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炬 齐心收藏梳理华人艺术,不必仰视欧美

作者:吕晓晨摄影:董林 2018年11月18日 专题话题
或许每个造访过“唐园”的人,都会觉得这里的环境是“小隐隐于野”。但是主人唐炬却一直活跃于当代艺术收藏圈的核心。从二十年前带着雄心壮志来到北京的那一刻起,有些事冥冥中可能早已注定好了。细数中国当代四十年,很多重要艺术家的大作都在这位“独狼”藏家的手中。而他收藏的“50后”“60后”为主的实力艺术家架上绘画这条脉络,也一年比一年清晰丰满。坐拥那些艺术圈中流砥柱的扛鼎力作,却也醉心于红酒、自驾穿越、骑行这些远离艺术圈刀光剑影的生活。其实,这是一种“大隐隐于朝”的智慧啊!
资深藏家 唐炬(摄影:董林)
资深藏家 唐炬(摄影:董林)
移师北京二十年的两种人生
 
当车驶进那条并不宽阔的格拉斯路时,我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错过微信中唐炬先生告知我的门牌号。直到看见路边围墙里高耸的魏小明雕塑时,便知道我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这件雕塑,是唐炬经常晒出的“唐园”上空天气照片里,出镜率极高的标志物。
我们到访唐炬家的时候,橘猫“小八”正趴在桌上打鼾,它懒洋洋地看了一眼我们,便满不在乎地继续入睡。这是唐炬和儿子捡回来的流浪猫,已从当初的小奶猫长得滚圆——这之前,它还伙同另一只美短“小七”,将唐炬收藏的一件张大力雕塑作品上的鸽子,“暴力”地扯了下来。经营园子里的蔬菜瓜果、猫猫狗狗,陪父母、儿女享受家庭天伦,自驾、骑行、滑雪、烹饪、红酒、艺术——这位热爱生活的收藏家,既穿行于跌宕起伏的艺术市场,也经营着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
虽然大学没有如愿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但唐炬一直怀有一种美院情结。1990年初,唐炬从家乡工商银行美工岗位辞职创业,经营装修设计工程公司之余开始艺术品的购买,但最初还不是出于收藏的意识,而是从工作需要装饰空间的角度,或是友情赞助认识的画家。后来慢慢接触的作品多了,唐炬才开始下意识地购买喜欢的油画。
唐炬家中专门开辟出一隅,成为展厅(摄影:董林)
唐炬家中专门开辟出一隅,成为展厅(摄影:董林)
初闯北京,唐炬并不是直奔艺术收藏的大门。他的朋友圈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世纪之交,唐炬接手艺术家韩美林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展,从策划到设计、制作、布展、开幕,已至接待各路贤能大包大揽了整个活动。先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位于通州的基地各项设计、制作、整备,而实际布展只有三天时间。70多小时不眠不休,9个展厅,2000余件作品。唐炬移师北京的开端以铁马金戈般的奋斗开始,到如今他自嘲“两鬓斑白在园子里过着农夫一样的退休生活”。这样的转变,也未尝不是一种人生。
 “不是有钱人”的大藏家
 
因为买作品之前从不与人探讨意见,认准的、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作品就果断拿下,丝毫不拖泥带水,唐炬被圈内人称为“独狼”。
 
2000年,唐炬带着创业累积的一千万左右能调动的资金来到北京时,国内还没有油画市场。唐炬至今记得他参与一场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迎春拍卖,“油画场子里就稀稀落落地坐了一两排人。那时候刘小东一幅很重要的作品,估价八万元,我十万就拍到手上,当时两百多万买了整个拍场40%的成交额。”
整个采访中,唐炬多次提到“我真不是有钱人”——或许这句话在很多人眼里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动辄在拍卖会上豪掷千万的大买家,怎么能如此“妄自菲薄”?但在拍卖场里叱咤风云的背后,为拥有心仪之作而各种挪腾筹措资金的个中滋味也只有唐炬自己知道。他坦言,其实自己买东西都是先下手,然后再去想办法筹钱。为了买画,他卖过楼;抵押过资产——甚至那件冷军的《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都在金融机构抵押了三年之久;当然也“以藏养藏”,换手过藏品——曾经为了继续收藏,唐炬忍痛割爱送拍了一件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以至于现在想起那件作品,依然觉得不忍。
唐炬的收藏为“50、60后”实力艺术家架上绘画为主线,此外也包含一些雕塑作品(摄影:董林)
唐炬的收藏为“50、60后”实力艺术家架上绘画为主线,此外也包含一些雕塑作品(摄影:董林)
我不只是“写实派”收藏家
 
