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从灰到灰

作者:张朝贝 2019年9月15日 专题人物
我和王豪是从水泥聊起来的。作为今天常用的建筑材料,水泥对艺术家的吸引力在于它无法用颜料描摹的灰色触感,以及加水之后的可塑性和硬化之后的质感。2008年,王豪产生一种想用水泥去表达些什么的创作欲望。到如今11年,他的作品呈现出一以贯之的灰色美学,这些不同层次的灰,像是一种近乎空无的存在,然后无中生有。
王豪 从灰到灰

从建筑到绘画的成长经历

对于建筑专业出身的王豪,水泥也许是一种再顺手不过的材料。1976年出生于青岛的他,1995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本科期间经历了基础课的严格训练,从荷兰风格派的抽象绘画到立体主义绘画,对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变革有了深刻的理解。随后在研究生阶段又跟随雕塑系修习一年雕塑专业,这让他作品中近乎极简主义般的线条都并非凭空而来。
王豪谈到现代主义的混凝土建筑,谈到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对混凝土的热爱。而他最开始找到这种材料进行创作时,尝试着做了一批水泥和瓷片结合的“什物”系列作品,成为最早在国内使用水泥材料创作“什物”作品的艺术家。这些作品除了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征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对外形近似于雕塑造形的把握,至今仍能在他的工作室里觅得踪迹。
当时的王豪还未博士毕业,这个系列的作品一直做到2011年毕业之前。2012年,这批作品亮相北京的SOHO中国总部,作品散布在展厅的地面及展墙上,细数着他最初对于水泥及灰的探索。也是从那年之后,王豪正式决定在日后的时间里做一个艺术家。
2013年博士毕业两年后,王豪真正开始系统性地进行水泥绘画创作,他或是将画面切割为均衡的矩形或正方形,或是用三角形打破静态的空间。这成为他如今较为系统的三个系列的作品,前者为“寂”“朴”系列,后者为“远”系列。不同的线条和色块在画面中切割、交错,加之水泥的灰色,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灰色的秩序。
王豪 从灰到灰
王豪 从灰到灰

在灰的世界里无中生有

很难说王豪的作品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寂”“朴”“远”三个系列名字无不带有东方哲学的韵味,其中“远”来自传统透视法中“三远”;而他使用英国人发明的水泥材料,用近乎理性的规则制作画面。那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源自于王豪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希望建立一个桥梁来进行沟通和对话。在他最新的一批绘画作品中,极简的兰草叶子充满整个画面,似乎既是西方解构的又是东方写意的。
得知我本科学的是哲学后,王豪饶有兴趣地聊起了对他影响至深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他读本科期间,有一位台湾的老师带了一本德里达的书,甫一接触哲学他受到很大触动,时至今日,王豪始终觉得自己作品中打破原有思维进行重构的概念像极了解构主义。从一个点出发,放大,颠覆并重构整个语言体系。
对王豪来说,这个足以颠覆整个体系的“点”正是他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灰色。从最早找到水泥材料进行创作,到后来介于绘画与装置之间的水泥综合材料作品,再到没有水泥的布面绘画,水泥缺席之后,始终贯穿其中的灰色暗线保留下来并渐渐显露。到如今,他已举重若轻。
在王豪看来,介于黑白之间的灰有很多种可能性,除了它吸引人的质感,加任何一点颜色,就可以变成不同层次的灰。王豪不介意灰色美学成为自己的标签,尽管灰色的、中庸的、静止的东西从来没有进入大多数人的审美,“我希望跟当下的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现在的潮流就是鲜艳的,可能也需要一个相反的力,往素朴的方向扯一扯,没准儿哪一天灰也会真正成为流行。”
王豪 从灰到灰
王豪 从灰到灰
王豪 从灰到灰

享受出乎意料的偶然性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从1995年考入中央美院,到2011年博士毕业你学的都是建筑和设计专业,为什么最后选择做当代艺术?
王豪(以下简写为王):我觉得当代艺术对我来说可能更能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之前做过很多的规划和设计任务,这些工作多数时候受到约束比较多,有的来自委托方、有的则来自项目本身的限制,无论哪一个层面受到制约都会影响到最后设计作品的呈现。做艺术创作就要自由的多,可以把自己多年的想法顺畅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当代艺术最令我着迷的地方。
Hi:你最早使用水泥这种材料进行创作,也是自然而然的。
王:2008年底开始使用水泥作为材料来进行创作,可能来源于我学建筑期间,对现代主义的素混凝土建筑特别感兴趣,水泥那种灰色、朴素的感觉非常特殊,很难用颜料调出来。除了视觉上的特点,水泥还有一种触感,这就拓展了它的二维空间,不再仅仅是一个平面的东西,这种触感也一直很吸引我。
Hi:你之前的架上作品都是水泥综合材料,但是现在布面作品已经没有水泥元素了,使用的综合材料是什么?
王:我使用的一般都是水性颜料,包括坦培拉、丙烯、水彩,甚至国画颜料,这些材料本身都具有很好的渗透性,可以不断地叠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Hi:画画和翻模水泥相比,哪个过程操作起来更辛苦?
王:翻模水泥的过程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偶然性,打开模具的时候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有的气孔特别丰富,有的颜色上的差别又很独特,完全不在控制之中,会有很多偶然性出现。而绘画的过程虽然不像翻模水泥的时候用到那么多体力,但是每一张画的画面本身都要一点点地找,这里改一改,那里调一调,有时候还需要保留住某一时刻的偶然性,比起水泥作品制作花的时间反而更多。
王豪 从灰到灰
王豪 从灰到灰

灰一直是我想表达的意境

Hi:到现在回头看,即使不用水泥,你作品中的灰色仍然存在。在最开始使用水泥,有没有意识到“灰”的存在?
王:灰一直是我想表达的感觉,也是我创作这么长时间始终没有变的线索。现在的绘画作品也都控制在一个灰度里,使画面色彩的反差特别小,强调一种微妙的变化关系,这种感觉比较符合我的想法和需要。可能跟个性有关系,也可能因为潜移默化的东方性,西方绘画的震撼性比较直接,而东方的表达更为间接,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需要一点点去品其中的趣味。
Hi:但水泥是一种更偏西方的材料。
王:是的,水泥材料最早是英国发明的,可以说它的出现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现代的居住和生活方式。这种材料本身我认为已经打破了东西方的概念,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我在使用这种材料时,并没有刻意去表现东方还是西方,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但这里面肯定是具有自己文化的东西在里面的。我觉得水泥本身是可以交流的,我可以拿这种语言去和不同文化进行对话。
Hi: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反观自己之前的作品时会有怎样的看法?
王:随着阅历的不同会有一些不一样,但这几年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只是关注的点会有些不同,不同的时期思考不同的问题,包括技术上、审美上。
Hi: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抽象画家吗?
王:我不知道算不算一个抽象画家,我只是觉得自己可能比较擅长用抽象语言来表达,因为曾经历过严格的抽象训练,它对我来说更容易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Hi:灰色美学的线索在你的作品中越来越显现,你介意别人把它当成你的风格或标签吗?
王:我并不介意,对我来说,灰色有着巨大的空间可以去发掘,找得越深便从中发现更多的快乐。我不太喜欢去追逐流行文化,相反更倾心于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像《蒙娜丽莎》、《大卫》雕像、罗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绘画,或是克莱因(Yves Klein)那种经典的蓝色,我曾经去过尼斯的克莱因博物馆,非常感动。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着更深的灰度,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王豪 从灰到灰
王豪 从灰到灰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