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那些年“消失”的画廊

作者:罗颖图片提供:《Hi艺术》资料库 2019年7月17日 专题话题
6月底,泰康空间举办了一场名为“替代空间的替代生命”的展览,呈现了过去几年间暂停、关闭或处于休止状态的非营利空间的文献。开幕前一天还专门组织了一场闭门研讨会,近三十家机构的创办人或代表介绍各自过去和现在的处境。非商业空间的辗转腾挪,令人唏嘘。但与此相对应的商业画廊,在市场的千锤百炼下,命运同样令人感怀。当我们怀着“为英雄树碑立传”的悲壮感去谈及这些“关闭”的非商业空间时,我想那些在市场厮杀“阵亡”的画廊,同样值得我们去追溯和探讨。
北京奥运会前夕,正大兴土木的798艺术区,右侧是密集的画廊广告牌
北京奥运会前夕,正大兴土木的798艺术区,右侧是密集的画廊广告牌
外资画廊的大空间是鸡肋?
在中国画廊业不到三十年的历史中,一些画廊开始庆祝他们十岁,甚至二十岁的生日;有的没能熬过激烈的厮杀,在半路离场;有的则在前行路上,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泽;更多来来往往的面孔,还没来得及被记住,就当路人甲错过了。
 
我们常开玩笑说,曾经《Hi艺术》月刊的厚度就是市场冷热的尺度。早年刊登的广告就像一份画廊索引,知名的、不知名的几乎都能找到。2008年《Hi艺术》成功入选第39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我们带着一本《中国画廊50强》黄页踏上了国际之旅。今天再看这份目录,近20家画廊或关闭或停滞。当年在媒体上谈论“画廊复苏攻略”的画廊主,最后有的也没能自救成功。
空间已关闭或暂停的画廊LOGO
空间已关闭或暂停的画廊LOGO
赶上佩斯北京关闭空间,又为这篇内容加入了一个重磅案例。有人操心他们合作的中国大牌艺术家去向,也有人唏嘘国际大牌画廊本就稀缺的北京,如今又少了一家。不过对于圈内人来说,对这个新闻可能并不感到特别意外。因为佩斯北京要关门的小道消息这几年一直不绝于耳。7月9日的官宣,不过是应证了之前的传闻。
刊载在《Hi艺术》2006年11月刊的798艺术区地图(点击放大查看)
刊载在《Hi艺术》2006年11月刊的798艺术区地图(点击放大查看)
刊载在2007年《Hi艺术》上的酒厂艺术区地图(点击放大查看)
刊载在2007年《Hi艺术》上的酒厂艺术区地图(点击放大查看)
在其他国际大牌画廊近几年陆续在香港或上海开设分店时,早在2008年便抢占了码头的佩斯画廊却在此时撤出,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关闭物理空间,调整运营模式。似乎是大部分画廊在关闭空间时不约而同的对外口径。那么模式是什么?对于这家有近60年历史,并在纽约、硅谷帕罗奥多、伦敦、日内瓦、首尔、香港均设有空间的大画廊,北京空间的关闭显然不会给它的业务带来多大的创伤。更何况,他们代理的艺术家早已成为国内各大美术馆的常客。自负盈亏的大展厅对他们来说,的确有些鸡肋了。放眼望去,近些年在中国重要美术馆里举办展览的大牌艺术家,谁的身后不是有一家甚至几家国际画廊的身影?
2008年《Hi艺术》带着别册《中国画廊50强》登上第39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舞台
2008年《Hi艺术》带着别册《中国画廊50强》登上第39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舞台
