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局·势】徐娟 移步换景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 徐娟
2014年,美博文化迎来了第五年。从对于非常规画廊式的定位开始,美博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拓展逻辑。徐娟选择在望京SOHO建立空间——MEBOSPACE美博,也将实体空间作为美博文化新的补充。
Hi艺术=Hi 徐娟=徐
Hi:2014年是美博文化成立的五周年。从一开始就选择以非画廊的形式完成对艺术家的推广,这种特定的形态经过五年时间的尝试,获得了哪些收获?
徐:通过五年的实践,美博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发展思路,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五年当中,我们依托中国主宾国活动,每年在一个国家做一次当代艺术展览及相关活动;以多种形式展开了与各机构的广泛合作,如保利文化、欧中联合会、外交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驻华使馆文化处、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工笔画学会等等;推出了“传统的复活”、“中国工笔画大展”等大型学术展览品牌,在学术与市场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创办了收藏家俱乐部——美博菁英汇,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已发展到拥有正式会员及世界各地亲友团近200人,三个微群沟通活跃;在跨领域合作中为艺术家的推广开辟出新的道路以及合作模式的同时,触角还涉及到了慈善、跨界合作、艺术家版权及艺术衍生品开发、新媒体开发等不同领域。2014年底,我们将公司迁入望京SOHO,有了一个更为从容和精致的展览活动空间——MEBOSPACE美博。

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展览现场
Hi:美博文化在2014年做出哪些新的尝试?如何看待2014年的工作推进?
徐:2014年对美博文化来讲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我们厘清思路,开始新阶段的一年。除了参加艺术北京和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以及常规性的收藏家俱乐部活动,我们2014年更主要的精力是考虑如何根据美博现有的发展模式及时地做出调整——最终我们决定将美博文化由东三环迁至望京SOHO,在12月13日,由著名青年建筑师陶磊设计的我们的新空间MEBOSPACE美博携首展“换景”正式亮相。
同时,我们与威香概念、巴卡拉水晶、嘉铭投资等机构联合策划了艺术家谭平与单一麦芽威士忌ARRAN的跨界合作及其展览和发布;著名当代书法家刘彦湖与VOGUE的12月刊封面故事合作等;协助百年职校策划了“百年爱心”十周年慈善晚宴。

2010年,美博文化推动“三维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展”,艺术家陈琦在“中希文明对话”论坛演讲
另外,从2014年初,我们开始策划“美的历程”(ART WAYS)APP。2013年,美博菁英汇的成员结束欧洲游学之后,他们反馈给我一个信息:能不能请老师系统地备课后再出来看博物馆?于是我们就开始筹划一个全新的艺术史辅助读物——因为我们的会员知识素养很高,不能从简单的“ABC”开始讲起,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真正地学习艺术史和建立艺术史的线索。于是我们就想到开发一个以博物馆、美术馆为基础更为开放的APP应用,接下来就请了美院几个年轻的美术史理论家及艺术家来系统地做文案梳理。同时,我们邀请了国内最优秀的APP团队来进行交互设计,比如三联画是怎样折叠的、坦培拉的技法究竟是怎么回事等都有相应的动画形式来阐释,这使得整个内容更容易理解。现在第一部分已经做完了,仅文案部分就有十几万字的体量,讲述内容自美术史起,最后落脚于艺术风格对今天生活的影响。我相信这个APP上线以后一定会为艺术爱好者提供最实际的帮助。

美博文化就“传统的复活”这一主题策划的对话,由徐冰、汉斯、卢琛进行,广受关注
Hi:形态上对空间的非限定,带来哪些优势?2014年,美博文化选择望京SOHO开辟常设展览空间MEBOSPACE美博,是否是出于对实体空间的需求?是否是对早先定位做出有效的补充?
徐:从美博文化成立至今,我们始终围绕着怎样能更为有效地宣传和推广艺术、艺术家这个角度来考虑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因此,MEBOSPACE美博的成立是一种必然:除了美博年度中国艺术海外推广计划和与其他美术馆和基金会的合作之外
,这里将作为美博文化的一个常设场地,用来呈现中小型展览项目、跨界合作、文化研讨以及美博“菁英汇”的收藏家俱乐部活动,因此我们把它定位为一个自由的、复合式的推广空间,这与美博一直以来致力于不断拓展有效渠道来更好地推介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位是吻合的。