因为藏品涉及如陈逸飞、冷军、艾轩、王沂东等艺术家的重要写实画作,在不少人眼中,唐炬曾一度成为“写实派”收藏家的代言人。但是在此次的对话中,唐炬非常认真地强调了自己对于收藏“写实派”的看法:“其实我个人很反感用‘写实’来归纳我的收藏,好像‘写实’和‘当代’完全泾渭分明被人为地划出一道深深的鸿沟,这样的划分很不科学。因为‘写实’是艺术家的技法层面,对应的是‘抽象’‘表现’;‘当代艺术’是时空观念的划分,对应的应该是现代、古典。而且现在越来越没有必要强调‘写实不写实’‘当代不当代’了。只要是好作品,都值得引起重视。其实我还收藏了闫平、段正渠、曹力、丁方这些表现性的艺术家;以及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这类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写不写实从来不是我甄选艺术品的前提条件,艺术需要丰富多彩,千人一面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目标的美术史级别的藏家,唐炬一直执着于搭建“50、60后”实力派艺术家架上绘画的收藏框架——事实上,大家所知的他收藏的“写实艺术家”,只是唐炬收藏主线下的一个分支而已。同时某些时刻,他也是一位“天使藏家”:看到不错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会买上一件,送给儿子、女儿作为礼物。这些作品唐炬并不寄希望于投资,而是出于直觉遇到有眼缘的作品支持一下作者的同时,也对经营画廊的朋友表达一份友情。
唐炬家的客厅,艺术装点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摄影:董林)
唐炬家的客厅,艺术装点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摄影:董林)
在唐炬家主厅中最显眼的那幅陈飞的《目露凶光》,最初就是这样买来的。那是很多年前,唐炬在杂志上看到这件作品,一下子被打动,在没有见到原作的情况下,唐炬便以45万将此画买下来了。直到展览现场,唐炬才看到更加震撼的原作。当年的“坏小子”陈飞,如今已经和国际画廊贝浩登合作,也是与日本艺术家加藤泉共同举办双个展的知名艺术家了。因此自然也有拍卖公司找上门来游说唐炬,征集《目露凶光》。“但我是肯定不会卖的”,唐炬继续笑道,“当年这件作品卖给我之后,其实画廊主和艺术家都后悔过。但是他们现在早就不后悔了,因为这件作品在我这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墙面上的作品(左起):毛焰《X的肖像》、喻红《繁衍》、曹力《平凡生活》、陈文骥《塑料雨衣》、石良《春日彩虹》,右侧雕塑为魏小明《笛声》(摄影:董林)
墙面上的作品(左起):毛焰《X的肖像》、喻红《繁衍》、曹力《平凡生活》、陈文骥《塑料雨衣》、石良《春日彩虹》,右侧雕塑为魏小明《笛声》(摄影:董林)
见证中国油画市场从零开始的二十年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还记得你第一次买的作品是什么吗?
唐炬(以下简写为唐):其实是传统水墨。早期的时候我关注比较广泛,收藏意识也没那么清晰,甚至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的机会主义。那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要做什么。其实最开始我对买油画是抱着一种打抱不平的态度,因为当时油画没有市场,而艺术家投入又非常大,他们投入了相当的时间、精力、信念,呕心沥血完成这些作品,但却没有得到市场回馈。当然现在,那时候买的很多作品已经身价百倍了,我也不好意思说当时是打抱不平买来的了(笑)。
Hi:正式开始收藏,是从拍卖会开始的?
唐:对,我2000年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从拍卖会上开始买油画。第一场就是在中国嘉德,也算是见证了中国架上绘画差不多二十年从零开始,慢慢发展到现在相对比较成熟阶段了。
 