本土画廊的小空间也是负担?
去年11月,关闭亦安画廊的张明放也曾发表过类似“寻找一些新的模式”的言论。半年多过去,张明放除了刚刚在艺·凯旋画廊以艺术家宽云的身份举办画展外,看起来暂时还没找到所谓“新”模式。亦安画廊2000年成立于上海,2007年搬到北京,2016年离开798入驻七棵树创意园。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摄影业务的画廊,它与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等日本知名艺术家保持着合作关系,也推出过罗荃木、谭军、游莉、付羽等艺术家。对于空间的关闭,张明放在某自媒体上发表了一番肺腑之言,透露了做实体画廊的艰难和大环境的不理想。“第一,手头没有稳定的大收藏家;第二,自己本身钱也不够。大多还是靠眼光,艰难的支撑下去。”张明放的心声道出了多数没有雄厚资本支撑的本土画廊面临的困境。
亦安画廊在798的最后一个展览“世界之窗:宽云个展”(©️亦安画廊)
亦安画廊在798的最后一个展览“世界之窗:宽云个展”(©️亦安画廊)
亦安画廊迁址七棵树之后的首个展览“荒木经惟·朱新建——天上大风”展览现场(©️亦安画廊)
亦安画廊迁址七棵树之后的首个展览“荒木经惟·朱新建——天上大风”展览现场(©️亦安画廊)
另一位在关闭画廊时同样发表“官宣”的是李苏桥,2014年他在《Hi艺术》发表了一篇题为《土鳖画廊愁展览——我为什么要关闭展览空间》的专栏,阐述了放弃经营了十年的北京空间的四条理由。坦言也曾尝过市场的甜头,但在2004-2010年之后,昔日的辉煌难以再现,利润微薄,生存吃力。他也承认远大的理想被缺乏大行情的行业打败,加之对中国重量级艺术家逐一被国际画廊代理现象的无奈,本土小画廊始终敌不过大资本的深耕。出于对残酷现实的无奈,李苏桥选择做回自由艺术经纪人,也开始了令人艳羡的云游世界的生活。就在他发文几天后,随即遭到藏家Z撰文批评,称其为“投机者”,“缺乏远见和过于看重金钱”。还顺道点名表扬了维他命、北京公社、杨画廊和Leo Xu Projects的表现。
2009年4月,北京空间周金华个展“齐物论”现场
2009年4月,北京空间周金华个展“齐物论”现场
十年未满的年轻画廊
但三年后,随着创始人许宇上任卓纳画廊香港空间总监一职,他创办的Leo Xu Projects也在2017年画上句号。而杨画廊则选择了低调离场,它于2010年在三里屯北区成立,2012年迁至798艺术区创意广场,地址就在佩斯北京对面。2016年8月,杨画廊搬进798中二街的空间,上下两层共1000平方米。正当我们对这家逆市扩张的年轻画廊充满期待时,2018年5月在举办完张玥个展“山鹰之歌”后不久,空间外墙上悄悄换上了“AC Gallery”的LOGO。
2011年9月Leo Xu Projects推出“甜美的梦(由此构成)”
2011年9月Leo Xu Projects推出“甜美的梦(由此构成)”
崔洁个展在现场Leo Xu Projects展览现场
崔洁个展在现场Leo Xu Projects展览现场
Leo Xu Projects和杨画廊均成立于金融危机后,一家在上海,一家在北京,都是主推年轻艺术家的出色画廊。Leo Xu Projects大概是最国际化的本土画廊,连官方网站都是全英文,六年间陆续推出过aaajiao、刘诗园、刘窗等80后艺术家。许宇以“Projects”之名取代“Gallery”,意味着画廊提供的是一种更活跃、更丰富、更直接的可能。
 
