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霖 构建“新东方精神”的话语权

作者:朱凡 2014年2月21日 专题话题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负责人 李宜霖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负责人 李宜霖
对于陷于二房东事件及“抢画风波”的亚洲艺术中心而言,讨论对于画廊未来经营看似有些不合时宜。李宜霖,作为台资画廊的二代执掌者,直面关于画廊运营的问题,坚定地给出自己的答案。其对于东方精神与亚洲文化区域概念的认同,提示了在国际化语境下的另一种运营思路。而在采访最终,李宜霖为此次物业与二房东事件给出的回应,同样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Hi艺术=Hi,李宜霖=李

在经营中聚焦“新东方精神”

Hi:亚洲艺术中心是何时进入内地的?最初选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李:亚洲艺术中心是2006年进入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需要寻求国际化,特别艺术是跨越文化、政治、国界的。当时的短期目标在于巩固亚洲区的市场,首选就是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在经过连续两年参加上海艺博会和中艺博,认为北京除了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外,还有中央美院,艺术家和媒体的大量聚集,同时最主要的是有798这样一个国内外知名的重要艺术区,当代艺术的氛围更浓厚且更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加之当时还有些朋友邀约,就进入了北京。

Hi:亚洲艺术中心进入北京之初,画廊的定位是怎样的?与台北的机构相比,定位是否存在设定上的差异?
李:亚洲艺术中心成立于1982年,到2014年即将迈入第32年。我认为,这几年我们才真正慢慢形成符合画廊自身特点与优势的定位。早先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最初进入北京,从未大声讲出定位,但是希望是向当代性更强的风格去发展,这也是区别于我们台北画廊的一次尝试。台北的机构虽然扎根很久,但我认为,当时的观众对于艺术的审美还是相对狭隘的,在2000年前,在台湾收藏艺术的朋友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印象派等偏现代风格的作品。随着大未来画廊和我们等几家机构引入了华人艺术家如赵无极、朱德群等抽象风格的艺术家,大家才开始对艺术的不同风格有所了解。之后随着台湾画廊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或大型展览,整体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收藏才渐渐发生。

而作为北京的空间,直到2008年举办“新东方精神”第一回展时,亚洲艺术中心才更加确定画廊的方向是与新东方精神和中国文脉关系的探讨,明确了以文化传统为基础,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对当下世界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在2010年举办了“新东方精神”的第二回展,也获得业界普遍的认同和肯定。
2013年12月任戎2013年个展“随心所欲”展览现场
2013年12月任戎2013年个展“随心所欲”展览现场
两岸画廊运营语境的差异
 
 
Hi:作为台资画廊,进入内地的运作是否遇到画廊业态内部的竞争与挑战?
李:刚进入时,画廊之间的竞争的确是蛮激烈的,大家分食着有限的好资源,不仅仅是艺术家,还包括策展人、批评家、媒体、美术馆、客户资源等等。尽管作为台湾画廊,同根同族,相对日韩画廊而言,尚有一些优势,但最初这些优势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亚洲艺术中心进入国内市场相对较晚,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对我们而言是最难做的。第一,我们对于当地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画廊的经营方式尚不熟悉,还在重新认识的过程中,所有的画廊都是竞争和学习的对象。第二,早期许多的台湾画廊是属于相同产品的竞争,直线竞争更为激烈,基本上不太会出席其他画廊的开幕,彼此之间也很少交流,可能还是视野不够开阔。但真正进入北京这样一个国际的平台后,其实会发现资源更加广阔了,画廊间的直接竞争反而是有限的,每家画廊都可以走出自己独特的一条路。另外,我们必须很坦诚地说我们是到了大陆才知道什么叫做学术,包括对于艺术家不同阶段创作的梳理、展览从作品和空间的关系到整体呈现,再到画册出版品等的细微要求与严谨程度,我们都是不断在调整学习的。早期在台湾,画只要能卖就可以了,不会再多去考虑其他策展或学术等方面,这也许是台湾的策展人和评论家的位置一直不如大陆高,甚至展览很少有策展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台湾画廊是先行于策展人的。这是另一种症结。

