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荣&映里 不忘初衷

作者:曹丝玉 2015年4月25日 专题人物
荣荣&映里的结婚照片 ©荣荣&映里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荣荣&映里的结婚照片 ©荣荣&映里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自2007年三影堂成立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重阵之地。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也遭遇着中国摄影体系缺失带来的重重阻碍,但荣荣&映里带着他们对摄影的理想,和创立三影堂时的初衷走过了九年,走到了今天。三影堂摄影奖凝聚了中国当代摄影界的力量,艺术家的成功也同时印证着它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花散叶是需要勇气的,而三影堂摄影奖的存在就像点了一盏灯,里面燃烧着荣荣&映里对摄影的爱和理想,也存放了太多年轻人的希望和未来。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外景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外景
在贫瘠之上开花散叶
 
2007年,三影堂正式成立。作为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当代摄影机构,它走过来的八年艰辛异常,这在荣荣&映里接受采访的字里行间流露无疑。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这片土地上,时常会怀疑贫瘠之上是否还能开花散叶,开荒扩土需要勇气,还有坚持的力量。
 
荣荣&映里说,三影堂成立之初的想法很简单,中国没有一个像样的摄影的图书馆。在以往的采访中,他们会时常提起日本摄影如此繁荣的缘由。从出版到批评,从画廊到博物馆,从教育到收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国都是缺失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三影堂”的由来,是荣荣和映里对摄影的理想,是他们投身一个机构的初衷——让中国当代摄影开花散叶。
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晓作品 ©张晓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晓作品 ©张晓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晓作品 ©张晓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晓作品 ©张晓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晓作品 ©张晓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晓作品 ©张晓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荣荣说,从空间诞生的那天起,这里的每一分用度都来自于他和映里个人作品百分之百的所得。这的确让人有些意外,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进入这样的非盈利性机构,运营的难度可想而知。国内的基金会和政府对摄影的扶持并不大,加上传统摄影界和当代摄影之间的间隙依旧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对扎根在此的植物提出了异常严峻的挑战——活下去——依靠自己的体系寻求新的方向。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哲系列作品《蜜蜂》 ©陈哲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哲系列作品《蜜蜂》 ©陈哲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哲系列作品《蜜蜂》 ©陈哲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哲系列作品《蜜蜂》 ©陈哲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哲系列作品《蜜蜂》 ©陈哲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哲系列作品《蜜蜂》 ©陈哲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活下去”——这对荣荣来说并不是第一次面对的问题了,在获得国际认可之前,在成为三影堂的负责人之前,荣荣做过报社记者,也给别人拍过“不漂亮”的写真——遭遇顾客退货的尴尬。这样的困境对从事当代摄影的艺术家来说并不是个人的,选择在中国做当代艺术,选择当代艺术中势力薄弱的摄影,总是需要勇气和头脑的。为了改善空间的状况并能持续下去,三影堂拓展了+3画廊和教育项目的环节作为中心的补充。围绕“需求”加入的商业环节虽然也会受到质疑,比如说用+3画廊的存在可以直接把三影堂摄影奖的艺术家推入市场,那三影堂摄影奖的权威性和纯粹度又该如何令人信服?面对这样的怀疑,荣荣&映里会对评选机制不厌其烦地解释,并在短短的一句“不忘初衷”里放下他们对摄影所有的真诚。
2012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晋系列作品  ©张晋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2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晋系列作品  ©张晋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2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晋系列作品  ©张晋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2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晋系列作品  ©张晋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2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晋系列作品  ©张晋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2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张晋系列作品  ©张晋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人在,灯在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时,三影堂迎来了他们最困难的一年。但也就在这之后的一年,三影堂摄影奖正式启动。自那时起,中国当代摄影界便有了一盏灯,从这个奖项里出来的艺术家获得了来自世界各方的关注,也有了好的前景和发展。三影堂的存在形成了凝聚的力量。
 
八万元的奖金是丰厚的,也是真实的。它被完全交予艺术家手上,没有丝毫的商业介入,这在众多的当代艺术的奖项中都是不多见的。今年三影堂摄影奖迎来了它的第七位大奖获得者——陈萧伊,这也是第五位获得三影堂大奖的四川籍摄影师——2009年的阿斗,2010年的张晓,2012的张晋,2013年的李俊。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李俊作品《CD,OPEN YOUR MIND》  ©李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李俊作品《CD,OPEN YOUR MIND》  ©李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李俊作品《另一个椭圆形花瓶》  ©李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李俊作品《另一个椭圆形花瓶》  ©李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李俊作品《一个人用的》  ©李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李俊作品《一个人用的》  ©李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对成本高昂的摄影创作来说,有品质的奖项无疑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希望。荣荣&映里曾经坦诚,如果三影堂摄影奖不存在的话,那三影堂也就不存在了。获奖者的成功印证了三影堂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这些年轻的,优秀的人让三影堂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朱岚清作品《A Journey In Reverse Direction負向的旅程-封面》  ©朱岚清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朱岚清作品《A Journey In Reverse Direction負向的旅程-封面》  ©朱岚清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朱岚清作品《A Journey In Reverse Direction負向的旅程2》  ©朱岚清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朱岚清作品《A Journey In Reverse Direction負向的旅程2》  ©朱岚清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朱岚清作品《A Journey In Reverse Direction負向的旅程20》  ©朱岚清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朱岚清作品《A Journey In Reverse Direction負向的旅程20》  ©朱岚清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九年之间,荣荣&映里已经为这里倾注太多,作为曾经活跃的艺术家,他们的内心依然渴望着一种回归。今年的三影堂摄影奖结束后,荣荣&映里便回去了日本,这段时间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创作,回到最初做艺术时安静的状态。现在的三影堂依循着他们的理想在一点一滴中实行,而现在这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团队正在变得越来越专业和强大。我想是应了一句话,人在,灯就在。
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作品系列《Koan》  ©陈萧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作品系列《Koan》  ©陈萧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作品系列《Koan》  ©陈萧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作品系列《Koan》  ©陈萧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作品系列《Koan》 ©陈萧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作品系列《Koan》 ©陈萧伊 图片提供: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