闫冰、厉槟源、林科、杨淞、孔令楠、陈卓等艺术家的重要或首次亮相都是在杨画廊。其创办人杨洋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空间太大、成本过高、画廊硬件升级太快,对艺术家和画廊来说都有压力才被迫停业。她同时强调,画廊只是暂时停业,找到合适的空间后,说不定随时会开。不过面对流失的艺术家,团队的解散,重新开业何止是寻觅一处空间那么简单?
杨画廊在三里屯时期的空间
杨画廊在三里屯时期的空间
杨画廊离场前的最后一个展览“张玥:山鹰之歌”,该展览还获得了2018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
杨画廊离场前的最后一个展览“张玥:山鹰之歌”,该展览还获得了2018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
2016年8月,杨画廊迁入798新址开幕展“内宇宙”现场
2016年8月,杨画廊迁入798新址开幕展“内宇宙”现场
经济震荡后,倒闭的喧嚣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道分水岭。此前在市场爆发的促动下成就了一批试水的画廊,之后也淘汰了一批。印象最深刻的是798里的3818库,那里似乎是画廊更新换代流动频率最高的区域。数家画廊聚集在那个通道建筑里,世纪翰墨、千年时间、圣东方、八大画廊、韵画廊、协民国际、方空间、嘉德在线旗下的艺酷空间、北京空间、星空间也都在那儿呆过。金融危机后,除了星空间和迁往上海的八大画廊,其他画廊都相继撤离。
3818库里曾集中了数家画廊
3818库里曾集中了数家画廊
其中历史最长的要属1997年成立的世纪翰墨,作为中国最早采取艺术家代理机制的画廊,它成功推出过夏俊娜、季大纯、闫博、章剑等“60、70后”艺术家。2012年因为房租上涨撤出798。其创始人林松透露:“2004年,画廊刚来798的时候房租是1.1元一平米每天,2012年最新合同涨到5.6至5.8元,在此之前的房租则是每天4元多一平米。而且租房的协议为一年一签,十分不稳定,不利于画廊做长远的规划。”300平米的空间,一年近60万的租金,再加上人员开支、展览成本等,的确不是一般画廊吃得消的。和许多关闭实体空间的画廊主一样,林松也没有离开艺术圈,而是回到个体身份继续艺术顾问的工作。其中历史最长的要属1997年成立的世纪翰墨,作为中国最早采取艺术家代理机制的画廊,它成功推出过夏俊娜、季大纯、闫博、章剑等“60、70后”艺术家。2012年因为房租上涨撤出798。其创始人林松透露:“2004年,画廊刚来798的时候房租是1.1元一平米每天,2012年最新合同涨到5.6至5.8元,在此之前的房租则是每天4元多一平米。而且租房的协议为一年一签,十分不稳定,不利于画廊做长远的规划。”300平米的空间,一年近60万的租金,再加上人员开支、展览成本等,的确不是一般画廊吃得消的。和许多关闭实体空间的画廊主一样,林松也没有离开艺术圈,而是回到个体身份继续艺术顾问的工作。
