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没有问题的展览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打造沈少民十年来国内最大规模个展

作者:吕晓晨图片提供:红专厂当代艺术馆 2015年12月6日 专题话题
“这里没有问题”展览现场
“这里没有问题”展览现场
一位不重复任何人艺术道路的“悲观者”
——————————————————

作为其艺术顾问、艺术批评家皮道坚口中“还差16天才满1周岁的、中国最年轻民营美术馆”,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12月5日迎来了开馆一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这里没有问题——沈少民个展”。展览同时启用了RMCA的1号馆、2号馆、E7馆、E9馆4个展馆,以及户外展区。展品包括六个装置艺术作品和一个以半行为艺术半文献的形式展现的大型艺术计划。
左起:RMCA馆长杨晓、艺术家沈少民、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策展人大卫·艾略特、RMCA艺术总监&本次展览出品人黄丽诗、RMCA艺术顾问皮道坚、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RMCA设计总监钟志超
左起:RMCA馆长杨晓、艺术家沈少民、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策展人大卫·艾略特、RMCA艺术总监&本次展览出品人黄丽诗、RMCA艺术顾问皮道坚、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RMCA设计总监钟志超
展览由国际策展人、作家、现当代艺术教授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策划,在展览开幕前的学术讲座上,艾略特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作为一个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并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和艺术家沈少民进行了一次学术对话。谈话从沈少民初入艺术圈开始,囊括了其一直以来的创作方式、艺术理念、艺术实践,也包括本次展览展出的相关作品的创作。谈话中沈少民提出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着“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并表示自己其实是个“悲观者”——“悲观是因为还在思考,只有思考的人才会悲观”。艾略特认为,沈少民珍惜着渺小人类脆弱而短暂的生命,同时又深深恐惧着那种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无处不在而持续不断的率意破坏;但他的创作透露出其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即无论是艺术问题抑或人类社会的其他问题,在解决问题方案被提出并加以实施后,都不再是问题。
十年来国内最大个展讲述艺术史
——————————————

展览的名称“这里没有问题”源自现成品艺术的发明者马塞尔•杜尚的一句名言,沈少民新近创作的一件装置艺术《艺术史》尤其展现了杜尚艺术思想对他的影响。在这件位于1号馆展厅中央的一个1900×1000×20cm的舞台上,有50个麦克风以及50个耳机,分别位于舞台左右两部分,而舞台中央则是一架打印机,观众对着麦克风所发出的声音会由电脑转换成文字,再经由这台打印机打印出来。而耳机中则播放着沈少民创作的《艺术史》诗歌,诗歌的内容是沈少民所搜集到的所有关于艺术的定义。观众也可以对着麦克风讲述自己所理解的艺术的定义,这些内容被打印出来后将最终被装订成册,变成一部大家共同述说、补充的“艺术史”文献。
观众与作品《艺术史》互动
观众与作品《艺术史》互动
观众的话语,经过电脑转化成文字,并由打印机最终打印出来
观众的话语,经过电脑转化成文字,并由打印机最终打印出来
1号馆内的另一件作品为《我是自己的结果》,这是一件由沈少民身体力行、一直在进行中、但在他生前永远完成不了的作品——这是沈少民关于自己死后遗体处理方式的计划,一方面他本人将在现场以行为展现充满活力的当下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展厅中将呈现由数十名艺术家提交的将沈少民遗体各部分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方案。沈少民表示这是自己十年前就提出的一个方案,最初本是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后,由自己的助手、后人在自己的骸骨上刻上对自己这一生最有影响的人名或事情。而十年后的今天,沈少民将这个开启的计划进行了改进:自己死后,将所有能捐献的器官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帮助更多人获得医学上的康复;而自己不能捐献的器官,就用来其他人进行创作,这个提案已经得到众多年轻艺术家的参与并且还在实施,但对于沈少民个人来说,则是自己永远无法完成的作品。
《我是自己的结果》现场:每个展台上都是不同的艺术家对沈少民死后身体如何做成作品发起的提案
《我是自己的结果》现场:每个展台上都是不同的艺术家对沈少民死后身体如何做成作品发起的提案
提案之一:来自艺术家金沐言
提案之一:来自艺术家金沐言
他没有渺视死亡,而是敬畏生命
——————————————