Hi:画廊先行于策展人这种现象在台湾很普遍吗?
李:对,台湾的画廊经过多年的运营,能生存下来的都有自己一定的基础与实力,非常信任自我的眼光,与策展人的合作也非常偶尔,90%的展览是自己操刀的。而北京的环境则不同,竞争更为激烈,在争取到好艺术家的时候,要考虑的肯定不仅是销售方面,更多的是在展览概念和艺术家作品的呈现,让大家进而能关注到画廊,其中最快的方法就是邀请策展人。

Hi:那亚洲艺术中心现在是否和策展人合作呢?选择的标准又是怎样呢?
李:我们会选择与艺术家和其创作方向研究有关的策展人,是建立在相识及认同其个人或创作风格有一段时间的基础上。临时邀请很有名的策展人我们也有过,但更倾向于前者。这样在评论艺术家的创作中,更容易切入要害,在完整梳理创作脉络的同时,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侧写艺术家的观感,包括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创作方面,过于虚空。在寻找策展人时,同时还会考虑策展人主要研究方向与艺术家创作的对应关系。
2013年4月“废墟之殇——应天齐威尼斯双年展归来”展览现场
2013年4月“废墟之殇——应天齐威尼斯双年展归来”展览现场
艺术家与画廊风格相映

Hi:目前,亚洲艺术中心合作的艺术家有多少位?
李:重点合作有10位左右,比较松散的合作有十几位艺术家。

Hi:那艺术家的类型上有哪些区别?在选择上有什么考虑?
李:地域上来说,我们北京画廊的合作艺术家有90%左右都是国内艺术家。虽然我们来自台湾,但并不限定只推广台湾艺术家,只要是我们认为有创作特点并且符合我们画廊定位和喜好的艺术家,我们都希望有机会能合作。况且艺术本来就没有地域限制,不须纠结于狭隘的意识形态问题,站在历史的高度,大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
从创作风格来看,亚洲艺术中心合作的几位艺术家如庄喆、杨识宏、司徒立等都是经历了不同的文化环境,更多地被归为与华人或华裔艺术家,他们更多地讨论东西方文化的合璧问题,这些年在创作中也持续探讨与东方美学、哲思相关的概念。由于这些艺术家都是有一定年龄和阅历的艺术家,因此他们的创作风格会比较偏向现代。另外,我们画廊一些艺术家在创作上也长期围绕着东方美学和中国文脉关系,如应天齐、张国龙、瞿倩梅、郑重宾、张方白、沈克龙、李真、孙逊等,也都是我们主推的核心艺术家。
虽然在艺术家的年纪上不会刻意注重,但我们作为有一定历史的画廊,经营太多年轻艺术家与画廊风格不太相符,当然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我们也有兴趣合作,但毕竟一个画廊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现阶段亚洲艺术中心更倾向于深度推广早先合作的成熟艺术家。对于年轻艺术家,我们会将艺术家的观察、培育、推广的周期相对拉长,在彼此有更好的认同和默契后才展开实质合作,例如在观察和交流5年后,今年夏天我们将会举办一个年轻艺术家的个展,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铜版专业的沈昊。
在媒材方面,目前比较着重在架上绘画与雕塑方面,尽管会有部分装置作品,但相对较少,而摄影影像等作品,我们暂时不会考虑,因为这的确不是我们的优势与强项。

Hi:亚洲艺术中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艺术家保持持续的互动?
李:对于独家代理的艺术家,我们会制定个别的长期性计划。我们会定期关心艺术家并与他们讨论对创作想法和推广计划。我们画廊和许多艺术家的长年的感情让我们更像是家人而非商业伙伴的关系。对于较为松散合作的艺术家,我们会持续观察、保持良好互动,在未来适合的时间点,我们会考虑再进入一个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
李真法国旺多姆广场展览现场
李真法国旺多姆广场展览现场
建立东方体系与话语权

Hi:亚洲艺术中心在过去的发展中,是否有一些与外部机构的合作?
李:2013年有两个,一个是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与全球艺术基金会在平行展上共同举办了一个涵盖三个单元共四十多位中国艺术家的大型展览。这起源于前年举办建筑双年展时与他们合作过应天齐的个展,后来,我们成为其在亚洲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另外,李真2013年在法国巴黎旺多姆广场个展,与2012年美国西雅图弗莱伊美术馆的展览也都是范例。