其中历史最长的要属1997年成立的世纪翰墨,作为中国最早采取艺术家代理机制的画廊,它成功推出过夏俊娜、季大纯、闫博、章剑等“60、70后”艺术家。2012年因为房租上涨撤出798。其创始人林松透露:“2004年,画廊刚来798的时候房租是1.1元一平米每天,2012年最新合同涨到5.6至5.8元,在此之前的房租则是每天4元多一平米。而且租房的协议为一年一签,十分不稳定,不利于画廊做长远的规划。”300平米的空间,一年近60万的租金,再加上人员开支、展览成本等,的确不是一般画廊吃得消的。和许多关闭实体空间的画廊主一样,林松也没有离开艺术圈,而是回到个体身份继续艺术顾问的工作。
搬至798中街的世纪翰墨画廊
搬至798中街的世纪翰墨画廊
租金,往往是导致画廊关门的阻力之一。但说到底,还是与自身经营状况密切相关。不少画廊早年以较低的价格签下一份长期租约,但在租约到期后,无力支付高涨的房租,只得撤出。这其中就有来自新加坡的季节画廊,它在2016年默默结束了在798艺术区运营了十多年的空间。
陈绫蕙当代艺术空间
陈绫蕙当代艺术空间
2009年6月6日至2009年8月30日.由冯博一策划的“空间的多米诺计划”在北京陈绫蕙当代艺术空间展出
2009年6月6日至2009年8月30日.由冯博一策划的“空间的多米诺计划”在北京陈绫蕙当代艺术空间展出
在画廊遭遇经济危机的故事里,最令人叹息的莫过于生命的消失。2009年11月,42岁的画廊主陈绫蕙在台北家中自杀身亡,据传因经营压力而向高利贷借款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她曾说希望画廊给人的感觉的是正面、阳光,事实上她给外人的印象也是如此。2002年,陈绫蕙在北京设立帝门艺术中心,2007年更名为陈绫蕙当代艺术空间。画廊定位于年轻艺术家的发掘和推广,当时活跃的雕塑组合UNMASK就是从那里登上的当代艺术舞台。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惊了艺术圈,身边的朋友都纷纷表示不可思议。
活跃于2010-2012年间的三里屯北区二楼的画廊区
活跃于2010-2012年间的三里屯北区二楼的画廊区
命运共同体的画廊与画廊区
对画廊租金减免,也是不少地产起初为了迅速丰富业态、活络商业氛围惯用的方法。最为典型的是三里屯的太古物业。2010年,它以几乎免租金的方式吸引到了包括杨画廊、以太空间(应青蓝创办)、babù泛视觉空间、莼萃画廊、UP SPACE、Y++画廊先后入驻三里屯北区,并分别签订了两年至两年半的合约,且以口头形式许诺约满后按同等条件续约的可能性极大。当大家以为这里将成为北京城中新贵画廊区时,结局却在2012年后开始反转,先是杨画廊迁址798艺术区,之后则是其他几家画廊陆续关门。画廊与画廊区,有时是生死存亡的命运共同体。比如红桥画廊,随着上海红坊艺术区的拆除,它的空间也画上了句号。
2008年7月,黄宇兴的首次个展“改变中的生命史”在上海红桥画廊
2008年7月,黄宇兴的首次个展“改变中的生命史”在上海红桥画廊
“消失”的老牌画廊
有的画廊尝到了资本热潮带来的甜头,有的则在盛宴正式开始时退席。比如久负盛名的四合苑画廊。投资人之一是律师身份的李景汉,之后还创办了名声显赫的生活方式综合体“上海·外滩三号”和“北京·前门23号”。策展人凯伦·史密斯、今天在M+担任高级策划人的皮力、以及艺门画廊老板马芝安(Meg Maggio)、艺术家赵刚都曾陆续担任过该画廊的艺术总监。
四合苑画廊在草场地的项目空间。这些早年成立的画廊,关于它们的图片记录也比较少
四合苑画廊在草场地的项目空间。这些早年成立的画廊,关于它们的图片记录也比较少