Hi:当时拍卖会的油画专场和现在有哪些不一样?
唐:记得有一年的嘉德迎春拍卖,油画场子里就稀稀落落地坐了一两排人。那时候刘小东一幅很重要的作品,估价八万元,我十万就拍到了手上,当时我用两多百万买了整个拍场40%的成交额。里面有冷军、杨飞云、刘小东等艺术家的作品。
 
Hi:那批作品现在还在你手上吗?
唐:有的在,有的可能随着后来我收藏系统梳理的关系转手了。
左侧为“唐园”的镇宅之宝:冷军《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当时我试图找出画面上丁点的笔触痕迹,但因为艺术家高超的写实功底,整件作品即便“鸡蛋里挑骨头”般去观看,依然“和照片一模一样”;右侧为向京的雕塑作品(摄影:董林)
左侧为“唐园”的镇宅之宝:冷军《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当时我试图找出画面上丁点的笔触痕迹,但因为艺术家高超的写实功底,整件作品即便“鸡蛋里挑骨头”般去观看,依然“和照片一模一样”;右侧为向京的雕塑作品(摄影:董林)
Hi:当年买作品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唐:印象中2004年,嘉德出现了一件冷军比较重要的作品《发动机-文物新产品设计》,当时估价几十万元,我记忆里是龙美术馆的王薇女士、环碧堂画廊的李国胜先生,我们三个人一直争到最后,最终是我以180万落槌价加佣金198万元买到了。同期我还买到过一件靳尚谊的《小提琴手》,也是估价在100万以内,最后360多万买到的。2003年、2004年那会油画市场已经开始有一定热度了。其实不少作品我还真是虎口拔牙买到的,包括赵半狄的《在那个早晨》,也是我和薇姐争来的。
Hi:那有没有因为哪件作品没有买到特别遗憾?
唐:2006年,《玉堂春暖》在上海泓盛上拍。当时我为了这件作品专门去的。从六七百万一直举到了九百多万,我还叫到了一千万的关口。本来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对方很快加了五十万,于是我就失之交臂了。那大概是我和《玉堂春暖》距离最近的一次吧(笑)。
其实我这么多年始终都没轻松过
 
Hi:自己二十年的收藏经历中,有没有算过在收藏上一共投入了多少钱?
唐:其实算过一个大账。当时我在山东自己创业,最后积累差不多一千万的样子,来到北京然后慢慢开始收藏。我一直都是靠收藏来不断支持我的收藏,通过有些作品的换手来支持更多的收藏。比如我一直在买冷军的作品,他不同时期的好作品我都拥有过,但是到了一定的时期,比方说我有十件他的作品,完全没必要全部都留在手上,可能留五件他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其他的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可能给拍卖公司,或者说私下里朋友交易,把之前的投入赚回来,甚至还有盈余。当然我赚的钱也都投入到收藏里面了。既然选定了这样一件事,也算是我人生主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还是要尽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往前推进吧。
Hi:光是2018年春拍,你就投入了两千万元竞投作品,之前有预估会花这么多钱吗?
唐:之前也没有太具体预估,我一般就是觉得哪些适合,或者哪些需要,先把这个目标确定下来。因为拍卖之前很难估量到底是多少钱能够拍到。
 
Hi:每年会给自己的收藏做预算吗?
唐:没法计划。我买作品还是看机缘,并不是到处撒网去找。在不同的拍场上,如果能够遇到符合自己收藏线索的,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尽量把这张拿下来。其实我不是有钱人,我都是先拍下来然后想办法筹钱的。我卖过画,卖过楼。当时我一千多万买的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为了筹钱送拍了五千多万。我太太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难过,说那张作品不该卖的。我说为了这条主要的线索,你不卖也没办法啊。
陈飞《目露凶光》190×200cm×2  亚麻布丙稀   2010-2011

