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艺 新水墨的创新是时间问题

作者:王哲 来源: hiart.cn 2013年3月14日 专题人物
师承卢沉先生的武艺通过近30年的水墨创作和体悟,对于中国水墨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不管是宏观的历史角度还是个体创作经验,传统的继承和自身的修养才是新水墨的关键所在,若能坚持这一发展方向,50-100年乃是新水墨成熟所需的最短时间。
Hi艺术=Hi 武艺=武
新水墨的发展重在传承
Hi:能谈一下你大学时期水墨画创作的情况吗?
武:我正式接触绘画是在70年代,那时受到苏联绘画的影响很大,卢沉、周思聪等老先生的画册都是临摹、崇拜的对象。之后报考中央美院时,素描、速写、书法、水墨写生都是必考科目,因此那时学习的水墨创作更偏西方,到80年代后期,新文人画、实验水墨就兴起来了。
Hi: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你是如何理解新水墨的?
武:从新文人画到新水墨也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感觉大家对“新”字情有独钟。当市场介入以后,人们对现象或文化本身的思考就要滞后,所以我对“新”还是持保留意见。其实这一概念来自于我们近百年文化断层的格局,当水墨传统断裂之后就自然而然想做出新的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Hi:虽然你不认同“新”,但是新水墨与传统水墨之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你认为区别在哪里?
武:区别肯定是有的,首先就是我们的经历已与前人不同,大部分人都是从学习西画入手,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所谓的传统,等于现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往回找,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但是区别不代表它们在价值或品味上的差异,翻开中国美术史,其实每个朝代之间的感觉并不明显。
Hi:不明显的原因是什么?
武:是传承,但是因为节奏太快,来不及提传承这事儿,现在才慢慢开始觉悟、慢慢确定标准。本土很重要,因为你出生的土壤、支撑作品创作的源泉、市场都在这里,尤其是对于做水墨的这一批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就那几件精品,不可能一个时代都是精品,而它们之所以是精品还是在于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回归。
Hi:为什么对于传统的觉悟和确定标准会发生在当下?
武:在当下的经济和政治大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发生了变化。因为中国人是喜欢追风的,对于当代艺术的追风也的确使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但是目前当代艺术的市场逐渐呈现饱和状态。当大家转向水墨的时候,这一块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中国水墨不同于当代艺术可以直接用西方的模式套用,一个奇特的现象就会出现:在国外看一个水墨展览,艺术家会告诉你他代表了中国水墨;随后又有一群艺术家的展览,他告诉你他也代表中国水墨。到底哪一个才是中国水墨?我们却没有一套类似于当代艺术的完整理论标准来判断。

自身修养是理论发展的前提
Hi:如此看来,你认为新水墨理论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武:新水墨的创作与理论的关注呈现出极高的热情,热闹的背后真正有思考深度的批评家和文章还是少数。其实与画家一样,真正画的好的也是少数。
Hi:理论在艺术实践中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
武:过于强化水墨现在的轰动效应有的时候不见得是好事,它里面需要补充的东西很多,也就是自身的修养。有的人认为中国水墨的体系太完善、太完整了,但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古人因为画了一座山而在历史上有其地位,后来人同样画这座山也有了他的历史地位。所以说,重复和理解前人是提高自身修养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切忌急功近利
Hi:作为壁画系的教师,你认为这对你水墨的创作有何影响?
武:这个系在中央美院来讲比较年轻,但它是最有活力的一个系,如果当时在国画系的话,可能我的创作思路和题材不会像现在这么宽泛,到壁画系之后突然有一种职业艺术家的状态。
Hi:你现在面临的创作上的困难是什么?
武:还是刚才所说的自我修养、自我补充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对传统越来越眷恋,然后就会想办法去丰富、去补充,最终还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Hi:你认为新水墨的成熟需要多久?
武:50-100年。一个眼前的例子就是日本,我们的文化在日本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而我们却停留在《百家讲坛》的口述上,从口述到渗入,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因为我们现在画来画去所缺乏的是背后真正支撑的东西,而不是技巧。
Hi:新水墨在将来可能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吗?
武:会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会是主流,因为大众的审美越来越丰富。人们在谈到新水墨的时候会更多的和传统相联系,而当代艺术会满足人们对当下的需求。话说回来,提到水墨就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衔接这一功能目前还没有体现出来,现在只顾创新了。
Hi:近几年你的作品价格趋势是怎样的?
武:这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既是市场的积累,也是理解传统逐渐回归的积累,同时,这也与作品的质量,藏家的眼光、修养的提高息息相关。
Hi:你认为当前新水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武:急功近利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让节奏慢下来也许会有所不同。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