TMF集团赞助的“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之夜现场

2014年在望京SOHO开设MEBOSPACE美博空间,开幕展以“换景”为题
Hi:在展览品牌中,“传统的复活”的向外拓展与“中国工笔画大展”的内在研究是如何深入的?您又是如何看待美博旗下展览品牌的内在关联与拓展的?
徐:自2009年起,美博文化承办中国主宾国活动艺术展,推出“传统的复活”当代艺术展览,足迹遍布德国、希腊、埃及、英国、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对我们来讲,仅仅把展览办在国外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展览更规范和最大限度地发声,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例如,2010年希腊主宾国活动期间,我们策划了艺术家陈琦在“中希文明”高端对话中的艺术主题演讲;又如2012年英国的展览期间,策划了徐冰与国际著名策展人小汉斯的对话,以及徐累的主题演讲,引起英国观众强烈的反响。此外,我们还注重嫁接一些国外的资源,做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活动,比如荷兰的TMF集团和世界第一大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分别赞助我们举办了“中国之夜”;英女皇的理财银行邀请我们在他们的总部做了一个高端的晚宴;欧中联合会为展览在威斯敏斯特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功晚宴等等。
徐:自2009年起,美博文化承办中国主宾国活动艺术展,推出“传统的复活”当代艺术展览,足迹遍布德国、希腊、埃及、英国、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对我们来讲,仅仅把展览办在国外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展览更规范和最大限度地发声,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例如,2010年希腊主宾国活动期间,我们策划了艺术家陈琦在“中希文明”高端对话中的艺术主题演讲;又如2012年英国的展览期间,策划了徐冰与国际著名策展人小汉斯的对话,以及徐累的主题演讲,引起英国观众强烈的反响。此外,我们还注重嫁接一些国外的资源,做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活动,比如荷兰的TMF集团和世界第一大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分别赞助我们举办了“中国之夜”;英女皇的理财银行邀请我们在他们的总部做了一个高端的晚宴;欧中联合会为展览在威斯敏斯特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功晚宴等等。

2013年,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开幕现场
中国工笔画大展是中国工笔画学会每三年一届的一个展览品牌。在2013年的第九届工笔画大展中,我们给出了一些策划方案,引入了策展人机制,由范迪安先生出任总策展人,通过一个策展团队保证了第九届工笔画大展的学术性、公开性、公平性。六名策展人的年龄跨度从30岁到70岁,保证在视野和关注角度等方面能互相弥补,并把展览分成特邀、提名和社会征集部分,基本上涵概了中国当今工笔画领域主要的创作群体和面貌。展览本身创下中国美术馆年度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纪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持续报道及与慈善项目的结合,增加了社会大众参与度,这是以往展览所没有的,大展之后的新工笔热潮应该与之有直接关系。
我们实际没有刻意追求展览的内在关联,如果非要说展览品牌的内在拓展与关联,就是我们始终着眼于我们认同的艺术家及其风格,但认为他们的故事还可以换种方式去讲,讲得更好,讲给更多人听,所以我们就去想办法把他们有效呈现出来并推而广之。不是“革命”一派不好,是“改良”一派的重要性长期被忽视甚至遭贬低,所以我们做了些这方面的工作,至少给观众提供一种选择机会。

Hi:在当下新水墨的热潮之中,您如何看待“中国工笔画大展”的未来方向? 是否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徐:应中国工笔画学会之邀,我们正准备开始筹备“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此次大展的主旨还是要呈现近三年来工笔画领域的新面貌,希望能发现一批新的艺术家,已经为观众熟知的艺术家能借展览之机呈现新的精品力作。当然,学术展最好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高温不退的市场是有问题的,但市场又是开放的,我们左右不了市场,只能尽力做好展览本身。
徐:应中国工笔画学会之邀,我们正准备开始筹备“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此次大展的主旨还是要呈现近三年来工笔画领域的新面貌,希望能发现一批新的艺术家,已经为观众熟知的艺术家能借展览之机呈现新的精品力作。当然,学术展最好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高温不退的市场是有问题的,但市场又是开放的,我们左右不了市场,只能尽力做好展览本身。

