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阵,2015

作者:罗颖图片提供:TKL 2016年1月17日 专题话题

每一年都有遗憾,也有收获。盘点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艺术家梯队的更新换代、一二级市场调频、藏家趣味斗转星移、非营利机构遍地崛起、大浪淘沙下的艺博会竞赛等等。2015的变阵,对当代艺术圈来说无疑是深度调整后的改观之象。2016仍有许多值得期待:艺术北京进入下一个十年,新团队会制造怎样的惊喜?在学院派绘画上坚定不移收藏的唐炬将开启他藏品的巡展;成都的A4当代艺术中心要迁新址换新颜重新出发;贾科梅蒂大展要来中国……最重要的是,你现在正在看的这本刊物将迎来的它的十周年庆!

70后领跑 
2006年9月,《Hi艺术》以“70后战出来”为封面故事主题开启了它的创刊号。在接下来近十年的时间里,70后曾一度被视为“过渡的一代”。在《Hi艺术》年度榜迈入第十个年头之际,70后终于接棒50、60后,全面占据了“年度艺术家”。这似乎是对当年的主题最有力的回应。在尹朝阳、谢南星、欧阳春、刘韡、黄宇兴几位主力的领衔之下,70后们在2015年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比如,徐震以大批量“复制”雕塑在龙美术馆震撼出场,虽有争议,但探索勇气可嘉;年中王郁洋的“今夜为何物”大放光彩,成为近年在装置领域的标杆人物。
紧随其后的,则是一大波80后的跟进。但除了年初的中央美院双年展“创客 创客”,鲜少有以群体面貌、主题性梳理的年轻艺术家群展出现,多以局部小范围的点状面貌浮现。除了画廊推出的常规个展外,奖项也成为了另一种风向标,比如外来的HUGO BOSS亚洲新锐大奖、约翰.莫尔绘画奖、鼓励当代摄影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等;国内本土私人企业赞助的“华宇青年奖”、“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颁发的奖项等,都以非商业的眼光将朱岚清、陶辉、杨健、宗宁等艺术家推上舞台,成为团体“选秀”之后的另一种眼光。
被榜单放大的关注背后,在日新月异表面喧嚣之下,似乎也让我们很容易错过一些中生代实力派。比如时隔四年在国内举办个展“剩余价值”的宋冬;借个展“触手可及”尝试将自我抽离的隋建国;近十多年潜心教学,终于在今年重拾自己的创作的吕胜中;以排演的方式挑战既有秩序的的汪建伟;在新文人画上持续深耕的李津……在他们的作品中仍能感受到长时间的积淀带来的厚重感。
艺术本不应以年龄为限,但当我们试图在今天以回忆’85新潮的理由切入点,回看亲历历史的那些“老炮儿”如何走过峥嵘岁月时,却发现其中透着深深的无力感。他们的创作黄金期定格在了30年前,经典难以再续。也许想要打开局面,就得卸下“偶像”包袱。影视圈里最近流行一个词叫“老干部”,意思是有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遗失独立。但愿,这样的“老干部”在艺术圈能稍微多一些。

