义,舍不得卖的?
何:其实我觉得到了藏家手里倒挺好。
 
Hi:为什么?
何:因为能保护得很好。我自己没什么收拾,弄丢了很多作品,很可惜。我画完都不怎么去看,偶尔翻出来重温一下,但是不会留恋,觉得做过了就行了。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何多苓 七十而立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 布面油画 1986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 布面油画 1986
▶ 了却的俄罗斯情结
 
Hi:你一直有俄罗斯情结,为什么2014年才去?
何:我把它作为一个保留项目所以一直没去。但知道早晚得去,心里构想了一个理想中的俄罗斯,就好像精神家园一样。因为我也听去过的人说起俄罗斯的一些问题,我怕去了之后反而破坏了印象,所以一直也没有下定决心。正好2014年俄罗斯的列宾美术学院邀请中国学生去做一个写生活动,我就带着学生去了。
 
Hi:和你理想中的俄罗斯吻合吗?
何:去的时间很短暂,大概半个月。但是印象非常好,看了那么多关于俄罗斯森林的画之后,我觉得太真实了,俄罗斯森林非常伟大,那种伟大是不可想象的。我去过很多地方,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也是大森林地区,但是都没有办法跟俄罗斯的森林比。
我一直认为俄罗斯的文学、音乐等,包括整个俄罗斯文化都是从大森林里走出来的。俄罗斯人把森林称为他们的“母亲”,确实也是母亲一样,孕育了俄罗斯的文化。直到现在,俄罗斯的当代艺术和音乐都离不开俄罗斯森林的影响。它的风景能这么深刻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的确非常特殊。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7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7
《普希金.自由》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7
《普希金.自由》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7
Hi:半个月的时间主要都在写生?
何:我当时目标很明确:一是画几幅风景写生,属于我给自己留纪念的,对俄罗斯情结作一个了断;另外就是看美术馆,把我以前学画时候看过的那些大师的原作看一下,这两个计划都非常完美的实现了。

Hi:画了几幅?
何:画了四幅写生,而且都很成功。我没想到能那么顺利,本来打算回来再加工,结果现场画得很好。大概还是受到一种信念的支撑,其实当时非常冷,已经零度以下了。现在有点难以想象,但还是怀念那种风吹着的感觉。

Hi:2016、2017年还有一批跟俄罗斯有关的作品,那是回来之后画的吗?
何:对,大画都是后来画的,也是原本的计划之一。作为一个俄罗斯的崇拜者,这么多年受到它的影响,还是想以外国人的角度对俄罗斯进行表现。俄罗斯关于俄罗斯文化巨人的作品非常少,都是一些肖像,没有一些思考性的作品,正好是一个空白。我想这个事就由我来做吧!回来我就开始着手准备,首先我就确定要画一些俄罗斯的重要人物。
《俄罗斯森林-流浪列夫·托尔斯泰》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5
《俄罗斯森林-流浪列夫·托尔斯泰》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5
《阿赫马托娃.忧伤》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
《阿赫马托娃.忧伤》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
Hi:都是当年对你有影响的那些人?
何:对,一直到现在可能都有影响。比如俄罗斯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全世界音乐界都很重要的,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诗人阿赫玛托娃、马雅可夫斯基,这些人我一定要加以表现。
 
Hi:为什么把人物都放置在森林的背景里?
何:作为一种纪念性的表现,我一定要把他们和俄罗斯森林的关系画出来,所以整个系列就叫“俄罗斯的森林”,把他们都放到森林的背景下画出来,根据他们作品的面貌来决定怎么画。我做了很多研究,看了很多资料,把当时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些作品再研读了一遍。
 
Hi:你选择的这几个人物都是男性,但你以前画的大多都是女性。
何:女性形象刻画起来很有意思,从美学上就喜欢。不过画男女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个好像不是一个大的问题。人物对象而已,男女都可以画。
《肖斯塔科维奇.等待》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
《肖斯塔科维奇.等待》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6
▶ 时代造就的“第三代人”
 
Hi:你怎么划分自己创作的阶段?
何:我觉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八十年代美院刚毕业时是第一个阶段;整个九十年代算第二个阶段,那个阶段比较复杂,因为不停地变来变去。然后就是2000年到现在都属于第三个阶段吧。
 
Hi:第一个阶段更多是在吸收?
何:八十年代也是我自己的题材成就了我自己,但是风格是受美国画家怀斯的影响很大,正好那时候他在中国很流行。
 
Hi:当时你跟艾轩一起合作《第三代人》这件作品,他也是受怀斯影响。
何:对,而且他一直到现在还在受影响。我后来逐渐改变了,但也影响了我十年。
何多苓、艾轩合作  《第三代人》 177x187cm  1984
何多苓、艾轩合作  《第三代人》 177x187cm  1984

Hi:你们俩合作的契机是什么?

