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误读”的美中“再生” 玉衡夏季群展“风水·墨变”开幕
7月9日,玉衡艺术中心推出群展“风水·墨变——中国笔墨的误读与再生”。展览由独立策展人了了策划,展出了王劼音、余友涵、郑在东、陈心懋、蒋奇谷、陈九、余启平、何赛邦、邬一名、倪有鱼十位艺术家近年创作的水墨画作。

展览主题中,“风水”来自于悠久神秘的中国远古时代,是中国人对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理。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它是天人合一的场气万有观的集中体现,而当代艺术的开放维度使得这一主题更具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贯穿了清晰的内在脉络和特点,他们的生活经历、学习和创作历程以及作品面貌与国际艺术舞台保持密切的交流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水墨”当今的发展境遇。在当代语境下,这些作品以更具有精神表征的形态将“墨变”呈现出来。
一直以来,主打水墨的玉衡艺术中心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搭建起一个更为开放的对话平台,共同探讨中国笔墨如今所面对的“误读”,并催化其发展的再生。
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
陈九——水的灵动

陈九 《秋水之二》 390×90cm 纸本水墨 2015
水,具有东方智慧的特殊元素。先哲庄子曾写过《秋水》,水势洋溢着大化流变,运行不已的生命律动。
陈心懋——史书系列的午夜梦回

陈心懋 《兰亭游记系列》 138×69cm×4 综合媒材 2011

陈心懋 《游园惊梦》 130×70cm 水墨金笺 2015
《兰亭游记》、《游园惊梦》,梦回到午夜,在史书里再醉一回。
何赛邦——安静的控制力

何赛邦 《风景5》 105×68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5

何赛邦 《梅花桌子椅子》 105×68cm×3 纸本综合材料 2015
透过作品表层的安静,背后还有力量与不安隐隐传来。
蒋奇谷——当代语境的突破

蒋奇谷 《梅兰竹松图》 100×200cm 纸本水墨 2007
“水墨必定是蒋奇谷在西方长期生活并尝试西方现代艺术之后的归宿。”——学者江宏
倪有鱼——反向思考力

倪有鱼 《历史之音》 画心:36 5×90cm、卷轴:450×92cm 木刻、纸本手工拓印、卷轴装裱 2014
在颠覆自我工作与突破边界的旅途上,倪有鱼走得愈发地有声有色。
王劼音——潜心形式与气韵

王劼音 《作品1号》 68×68.5cm 纸本水墨 2009
王劼音的绘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回溯和对于意象审美的再创造。
邬一名——剥离微不足道的平凡

邬一名 《阳台上的植物系列》 145×180cm 设色纸本 2015
盆景花卉、宋瓷摆件、荷塘野趣、路边小景……以上种种,皆是邬一名作品所流连的“生活”。
余启平——单纯而持续的力量

余启平 《出门在外》 61×91cm 纸本设色 2015
对于余启平来说,《红房子》系列的影响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了。
余友涵——距离感

余友涵 《抽象2014.3》 120×160cm 布面油画 2014
余友涵本人一直下意识地与市场保持一种距离感,就像他曾经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展览主题“积极撤退”。
郑在东——崇尚自然

郑在东 《空山云雾》 98×92cm 纸本设色 2015
古典的灵感与新的标志相融合,作品中的时间交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