蓝色的单车是美国手工制车大师Rob English(设计手工制造),与世界艺术家Geoff Mcfetridge(涂装手绘)合作的Projcet Right,也是世界上第二辆,唐炬将其作为雕塑收藏(摄影:董林)
陈飞《目露凶光》190×200cm×2  亚麻布丙稀   2010-2011
蓝色的单车是美国手工制车大师Rob English(设计手工制造),与世界艺术家Geoff Mcfetridge(涂装手绘)合作的Projcet Right,也是世界上第二辆,唐炬将其作为雕塑收藏(摄影:董林)
Hi:家人支持你这样的做法吗?
唐:现在都很支持。我的家人,包括父母,还有各种亲朋好友,都很支持我。其实我这么多年始终都没轻松过。
 
Hi:女儿在美国读艺术学院,和你的熏陶也有关吧?
唐:我女儿喜欢艺术,刚好她也有那么一些画画的天赋。但其实我不想让她以后当艺术家,太难了!我对她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耳濡目染,甚至都不用去刻意培养。我住在现在这个地方十多年了,虽然大厅里都是艺术品,但我从来不向朋友推销作品。不过我还真是带动了不少朋友加入到了收藏的行列,我觉得作品本身的力量是能够给人带来触动的。很多朋友就因为到我家做过几次客或者聊聊天,后来也加入了收藏行列。甚至有的朋友就是在我这喝几杯酒受到了影响,回去后一发不可收拾,买作品拦都拦不住。
华人圈的未来,和欧美有得一拼
 
Hi:你对“收藏写实油画”这样的说法很反感。
唐:“写实”属于技法层面,“当代艺术”是时空的划分,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道理把它们对立开来。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内有一种怪异的现象:2007年前后,纽约拍了一场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他们以欧美人的视角选择了一些前卫的或是波普的中国艺术家,认为那才是“中国当代艺术”。那时候我是旗帜鲜明地跟他们做一种抗衡,我认为中国的架上绘画,不应该由海外的语言来书写。当时国内无论是学术还是市场,大家也一股脑地对欧美人所谓的“当代”表现出了极大的推崇,那时候我甚至觉得有点危险,因为中国架上绘画可能就被带偏了。
Hi:也正是因为很多人对你的误读,在近几年你收藏了曾梵志、岳敏君等人的作品后,大家都会觉得很惊讶“唐炬怎么会买这类作品”?
唐: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我都有。他们也符合我收藏的 “50后”“60后”的主要线索。虽然过去有的阶段,有些力量过于去炒作这其中的一些艺术家,有点打乱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判断。但是冷静下来,我觉得这些艺术家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在某个时期他们作品的面貌,或是内心的体验,情感经历,都有他们的独特之处。所以我现在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丰富我的藏品面貌,把整个构架里有代表性的作品,尽量地让它丰满一些。
闫平 《母与子》 120×120cm 油画画布 1995(摄影:董林)
闫平 《母与子》 120×120cm 油画画布 1995(摄影:董林)
Hi:是如何从“民族性”开始,完成了自己收藏系统的构建的?
唐:我个人觉得,中国2000年之前没有艺术市场的时间里,艺术家没有商业的干扰,那个时候也是他们创作最有激情、最有力量的时期,再加上中国处于一个变革的、激荡人心的非常时期,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出现在那个时候。随着我收藏的不断积累,我发现藏品里面最有力量的恰恰是这些“50后”“60后”,他们在三十岁左右创作的架上绘画,同时我也发现我的藏品里这条线索最强。收藏是一个无底洞,总得有取有舍,也算是做一些腾挪。要不然走到今天我早就难以为继。我不像龙美术馆那样有雄厚的资金后盾,我在北京是靠收藏来养收藏,所以走到现在也算是不容易。
Hi:因此你以二级市场为主要收藏方式,也是与此相关。
唐:对,因为我主要的收藏线索就是“50后”“60后”实力艺术家的架上绘画,也有个别“40后”的画家以及徐青峰、尹朝阳这样的“70后”艺术家。他们跟我收藏的主线索也能连贯起来,再加上我也一直努力地把这条线索填充得更加丰满一些。这条线索里,重要的作品都不在画廊里,也不在艺术家手上,都是不知道在哪一年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到了别的藏家手上,甚至到了海外。我相当一部分藏品,都是从海外找回来的,欧洲、美国、东南亚、台湾、日本……其实我下手算是比较晚的,很多艺术家的重要作品都不知所踪,所以拍卖公司这时候就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
Hi:你也算是这些艺术家的“老战友”了,如何看待他们现在的二级市场表现?
唐:我收藏的某些艺术家的重量级作品价值其实是被低估了。你看现在欧美一些重要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动辄都是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而我们的艺术家作品,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很贵了,但其实也才两三千万人民币而已,我认为他们的优秀作品仍然有巨大的空间,还是可以去拥有的。我觉得将来大的趋势,无论从国力还是个人机构的财富积累,华人圈都和欧美有得一拼。
 