一二级市场调频
2015年的二级市场动静不小,节奏几乎与今年的股市动荡一样合上了拍。既有迭起的高潮——中国嘉德逆势称雄,首次开设当代艺术夜场,凭“中国情愫”一举夺得不俗佳绩;上海佳士得推出主打年轻面孔的“+86 Frist Open”,小范围的试水也迎来了喝彩……唏嘘也有——年初香港佳士得的“泛亚洲”、“去中国化”策略引发争议;前香港巴塞尔总监Magnus掌舵的邦瀚斯在香港首拍出师不利;连续三年成交额暴跌10倍以上的北京苏富比,在2015秋拍也以惨淡收场……
在经历了“新婚燕尔”的“蜜月期”后,如今当代艺术进入到漫长的磨合调整期。过去85新潮及后89时期的明星拍品已不再是硬通货,在尖货日益稀缺,新晋藏家有限,资本谨慎之时,各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打破僵局。是老油画,还是西方大师,还是抽象?是新水墨,还是新绘画?抑或是还有其它可能?曾试图填补空白的新写实、新水墨,现在看来都未能逆袭成功。呼声很高的抽象,也并未如预期般风生水起。被看好的年轻板块,其名单却与一级市场的高度重合……现有的艺术市场几乎处于失焦的状态。不过,一市场高潮的暂时褪去,也意味着理性的逐渐回归。但这注定了会是一场持久的考验。
相比拍卖市场的跌宕起伏,尽管没有一个可供量化的精准数据,但是我们总能从一些现象中得到一级市场升温的“佐证”。比如新画廊的进场,如今格空间、拾萬空间、龙口空间、Tong Gallery等;再加上如火如荼的博览会,在主打影像的Photo Shanghai之外,年底香港的水墨艺博会又为主题性博览会再添新丁一枚。
藏家的购买重心放在一级市场等,他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最后摘取果实带来的兴奋感,而更乐于享受过程。近年收藏势头强劲的汪海涛就对一二级市场有明确的判断:“一级市场是生命线,是雪中送碳;二级市场是保健品,是锦上添花。”
市场有冷热,收藏无寒冬
市场有冷热,收藏无寒冬。在收藏中表达自己的鲜明态度,已经在2015年诸多藏家的表现中释放出越来越越强的信号。刘益谦以1.8亿美元(约10.8亿人民币)在纽约佳士得斩获莫迪利安尼最重要代表作《侧卧的裸女》,创造了2015年最令人兴奋的数字之余,也标志着龙美术馆进入新的收藏纪元。刘益谦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外国人要看他们顶尖的艺术品,就让他们坐飞机来中国看吧。”比起刘益谦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收藏大格局,另一位藏家唐炬则是中国学院派架上绘画的坚定支持者。唐炬很早就亮出了他的趣味和判断,在2015年又收获了多件佳作,逐渐确立了他的美术馆级收藏阵容。80后年轻藏家林瀚创建的木木美术馆在2015年迎来一周年之际,顺利获得了非盈利艺术机构牌照,将在那里继续他的艺术无国界、无时间性的收藏。乔志兵则在2015年拥有了自己的私人展示空间,借“威廉·萨奈尔(Wilhelm Sasnal)个展”在2015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期间正式亮相。收藏家郑志刚创办的K11艺术基金会近几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当代艺术,2015年再度成为“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的协办方,之后又向蓬皮杜艺术中心捐赠了张恩利的《材料》和徐震的《集团-四把刀组合》……在学术缺席的当下,建立在个人趣味基础上的赞助展览项目、创办美术馆、空间等举动,在升级藏家们的固有形象之时,也在为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谈及年度藏家的话题时,更多像是在盘点那些老面孔的新动向。小众的当代艺术圈对藏家新面孔的渴望程度,或许并不亚于对年轻潜力股的发现吧!

钱去哪了与不差钱
当我们将榜单往下拉,艺术机构和艺术派对都被上海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在2014年龙美术馆、余徳耀美术馆坐镇上海西岸文化走廊后,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乔志兵的私人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等又相继在2015年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期间亮相。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合力,为上海当代艺术的活跃气象再次注入了砝码。压轴出场的ART021在2015年也从“小而精”的外滩源,搬到了“大而美”的上海展览中心,还由此引发了是否要升级“沪上巴塞尔”的讨论。
政策引导也好,福利倾斜也罢,总之,上海滩的蓬勃业态已经遭到北京“嫉妒”了。有人不禁问:北京怎么了?尽管Artsy.net在盘点2015年全球当代艺术十五城中,北京仍位居第13位,而上海、台北均未上榜。但优质美术馆的缺失、博览会的疲软,都让人对北京略有失望。如果说对北京的质疑是建立在拍卖公司、画廊、艺术家资源等已经常态化的基础上,那么成都这个曾一度被誉为“当代艺术第三城”在2015年的式微,则暴露出对政府过度依赖、民间资本力不从心等问题。
可是就当我们在讨论“钱去哪了”的时候,其它二三线城市的表现反倒让我们感觉到“不差钱”。动辄上百人的浩大展览规模、宴请八方宾客的大型“派对”。艺术在二三线城市里成了一种“被需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品质却着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对展览的反思。什么时候艺术可以挺直腰板不媚俗于资本,也不给政府站台的时候,也许离春天也就不远了。

小空间大能量?
2015年是非营利机构的活跃年份,我们的榜单也首次为其设立了单项评选。在非营利空间刚刚冒出的那两年,人们常以鼓励的心态形容它们是“小空间大能量”。
实际上,在看似欣欣向荣的景象下,除了泰康空间、三影堂摄影中心、香港的Para Site这类持续运营多年的资深机构外,大部分机构由于资金缺乏,空间简陋,而导致展览品质参差不齐。在国内赞助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目前所知的除了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对小部分空间的赞助外,多数独立空间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在展览泛滥的年代,这些替代性空间的存在意义或许更应该重新思考。而不仅仅是博得同情的那一票。
何时内外兼修?
关于2015,还有许多可言说之处。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不仅体现在中国藏家对“西方”的青睐上。2015年,抽象绘画代表人物肖恩.斯库利、英国国宝级大师大卫.霍克尼、艺术多面手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德国新表现主义马库斯.吕佩尔兹的相继来华,都受到热烈追捧。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对外形象却提升缓慢,2015年的“中国梦”又继续在威尼斯双年展破灭,甚至还在肯尼亚馆上演了一出闹剧。年底冯博一挂帅的“时代转化中国创造”在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发声,但局部的影响力难以撼动整体的偏见。中国当代艺术何时能内外兼修?
问题留在了2015,解决问题交给了2016和未来。问题还在,机遇也在,最重要的是要我们在行动。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