Hi:美博文化在慈善、跨界、衍生品开发和艺术教育新媒体开发都有涉猎,是如何在这几个不同环节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又如何对艺术家个体的推广形成有效的作用力?
徐:其实,慈善、跨界、艺术衍生品开发等版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是我们开拓的新的艺术家推广渠道。从美博文化成立之初,我就一直有感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模式太过单一了,传统的画廊展览对推广艺术家有一定作用,但影响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另辟蹊径——最大限度地帮艺术家整合圈外资源,打破圈子的限制,将艺术家推向更广阔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反对拉郎配的方式,以跨界为例,我认为跨界的真正意义是把艺术家带到一个更新、更广阔的领域,一个好的跨界一定是艺术家和品牌双赢的局面;再以慈善为例,艺术家介入慈善可以帮他们树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形象,当然,艺术家的捐赠也有效地为慈善助力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可以将艺术家带入公众生活,很多收藏家最初是从艺术衍生品消费者开始的。
徐:其实,慈善、跨界、艺术衍生品开发等版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是我们开拓的新的艺术家推广渠道。从美博文化成立之初,我就一直有感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模式太过单一了,传统的画廊展览对推广艺术家有一定作用,但影响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另辟蹊径——最大限度地帮艺术家整合圈外资源,打破圈子的限制,将艺术家推向更广阔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反对拉郎配的方式,以跨界为例,我认为跨界的真正意义是把艺术家带到一个更新、更广阔的领域,一个好的跨界一定是艺术家和品牌双赢的局面;再以慈善为例,艺术家介入慈善可以帮他们树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形象,当然,艺术家的捐赠也有效地为慈善助力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可以将艺术家带入公众生活,很多收藏家最初是从艺术衍生品消费者开始的。

“谭平 × Scotch Whisky”活动现场合影
Hi:您如何看待在当下信息爆发的时代,对艺术家深度推广的多重可能?
徐:在我看来,信息爆炸的现实和艺术家的深度推广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恰恰可以借助信息传播的便捷来更好地推广艺术家,我们很重视与新媒体的沟通与合作。
徐:在我看来,信息爆炸的现实和艺术家的深度推广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恰恰可以借助信息传播的便捷来更好地推广艺术家,我们很重视与新媒体的沟通与合作。
Hi:2015年,美博文化有哪些新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选择一条非常规的思路,在美博文化的方向中,又会有哪些调整?
徐:2015年上半年,按计划,3月我们的APP会正式推出上线。4月份在MEBOSPACE美博为武艺老师举办一个关于其敦煌行的个展及研讨会。5月下旬,我们承办的2015年纽约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艺术展—— “传统的复活”将在纽约举办,这次展览由美博文化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届时我们还将同期在纽约举行学术研讨会、跨文化对话以及与不同机构合作的酒会,旨在利用此契机,增进中美双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另外同时会在纽约召开与一家时尚科技公司合作的跨界产品发布。6月,美博菁英汇巴塞尔——威尼斯双年展之旅。下半年一系列计划正在洽谈,但也已经基本计划到12月了,时间真的不够用。

美博菁英汇活动后合影
Hi:您如何看待2015年当代艺术的市场走向?对于抽象、影像、新水墨等热点的市场关注和可能性?
徐:人人都期待一个健康向上的艺术市场,但盲目的市场热又把每个人裹挟其中。希望2015艺术市场理性一些,不要过早透支了市场价值。抽象、影像、新水墨已经是人尽皆谈的热点,市场也已经开始出现哄抬哄抢的迹象,希望大家还是冷静观察,最主要希望艺术家能在此时静下心来,否则大量无出口的热钱又会烧死一批艺术家及所谓收藏家,真正好的收藏家只能淡淡退出。
Hi:是否会与更为年轻的艺术家产生密切的互动关系?
徐:其实我们并没有刻意按照年龄来选择艺术家,而是更看重作品本身,我们合作的艺术家中,年龄最小的是王霄,出生于1985年,她的作品中使用了传统的水印木刻技法,但同时又带有80后的鲜明视角和印记,我觉得很有意思。未来,我们有计划与其他机构合作推出一些艺术家驻留计划以及非盈利项目实施,希望能真正帮助一些在起步阶段的青年艺术家。

2015年美博菁英汇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