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珩 庆幸没有离开艺术

采访:王丹艺 2014年6月30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闫珩(左)
艺术家闫珩(左)
80后艺术家闫珩虽然入行不到五年,却早在2009年拿下了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2010年在香港举办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个展的他,在2011年前后成为优质画廊邀约办展的对象。而与阿拉里奥画廊合作之后,闫珩的展览路线日趋国际化,于2012年前后在东京与巴黎举办了个展。虽然会被贴上“漂洋过海沾金光”的标签,但闫珩看重的不是展览的地点,而是往来于其中的知音人。最近,他在阿拉里奥画廊举办了个展“汽车旅馆”。由于开幕当天与张晓刚个展撞车,媒体们都先行前往大邱美术馆捧场,但是闫珩并不担心,表示他们随后就会过来。毕竟两年酝酿出的展览有着不输给前辈的魄力。
闫珩 庆幸没有离开艺术
Hi艺术=Hi 闫珩=闫

不喜欢快餐式的展览

Hi:虽然与阿拉里奥画廊很作过很多次,但是这次应该是你首次在阿拉里奥画廊举办个展吧。能说说最初是如何与阿拉里奥画廊结缘的吗?
闫:是的,其实这个个展是从2012年开始酝酿,依靠个人手绘绘画为主的展览作品积累需要很长时间,而绘画布展效果上又没有那么立体,因此需要了很长时间去积攒作品,我不喜欢那种快餐式的轻展览,没几件作品也少担风险,只为赚一些国内媒体眼球。如今有了一套潜在的规则要求你每次展览必须一套全新方案,而不会考虑到你新的展览每一幅画都是从上次展览开始画起至今。我对我以往的作品负责所以上一次展览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会继续完成,架上绘画这种永远依靠传统工具的方式是有她节操的,绘画就不适合动脑筋方案策略型艺术家。
同阿拉里奥画廊结缘还是2011年《破晓》群展他们选择了70末80初非常优秀的一批艺术家,通过那次展览的表现他们看到了我这个新人的潜力,2012年初邀请我到韩国参观了阿拉里奥首尔和天安的画廊空间以及美术馆收藏,从此开始酝酿我的个展。

Hi:从2011年便与阿拉里奥画廊合作,可以说画廊见证了你的成长过程。此次展出的作品和形式会否有所不同?
闫:虽然我是个思维跳跃很大的人,但我不是那种每次展览就要颠覆下从前作品型的艺术家。我的作品的几个系列其实我都很负责的,有些元素几年后我还会画一次,虽然这是一个注重全新体验的时代,我也是观者,挑剔矫情的眼光总要期待太多全新体验,但是,只因为这是绘画。绘画要求着太多的磨砺和修维,过程中要去享受那种煎熬,每一幅作品完成时我都有深深体会其中的兴奋与遗憾。这次展览主体会是《汽车旅馆》、《黑屏》、《蜡炬》等几个系列。由于是国外展览,我原本的一些立体的绘画方案受运输,时间等因素影响不好去实现。这次展览还是架上绘画,能量还积蓄在画面中吧。
闫珩 庆幸没有离开艺术
Hi:汽车旅馆与带有人物的作品图片搭配,似乎是一部电影,此次展览的主题与展出的作品是否有些故事在里面?
闫:《汽车旅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旅馆,我的个展中的元素内容也没有直接对汽车旅馆这一元素。汽车旅馆是一个特殊的语境因素,是一个边缘的公共场所,可能会被直接联想到美国汽车文化或电影,用这样的名字其实和电影没有关系,公路汽车旅馆这层隐喻可以附和我的阶段性状态。一次展览也仿佛是长途跋涉后的停驻,艺术创作过程中拥有的兴奋,寂寞,煎熬,矛盾,甚至一点自虐,构成了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我的作品中喜欢具象的元素他们组建在一起拥有的一种仪式感,连起来看以往我的作品,都有在制造一个个假的现场,延伸到画面之外,内部的冲突和矛盾起承转合都设置在画面之外进行,呈现在画面中的都变成了停驻吧。
闫珩 庆幸没有离开艺术
做我擅长的 画我感悟的