四合苑画廊1996年成立于北京东华门外的一座属于文化保护的四合院内,一层是西餐厅,墙面上会挂出一些油画作品;二楼是雪茄吧;画廊则位于地下室。用现在话说就是“艺术餐厅”。之后在798、草场地都有过项目空间。刘小东、邱志杰、张大力、曾梵志、汪建伟、展望、李津、岳敏君、张弓等都与其有过合作。2003年,画廊迎来巅峰时刻——英国著名摇滚歌手米克·贾格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四合苑共进晚餐,据说还顺道看了楼下的展览。但从2005年就开始的高层频繁变动使四合苑陷入混乱之中,2007年至2008年,四合苑在草场地度过了一段尴尬的时光后,重新搬回市中心,但此后仅零星推出了一些展览,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对艺术始终有情结的李景汉,又于2016年10月在北京CBD区的环球金融中心创立了金杜艺术中心,之后转向了非营利。

 

在机构寥寥无几的20世纪90年代,红门画廊、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以及四合院画苑并称为“中国第一代画廊”,可谓是推介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篇机构”。如今,始创于1991年的红门画廊也几乎退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圈的边缘。

2012年9月16日,少励画廊20周年群展的北京预展“纬度·态度”在北京芳草地艺术空间展出
2012年9月16日,少励画廊20周年群展的北京预展“纬度·态度”在北京芳草地艺术空间展出
文少励在李贵君工作室
文少励在李贵君工作室
文少励在刘野个展开幕现场
文少励在刘野个展开幕现场
彼时在香江之畔,一家以“专注挖掘并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为旨的画廊于1992年在中环诞生。创始人文少励从1996年开始专注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发掘和推广有潜力的艺术家,很多今天已经蜚声国际的艺术家的首次个展都是从少励画廊开始的,其中包括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岳敏君、杨少斌、夏小万、刘野、祁志龙、李贵君、唐志冈等。2004年5月,文少励先生在菲律宾遭遇枪杀身亡。其女儿文惠贤接管已有12年历史的画廊。2012年11月,少励画廊在香港、北京分别举办了二十周年纪念群展“维度/态度”(LATITUDE/ATTITUDE),就在大家认为这将是少励画廊的新起点时,文贤在第二年宣布停业,原因是她的生活重心回到家庭。我们一边感叹中国画廊历史的短暂,但一边又眼看着老牌画廊在代际的更迭中终止了它的历史。
来自韩国的阿特塞帝画廊于2007年进入北京,2011年11月撤出
来自韩国的阿特塞帝画廊于2007年进入北京,2011年11月撤出
韩国老牌画廊2013年进驻上海M50于2017年撤出。图为2015年12月学古斋画廊申美璟个展“珍奇柜”现场
韩国老牌画廊2013年进驻上海M50于2017年撤出。图为2015年12月学古斋画廊申美璟个展“珍奇柜”现场
寻找新活法
雁过留声,有的画廊消失了,却留下了重要的展览供我们回味。资本退潮后,当年像画廊遍地开业的奇观难以再现。今天,大家更想讨论的是还有什么样的活法?有的卷土重来,比如艺博画廊;有的干脆联手战斗,比如由西五画廊、C空间、龙口空间三合一的CLC画廊;也有地处宋庄的七木空间,以低成本运营方式在一级市场的主战场之外寻找平衡……
2009年4月,韩之演当代艺术空间更名为Iussue Project后的开幕展
2009年4月,韩之演当代艺术空间更名为Iussue Project后的开幕展
任何商业机构在市场的波澜中,退出或进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是大街小巷里不断改头换面的餐厅、便利店,其实我们很少会在意它的前世今生。但显然,画廊命运的走向远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市场规律所能概括的。它是当代艺术生态中最具活力的场所,也是整个艺术行业历史发展的一个侧影,许多抱有理想与热情的人除了在市场搏杀中,刀刀见血,更想在未来历史的书写中,笔笔动情。
雁过留声,那些年“消失”的画廊
2009年7月,王迈在东站画廊的个展“加油东站”
2009年7月,王迈在东站画廊的个展“加油东站”
无论是开拓者、坚守者,还是退场者、诀别者,无一例外都构成了整个艺术生态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形成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奠基石。资本的流向、市场的波动,对艺术市场的影响显而易见,但人们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态度却不尽相同。过去近三十年的画廊生存经验,或许就是历史在大浪淘沙地遴选如何面对未来三十年的态度。
雁过留声,那些年“消失”的画廊

在中国关闭或暂停的画廊(不完全清单):

 

佩斯北京 亦安画廊 / Leo Xu Project / 杨画廊 / 季节画廊 / 希帕画廊 /北京空间  / 少励画廊 / 世纪翰墨 / 陌上画廊 / 上舍空间 / 陈绫蕙当代艺术空间 / 四合苑画廊 / U空间 / 新绎空间 / 艺琅国际 /  德萨北京 / 艺术文件仓库 /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 三潴画廊 / 学古斋 / 仁艺术中心 / 环碧堂 / 全艺社 / 阿特塞帝 / 野田当代 / 玛蕊乐画廊 / 一月当代 / PKM画廊 / 东站画廊 / 昌阿特 / 红桥画廊 / F2画廊 / 新时代画廊 / 荔空间 / 新北京画廊 / 都亚特(艺美)/ 品画廊 / 泉空间 / 韩之演当代艺术空间(艺术issue projects) / 红三房画廊 / James Cohan画廊 / 上海比翼 / 那特画廊 / 视在空间 / 海莱画廊  / 富思画廊  / 金彩画廊  / 圣菱画廊  / 力利记  / 其它画廊  / 以太空间  / babù泛视觉空间  / 莼萃画廊  / UP SPACE  / Y++画廊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