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的边界在哪里?
今天早上收到的第一条信息就是美国收藏家肯格里芬(Ken Griffin)豪掷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6亿元)私洽而得德库宁与波洛克的两幅画作,它意味着当代艺术的私洽交易价格又一次被刷新。同时这也是继去年中国知名藏家刘益谦以1.7亿美元竞得莫迪里阿尼《侧卧的裸女》之后,又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信息传播速度之快,显然我们已经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即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情。
正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里,每个人的时间开始变得紧凑、精准起来,于是我们的每一天都在面临着各种选择。今天的画廊与十年前相比更是有着全新的运营模式,它的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随时随地一个email或者wechat都能够解决沟通上的麻烦。当我们将距离的隔阂消除了之后,下一步又是什么呢?
还记得在1996年,香格纳成为国内首个参展瑞士巴塞尔的画廊,这在今天看来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但是,随着今天全球遍地开花的艺术博览会落地,显然指望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好事送上门来,这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最早关注年轻艺术家的空白空间显然在多年的耕耘下,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与认可。但如果接下来还是继续走同样的路线,我想谁都会腻的吧?这也是我在采访中深刻体会到的一点——不要随波逐流。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国际,它肯定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的地理概念上,它更需要的是一颗海纳百川的态度,带着艺术的视野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显然是一项庞大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