Hi:作为台资画廊,亚洲艺术中心致力于国内外的推广抑或引进?
李:我们相信21世纪是华人世纪。那么作为中国画廊,我们必须思考自己的定位与优势。我们画廊的中期发展计划是在这五年时间,主要着重于开发和巩固亚洲区的市场,所以从参与的博览会到展览活动,大多仍以亚洲区为主。毕竟亚洲区仍旧是一个华人的概念,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众多的华侨,并且东方的美学概念从核心讲是相通的。对于是否参加巴塞尔博览会等国际性博览会,现阶段我们更注重的是如何去建立自身的价值体系与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昧地要超越或打败西方这样的概念,反之是试图去呈现与西方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去输出东方文化的内涵与哲思,让国外的朋友也能认识到有别于他们西方美学、不同思维逻辑的艺术创作。这让我想起,在1994年,亚洲艺术中心的台湾空间曾经引进了达利的一个雕塑展览,展出了几十件的代表性作品,引起相当的轰动,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当然未来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们也不排除能再引进一些西方优秀的艺术家作品,带来更多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Discovery“华人艺术纪”台北新闻发布会现场展出徐冰作品《凤凰》
Discovery“华人艺术纪”台北新闻发布会现场展出徐冰作品《凤凰》
做我们擅长的事儿

Hi:亚洲艺术中心是否有过融资的计划?
李:其实这些年一直有许多朋友希望投资我们,但目前我们还是暂时不会有这样的计划。因为短期的合作也许不会有问题,但长远来说,即使能把职责划分得更加清楚,但是投资者作为股东,也作为画廊多年的大客户,大家能否对画廊整体运营的方向和定位、收藏艺术品的风格和买卖的时间点等的看法能一致,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重点。由于我们画廊现阶段没有资金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还是希望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当然如果未来有更完善的有效机制,我们也不排除这种可能。目前我们所采取和客户更为紧密的方式则是帮几位客户管理他们的艺术基金,提供一些我们画廊的个别建议,我们认为这样的合作方式也比较轻松灵活。

另外,早期我们在台湾也与其他三家画廊共同合作经营过一家拍卖公司,叫做传家拍卖,经营了约10年,在佳士得和苏富比到香港设立前,算是当时台湾有代表性的拍卖公司之一。我父亲也曾创立一本艺术杂志,叫做《艺术贵族》,也做了十年。最终发现,其实还是应该做我们擅长的事儿。在画廊进入第32年之际,我希望,还是以稳定经营为最优先目标,回归到我们擅长的工作。
Discovery“华人艺术纪”台北新闻发布会现场
Discovery“华人艺术纪”台北新闻发布会现场
直问二房东沉疴
Hi:最终不能绕过二房东的问题,目前的解决进程如何,面对798目前的困局,能否给予一个正面的回应?
李:现阶段,尽管画作已经归还,但798园区内二房东和大房东物业的纠纷还是没有落幕。二房东能够承租并转租,我想物业或多或少是知道的。归根结底,二房东的事件愈演愈烈,问题不简简单单是一方的责任。面对这样一个历史问题,解铃仍须系铃人,这需要物业和二房东心平气和地去协商。798艺术区是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摇篮和展示平台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画廊作为园区内的展示主体,大部分都一直努力去呈现最优质的展览。就算在整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也都坚持并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但由于当前的这种纷争,导致画廊不能正常运营,甚至发生暴力打砸抢的事件。从短期看,对现有合同纠纷的画廊商户有巨大的运营影响,放远来看,这对整个798艺术区,乃至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有巨大杀伤力的破坏。双方的斗争导致最后牺牲的反而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这些优质画廊和媒体等的第三方,当画廊不存在时,空间的意义又何在呢?在此,我非常诚恳地希望有关部门,物业与二房东能够友好协商谈判,还给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位于798东街的亚洲艺术中心2013年同样为艺术区房屋产权问题所困
位于798东街的亚洲艺术中心2013年同样为艺术区房屋产权问题所困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