何:那其实是很随意的一件事。当时我在成都画院,艾轩在成都军区,为了参加第二届全国油画展,我们各自都在准备作品。他也跑到成都画院来画画。我画了一张《青春》,也在同时在画《第三代人》,因为人很多,艾轩来帮我画。我就分了几个人给他画。

 

Hi:他画哪几个人?

何:主要人物张晓刚是他画的。

 

Hi:构思构图其实是你在主导?

何:对,模特也是我找的。

 

Hi:当时为什么想到要画一群人呢?你的画几乎都是以个体出现。

何: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画的一群人,非常特殊。当时我家在四川大学,每天去画院上班,正是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们一波一波地往各个教室里走,每个人脸上有各种各样的表情,跟我年龄也相仿。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各种思潮都涌了进来,学生的思想也相对活跃。相对我们下乡那个时代,我觉得新的一代人产生了。我想鲁迅、郭沫若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代人,到1949年解放以后就算第二代,改革开放以后青年学生就算第三代人,所以我就选了这么一个标题。这是我个人对时代的划分,然后我就找了一些身边熟悉的人,有建筑师、诗人、画家等,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人了。

《父亲》62x70cm 纸本油画 1979
《父亲》62x70cm 纸本油画 1979
《母亲》 180x130cm 布面油画 2003
《母亲》 180x130cm 布面油画 2003
Hi:为什么要把画面填得那么满呢?
何:我是故意这么安排的,长焦镜头压缩的画面。一群人带着各种各样的目光、神情和性格往前走,他们有些迷茫,但也有自己的追求。我觉得这代人真正是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会能有自己的想法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Hi:你怎么看你们这代人?
何:我们年轻的时候虽然条件不好,也没有市场,但大家画画也没有什么功利心,所以心态比较好后来赶上改革开放,我们经历了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没有那个年代,可能很多艺术家都出不来。因为确实是跟中国特殊时期关联在一起,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 
《卷》 100x600cm 布面油画 2018
《卷》 100x600cm 布面油画 2018
《叶下》 2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4
《叶下》 2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4
《风》3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风》300x80cm 布面油画 2013
▶ 在观念烟消云散之后,它还是一张画
 
Hi:为什么选择一直呆在成都,不去北京?
何:如果我再年轻20岁就去了。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很多人去北京,我很现实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觉得第一我年龄比较大,去北京折腾也没必要;第二,我觉得我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已经定了,去了也是这样,不去也是这样;第三,我不喜欢北京,我喜欢成都很闲散的生活。北京那个江湖争斗,与人争斗其乐无穷的人才愿意去那儿。
 
Hi:你说自己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那么现在你对绘画还有企图心吗?
何:当然,这个野心还是有的!我希望自己能继续进步。假如真的江郎才尽了,我可能慢慢就不画了。我不停在转换一些过去所受的影响。我觉得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在未来出现。我觉得我现在还有进步,比起去年还有一些新的东西。我不会像有些人他一辈子都画同一种画,我会不停地变。
《青春》 160x360cm 布面油画 2007
《青春》 160x360cm 布面油画 2007
Hi:你觉得艺术最高的标准是什么?
何:我觉得最高标准永远在前面,永远是达不到的,未知的。你再怎么努力也只是无限的接近它,不是真正达到它。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乐趣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心里明白,这个太重要了。然后你可以去欣赏它,你可以接近它,你可以力求去达到。
 
Hi:你欣赏哪种类型的艺术家?
何:我喜欢的不多。画画的有刘小东、毛焰、周春芽、刘炜,但我关注的范围也有限。我觉得有两种美术史。一个是客观的美术史,一个是个人的美术史。客观美术史是绝对认定的,在中国美术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个人美术史是我喜欢的,这跟其他人没关系。我最近看到陈丹青的一个讲话,他说:“趁着年轻别画画了,画画已经过时了。”我觉得画画不是为了赶时髦,就不会过时,并且对我来说正当时。我觉得藏家买了一张画,他在几十年后,在当时的观念烟消云散之后,它还是一张画。别人买的不是观念,买的是一张画。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