Hi:刚刚提到很多作品都是在国际拍卖上买的,现在很多中国艺术家在国外办展也都成趋势了。
唐:陈飞的《拾荒者》《勤劳致富》和《北方》都是我从国外藏家手里买到的。中国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逃不过落叶归根的命运。有一次我见到陈飞还跟他说你以后没必要太在意海外的什么画廊,因为作品一旦卖到外面反而石沉大海,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要做一些展览反而很麻烦。但如果在华人圈手上,至少线索找起来还比较容易。你像他在日本的展览,我收藏的《目露凶光》就借去展览了。
 
Hi:陈飞也是你在青年艺术家里收藏投入的最多的了吧?
唐:算是了。
陈飞 《拾荒者》 115×179cm 亚麻布丙烯 2010(摄影:董林)
陈飞 《拾荒者》 115×179cm 亚麻布丙烯 2010(摄影:董林)
好好梳理华人圈艺术,别老仰视欧美
 
Hi:你在朋友圈里也会经常评论一些时事,比如增值税,你认为这些事情对现在的收藏家都有哪些影响?
唐:我买的毛焰的《X的肖像》,需要在香港交割。如果拿回来要17%的增值税,这个比例真的是不低。我觉得这对中国收藏家购买作品真的有很大影响。
Hi:对近几年中国很多藏家大买西方作品怎么看?
唐:其实我个人觉得参与所谓西方潮流的还是少数。放大到整个华人圈的范围,那些购买西方作品的体量微不足道。当然美术馆买西方的作品可能有一定的用途,如果纯粹是个人藏家,除非是大款非得有一件毕加索挂在厅堂中,那倒无可厚非。但是要做收藏的梳理,首先我觉得我们得不到西方艺术家最重要的作品,就算得到了,这个代价太大了。而且欧美的体系太强大了,我们在里面无足轻重。你就算有一百亿一千亿,你也买不了成系统的一个东西。因此你买几件那样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呢?我可能比较土,觉得还是把力量放在梳理华人圈艺术,最后跟欧美可以叫叫板,平衡一下,别老是咱们是仰视。我觉得如果华人藏家齐心协力,共同把力量用在挖掘梳理自己的艺术上,这样更有意义。
毛焰 《X的肖像》 200×100cm 布面油画 1996

此作需要在香港交割,但由于17%的增值税,原作一直存放于香港(图中为复制品)(摄影:董林)
毛焰 《X的肖像》 200×100cm 布面油画 1996
此作需要在香港交割,但由于17%的增值税,原作一直存放于香港(图中为复制品)(摄影:董林)
Hi:你收藏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唐:已经到了这一步了,就坚持下去,把这条线索在我这力所能及得更加强大,最后做做巡展,出本画册,想办法再创造一个美术馆一样的殿堂,可能我的使命就是这样了。
 
Hi:目前和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唐:始终在往前推进。这条线索里至少每年都有些补充,而且每年都有一些特别棒的作品入列,也得到了朋友们的肯定。自己也发自内心地觉得买的东西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美术馆或者说那个殿堂,我最近在布局,也有进展。但具体哪一年还不好说,我也不着急,毕竟东西在手上,至于建筑我觉得也没那么难吧,大不了作品是一方面,场馆是一方面,大家可以合作,常年借展嘛。
魏小明《无题》(摄影:董林)
魏小明《无题》(摄影:董林)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