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打开视觉的阀

作者:李愚图片提供:王煜 2014年10月8日 专题人物
绘画近十年,水墨方式对于王煜来说,也只是一种让他能够轻车熟路的图像载体。无意于挣扎在现实的泥淖之间,王煜以水墨为媒介,用真实的生活为模板,投射出了一片可以供他独享的新鲜乐园。生活中不起眼的琐屑、碎片,皆是他通往彼处的入口。然而,有感于水墨的固步自封,王煜更背负起责任。他要将这锈蚀千年的视觉之阀打开,在图像早已穷尽的今天,为水墨打开一片新的视野。
《王与后》 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4
《王与后》 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4
《按 (二)》68x68cm 纸本水墨 2014
《按 (二)》68x68cm 纸本水墨 2014
图像,无法言说的隐喻

落笔生根,才是墨迹的天性。三翻九染,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简单。在研究生时期,从早到晚的写生与模特写实训练,让王煜对于常规性的绘画倍感厌倦。但于此同时,那些训练也恰恰使得他获益颇丰。很多技法上的难题在日复一日的绘画中不攻自破,下笔能游刃有余也有了强力的支撑。这时的王煜开始觉得,那些死板的图像,并没有带有客观与真实。有时候,通过遮挡,或者绘出一个局部,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手的表达、或者表情,往往跟实际产生了内在的关联。有的时候,面对一张画好的正面性的图案,他会涂抹掉,并且通过涂抹强化他们表达的姿态,而这个姿态比他脸部带来的意义更大,也更加匹配。图像所包含的可能性与更加丰富的隐喻,从这时起逐渐展现在王煜的面前。
 
面对图像,王煜践行着自己的方式,并随着时间的推演积攒着他只能通过画面表达的体悟。无论是将创作中从无到有的三部分并置在一起进行展示,亦或是在熟宣上用写意的方式留下带有过程性的墨迹。王煜似乎开始热衷于让观者看到那幅已完成的画面之外的“另一部分”。那些更加原始,更加粗犷,带有无限多可能性的灵光,在充满节奏感的代谢之中逐渐丰满,恰如晨光朝露间破蛹而出的飞蝶。只不过,在美术馆的聚光灯下,人们穿行其间。似乎仅仅看得到一双双被束缚住的美丽羽翼。王煜无意用语言徒劳的修饰他们,那样的妆点太过于苍白、土气。他的方式,是索性将青虫化蛹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并置在画面之中不加删减。于是画面之中,因果关系被同时呈现,这便不再需要徒劳的用言语来添加注脚。那些隐喻,无论被误读也好,释然也罢,在碰撞中可能发生的更有意义的变化,才正是王煜之所求。
《合谋关系(一)》 19.5X27cm 纸本综合 2014
《合谋关系(一)》 19.5X27cm 纸本综合 2014
《合谋关系 (二)》19.5X2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4
《合谋关系 (二)》19.5X2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4
《合谋关系 (三)》19.5X27cm 纸本水墨  2014
《合谋关系 (三)》19.5X27cm 纸本水墨  2014
《合谋关系》 33X13X24cm 灯箱装置  2014
《合谋关系》 33X13X24cm 灯箱装置  2014
文字,切入绘画的哲学

对画面本身的表达能力更加倚重,不愿进行过多言语上诠释的王煜,却默默的写了许许多多关于自己作品的文章,这看上去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在王煜看来,艺术从来不是画面上的局限,从个人来讲,他愿意进行更加广泛的涉猎。用语言,用哲学方法论找到线索证明艺术家的绘画,向来都是批评家的工作范畴。不过,批评家只能在历史观和哲学观的坐标系上推导式的找出与艺术家相对应的点,这往往有太多的牵强暗含其中。正因如此,王煜更愿意亲力亲为。他用文字切入自己绘画的哲学体系之中,标示出了他们存在的理由、依据。不求深入,唯愿真实。这些文字就像与他的绘画确切对应的空间入口,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这些作品的人,都可以顺着这条轨迹深入下去。

当代水墨的走向,早已不是一个图象变迁的简单现象。如何以一个深厚的哲学基础,把自己在当代的艺术之中的位置标示出来,认清未来的走向,是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王煜试图用语言、文字给自己定位,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观中找到他作品的价值。前几年,他研究过标题对绘画的反应,用这部分标签来丰富绘画的整体。于是,在2009年、2010年的作品中,王煜使用了很多成语作为题目。成语本身就非常概括的和哲学意义,与绘画产生了对抗和对应的关系:时而交叉,时而毫无关系,而毫无关系本身,更是形成了意义的深层次叠加。这时候,文字,已经不仅仅是绘画以外的延展,更是立体的架构。
《举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举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视》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视》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感念,发自生活的碎片