沈少民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还体现在2号馆的作品《我睡在自己身上》与《永远有多远》。走进2号馆,安静、庄严、肃穆是最明显的氛围特征。
《我睡在自己身上》展览现场
《我睡在自己身上》展览现场
《我睡在自己身上》的主人公们是一群生活中熟悉不过的动物:鸡、鸭、牛、羊、猫、狗、兔、猪……但此时此刻,这些“动物”都躺卧在自己的皮毛或者羽毛上面,好像这里刚刚发生核爆炸。它们仍然在艰难地呼吸,身体上逼真的纹路和呼吸间的一起一伏都明显可见。沈少民以此表现由于人类介入,尤其是污染与基因工程而急速恶化的自然环境。“动物”们没有了各自的皮毛、羽毛外衣,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但是它们呼吸发出的声音和身体的起伏又证明它们的的确确还活着。这里没有血腥,也没有腐尸,但却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美丽而又残酷的场景。沈少民提醒着人们:正如动物以皮毛或羽毛保护自己,但终将一无所有;同样地,如果人类试图以牺牲这个地球上其他的生命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一样会被剥夺自己保护生命的能力。
沉睡的“狗”
沉睡的“狗”
睡在自己皮毛之上的“羊”
睡在自己皮毛之上的“羊”
仿佛已失去生命体征的“鸡”
仿佛已失去生命体征的“鸡”
与《我睡在自己身上》一墙之隔的《永远有多远》,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句绝望的问句——一位老态龙钟的女人裸露着干扁的躯体躺在一个白色的塑料沙滩椅上,尽管全裸的她双腿张开,但并没有引发人任何欲望的念头:因为她头发稀疏灰黄、布满老年斑的躯体,不但无任何美感、高贵端庄可言,还显示着病魔的折磨与生命的流逝。“老妇人”紧闭双眼,形容枯槁,乳房下垂,皮肤皱缩得几乎失去了身体里所有的水分,也几乎失去了她所有的生命力。但唯一能证明她还活着的就是她依然还在呼吸,还在沉沉地睡着。沈少民残忍地提醒着每一个人“消亡的过程比垂死的瞬间更可怕”。或许昔日是海滩美女,但如今不但容颜不再,甚至是已经令人作呕……椅子下面白色的晶体预示着盐之荒漠,那是海水枯竭后的结果。沈少民再一次告诉了我们,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无足轻重。他也让处于衰亡但却没有真正消陨的事物告诉我们,永远究竟有多远。
作品《永远有多远》,睡着的“老妇人”
作品《永远有多远》,睡着的“老妇人”
作品细节
作品细节
科技时代的非自然另类美
———————————

在E7馆的作品《我摸到了上帝的声音》中,神舟”火箭残骸断片上,镶嵌了翻译成盲文点字的《圣经·启示录》,散落在地上的金属断片被刻意塑造成日晷的形态,这一切也是在盐堆积成的荒漠之中。沈少民仿佛又在为人类敲响警钟:如果一味探索浩瀚太空,却忽视了内在的自省,那么人类去往那片虚无天际的路,更像是一场无意义的挣扎。
作品《我摸到了上帝的声音》现场
作品《我摸到了上帝的声音》现场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E9馆展出的《盆景》是沈少民2007年在作品,沈少民将日程生活中的盆景小树,禁锢在变形的钢铁器械中,久而久之,在扭曲的暴力行为的“摧残”下,盆栽长出了另一种悲壮般的美感。艾略特认为沈少民这件作品像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同时,沈少民的盆景也与西方园林中对树木几何形式的修剪有一定的相似,但又与那种直截了当的修剪不同——沈少民认为东方式审美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一种“阴险、温柔、扭曲的暴力”。
《盆景》展览现场
《盆景》展览现场
禁锢中生长的小树
禁锢中生长的小树
《磕头机》创作灵感来源于沈少民在大庆油城的体验,磕头机是石油工业中使用的抽油机,由于其巨大水平杠杆在抽油时有规律的上下运动而得此名称。尽管喷射的油井是象征着新开发的、丰富饱满的油田,磕头机却是油田的老化的一个征象:因为只有当油层变薄,地下压力减弱的时候,人们才需要靠外力把油抽到地上。沈少民通过改装机械变速箱,把机器稳定、匀速的运动改变为抽搐或痉挛的动作,使磕头机产生时而运作时而停顿的不规律节奏。这些机器的运作不协调、功能缺乏,并非是对某种毫无意义之程式或并不存在之力量的模仿,而是对自然资源消耗与无节制地工业生产的尖锐批判。它们所表现的既是艺术家眼中的一个现实风景,又是他希望传达给世界的一个警示。
展厅之外,伫立在雨中的《磕头机》
展厅之外,伫立在雨中的《磕头机》
《磕头机》视频
《磕头机》视频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4月30日。沈少民的作品对于生命的反思,也仿佛印证了千年之前庄子提出的一个观点:“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Hi艺术=Hi     沈少民=沈
Hi: 据悉那你去年在白盒子的展览酝酿了一年,此次展览更是你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个展。做这个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沈:去年其实是想把自己画上句号,本来不想再做具象物化的展览了。去年11月我来到红专厂,很喜欢这个地方,这里以前是生产食品的工厂,由这边的人抢救、保护、改造才变成了今天的艺术区。了解了这些历史,我很感动,所以产生了“冲动”,要在这里办展览。
Hi:去年在白盒子的展览对外宣称是“失败展”,这次的展览名称“这里没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回应了那次的展览吗?
沈:去年的展览提出了7个方案,但全部相继被推翻了,所以说是“失败”。这次展览是和上次的展览有上下文关系的。今天展出的新作品其实我是没有做任何东西的,而是把话语权交给观众,让观众来定义当代艺术:他们可以倾听,也可以发声;另外一件作品是要用我自己的身体做的,是对艺术圈的检阅,我是把自己抽离出来做的这两件作品。
Hi:两件新作品是将自己抽离、把话语权给观众,那剩余的老作品是希望做成一个类似回顾展、真正画上个句号吗?
沈:不是回顾,老作品是主办方要求的,希望更有利于向观众呈现作品的线索。
Hi:你用自己的身体做展览的计划,展出的一系列艺术家的提案,经过怎样的筛选?入围的标准是什么?
沈:没有标准,也没有经过筛选,只要他们提交了,当然这都是些非常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本来只想展出十几个提案,但半个月内收到了五六十份,所以就临时增加了展台。而且这个提案我会一直收集下去,直到我死。倒不是永远完不成,而是一直持续下去的、过程性的计划。也许会收到成千上万的计划,我把它们做成文献,可能是一本,也可能是几本,那么这些书就是对当代艺术现状的一个检阅过程。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