Hi:此次展览也是装置与绘画结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进行这种风格的创作的,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比起单纯的二维平面效果,融入一些立体物象后的视觉感受有什么不同?
闫:其实我常强调的我的作品还是绘画为主,因为这是我所擅长的,装置更立体,不过需要太多真正的技术性积累,我不会轻易的做一个所谓的装置呈现在我的展览中的,你所看到我的作品画面上的那些废电脑主板等实则是同画面元素一样是起到平衡和建构作用,不过它的特殊在于现成品是在做标本展现。它曾经高速运转工作过的拥有具体任务和生命,最早源于2008年我的电脑烧坏,一下子让我断绝了对外的互动方式,才有发现自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从而逐渐展览了几个系列。《error screen》“黑屏”作为这一系列的名字,起初都有对今天网络信息时代生存体验的思考。

Hi:你的一些作品像似某个电影桥段的截图,故事性很强。画面中看似熟悉的场面被突然闯入的异物打破,但却又不排斥,如《几何》中人物头上的神州7号返回舱,时不时出现在你作品中的鳄鱼,画面中的蕾丝边框;又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空间场景通过并置构成的作品,如《禁书》中的墙面与江河中的鳄鱼。我都很好奇,你是如何构思的?
闫:几年前的作品就开始的几个系列,其实都可做文学式的解读,我喜欢具象的图像,会同我产生关联的信息和图像元素做一定处理,虽然今天的业内绘画都在趋向不遗余力地强调剔除叙事性和可读的文化信息,不过试想能化作”趋势“的绘画艺术会意味着什么呢?难道西方的当代艺术他们的艺术家也会在几年间有我们同样多次的整体领域风格转变吗?至少属于我的应该是我能有创作激情偏执的,我喜欢某个故事的一帧,可能永远了解不清它的起承转合,就是定格在那里,几个具体元素互相咬合着,他们之间互做精神关联。
具体到每个画面的元素2009年《几何》系列都有对应试教育背景下,政治元素左右的科学理想。2010年作品《禁书》中的鳄鱼与锁链的对抗,以及画面中出现故障损坏的富士康生产的网络耗材的现成品,是当时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影响下的作品。