碎屑、局部、片段,穿插在线性的生活当中,极其不易被人所察觉。他们往往会被主观惯性轻易的屏蔽掉。这些碎片虽然从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维度上构成了现有的生活,但是永远在人们充满渴望、忙忙碌碌的视野之外。站在高高跃起的文明之上,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充满猎奇心,不停追随被不断消费覆盖的社交潮流,一再调整大脑与身体使之与加速的生活节奏相适应。现代人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敏感与情趣。作为艺术家,王煜一直保持着一个与他的身份相对应的习惯:用从报纸、杂志上裁剪出来的零散图片素材作为自己的资料储备。这个微小的举措看似毫无意义,但却可以让他在与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不脱节的同时,保持着一双冷静的观察者的眼睛。

这双敏锐的眼睛为他带来了颇为丰厚的收益,通过它,王煜可以透过笼罩在浮华之上的重重迷雾,通过生活的碎片看到事物藏在背后的本质,也让他的作品能轻而易举的抓取到一些更接近真实的面貌。除此之外,摄影也是他所乐于借助的手段,通过即时的抓取,许多情绪化的感念便在这些真实图像的基础之上生成。王煜习惯于观察事物最为细小的一个点,一个小角,一个或明或暗气氛的一瞬间。在这些碎片与头脑中的想象相对接之后,再通过绘画的特殊属性进行表达。对王煜而言,生活不是往上看,而是往下看。
《与手有关 (一)》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4
《与手有关 (一)》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4
《与手有关 (六)》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4
《与手有关 (六)》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4
投射,现实以外的空间

通过抓握事物的一个局部或者一种感觉,用绘画将其加工并且放大,再投射出所描绘事物本身的整体样貌。这可以理解为王煜的艺术创作过程。然而投射并不等同于还原,事物的本体在王煜的画笔下经历了转化之后,已经注定不再是它的本来面貌。抑或是,王煜本就无意于忠实记录它的原貌?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多意性,导致了当代艺术的可行。以绘画原点的刺痛出发,通过反程式化的多元表达来梳理,最终得出包含更多变化与个人性特质的水墨结果。王煜用投射打开了现实以外的另一个世界。

不过,被王煜所打开的世界却不是我们所惯常理解的塑造。在无限的空间、或者无限的状态下,自造一个空间出来,再在被创造出的世界里进行无限的延展,这并非他所擅长。他更愿意基于一个现实的原点出发,让被投射出的空间更加贴近真实。通过观察现实与反映现实的相互叠加,王煜在绘画的螺旋上升中找到许多绘画之外的意义,触摸到了艺术的公用价值。在这个过程里,以水墨为媒体的王煜进入到了当代艺术的领域之中。过往的那些东、西方各自孤立的二元思维在这片领域中不复存在,丰富的营养通过他的疏导,注入到了这片直面现实却又忠于自身的空间之中。那是王煜笔下的世界。
《披》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披》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脱》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脱》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踩》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踩》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4
视觉,打开世界的阀门

在十月即将登陆今日美术馆的个展,被王煜命名为视觉的阀。对于水墨而言,千年时间的沉淀,造就了它独有的审美系统和审美标准。潜移默化的浸入,畅快淋漓的表达,一气呵成的创造。这些都让水墨拥有无可替代的魅力。然而在当代的语境中,诸多的艺术家却碍于这些财富,进入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困局之中。王煜想要打开水墨的视野,打开从传统通向当下世界的阀门。然而这样的一个阀门,的确锈蚀已久。想要将它开启,绝非一朝一夕之力。这个观念上的阀门,来源于一个群体整体的自我封闭和屏蔽,他们不断拒绝着各种新的可能性,试图退回自己的世界当中。为了能够动摇它,王煜尝试着进行题材、视角、表达方式的多重变化和探讨,希望能够用个展提出问题,将对自我的质疑放置在对整个当下水墨环境的质疑之内。

我们眼前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任何抱有抵触的情绪画地为牢的事物,都注定会一步步走向僵化的境地。打开视觉的阀门,似乎是条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对于当代水墨来说,如何匹配好水墨性与当代性,将现实的思考与古老的气味融合重组,汇于一身,提出在当代语境下的问题与质疑,这是王煜所探寻的方向所在。这也是在他眼中,新水墨之所以成立的全部价值。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