Hi:现在一谈到作品就说其中的社会价值,你是如何看待你的作品的?
闫:社会价值的确是一个好大的话题,我一直觉得这个还不是眼下就可以马上去做的。
 
闫珩 庆幸没有离开艺术
前路漫漫

Hi:那作为80后的艺术家,现在如此成功是否是因为第一个个展览站稳了脚步?能与我们聊聊你首次举办个展的情形吗?还记得当时人们对你作品的评价吗?
闫:艺术是没办法依靠一两次的展览表现好定义成功的,况且今天的展览节奏太快,艺术家已经像割韭菜一样一批批被消费掉了。2011年之后我就没有在国内做过个展,过去两年国内业内风向也已有了好多变化,即便今天差不多每个展览展评都在用“不同于一般80后年轻艺术家的跟风,,他在坚守自己的艺术体验人生轨迹”类似套话,所以还是需要用时间来看真正的站稳和走稳吧。
我正经的第一次个展就是2011年那次以自己名字作为个展名字的个展,当时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名字可以作为一个特有的名词。这样的作法后来被业内好多人的个展所借鉴。2011年个展在杨画廊三里屯空间举办,正好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也是当代艺术经历了一次大变故之后,对年轻一代有了很多期待,当时人们也刚刚开始热用微博,一下子让平台透明了平等了,所以那次个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Hi:2009年获得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那2009年肯定发生了什么,让你获得艺术界的关注。事后是否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闫:2009年是我大学毕业后来北漂的第二年,同很多北漂的年轻人一样可以说是最艰难的阶段。那一年金融危机正波及到艺术领域,那种绝望是整体的,并不是别人做得好自己做得不好从而可以看到希望,而是整个领域都缩小了。不过这是一次很好的人生历练,会在那种最深的绝望中看到闪光,也能激发出自己的某些意想不到的潜力。我和朋友合租的北京郊县民宅,只画20cm到50cm之间的小画,同样能装下自己的整个世界。我是相信艺术的,庆幸的是那个时候我没有离开艺术,艺术也是唯一没有离开我的东西。我想是因为我经历了这些,也就足够后来人们的关注了吧。
闫珩 庆幸没有离开艺术
Hi:听说你还是《芭莎男士》2011年度艺术人物。有没有想过入围的原因?除了画画,还会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在采访之前就有同事跟我说你是微信达人,时不时更新朋友圈的动态。
闫:2011年先后做的都是有效性展览,分别在阿拉里奥画廊的《破晓》群展 和杨画廊的个展,两家优秀机构的主动选择,这是一道门槛,只有这样你做的展览才是有效的,才会有真正的认同。
因为多半时间都要在画室中,做艺术的人大都通过网络和外界互动了,其实今天人挺可悲的活来活去把周围都弄成了同行同事,又或潜在的业内利益或竞争关系。微信自媒体让好些人都没了艺术之外的真实生活,你看他们的微信都是绷着的状态,都要和艺术搞上关系,文字配图都要斟酌是否适合,调侃得是否深刻,转发的内容是否学术,会不会影响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降低了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品味……微信终究也会以新的问题类似微博中满屏鸡汤寻子道德绑架因而被我们放弃.我不是什么达人,只是被今天消费咯。
闫珩 庆幸没有离开艺术
不是在外风光 而是寻找知己

Hi:去过东京、巴黎,现在又来到了韩国,你的海外展览颇为丰富。其中有没有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异国文化中举办展览,感觉如何?
闫:因为2012年的紧张形势,东京个展没能去成现场布展,不过日本对艺术的热情是不受影响的,通过Wada fine art那批作品被日本一家大公司收藏;在巴黎Vincent经营的galerie sator个展,源于2011他有收藏我的作品《幻兽》结缘,他的祖母是法国藏家拥有毕加索和米勒作品,他的母亲是法国诗人,后来还收藏了一幅小画《新诗》我相信他们是真正热爱艺术的人,艺术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本次首尔阿拉里奥个展开幕那天让我有两个兴奋,一个是我所敬仰的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来到了我的个展,他那些震撼人心的电影作品是大学时我就喜欢的,这次要感谢阿拉里奥画廊,她们带着我的画册去给金基德看,艺术是相通的他对我的绘画很感兴趣就真的来了我的个展现场,他朴素谦和从开幕一直到我们的晚宴结束,真的很激动; 另外一件是开幕那天参观了在首尔画廊空间的不远处阿拉里奥集团老板金昌一的新美术馆,还在装修中9月名为“really”的开幕将展出他30年的后现代艺术收藏。像马克·奎恩的代表作自己的血液雕像都有展出,会是一次朝圣之旅,金老板还留给了我一面展墙邀我到时去做作品现场布置,将会有更多的趣味和意义。其实艺术成为了行业每个环节都应该做得轻松,不要将其当作事业绷着来做,受我们时代大环境影响吧我也很难做到。
 
Hi:巴黎、东京、韩国之后,你下一个登陆的地方会是哪里?以后有啥打算?
闫:我的几次个展分别在香港、北京、巴黎、东京、首尔,实在点说这样的节奏充满挑战。国外的每次展览都是新人身份,外界对你的认识为0的,而绘画好多时候就是观者第一印象决定是否认同的。不过这样的挑战也成为了一点我的态度吧,在巴黎的个展作品藏家都是欧洲的,在东京个展皆为日本的,在国外做展真的不是在外风光一下为的给国内人看,是我越发觉得他们更懂艺术更尊重艺术。
对于展览其实大家都有在谨慎计划和把持,我更多时候很信缘份,个人价值能做什么规模的展览在哪个平台做展览终究会被客观定位。
 
(图片来源:阿拉里奥画廊)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