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 他无意宣战和开宗立派,却成了抽象艺术先驱

作者:王礼军编辑:张朝贝图片提供:西岸美术馆 2021年4月30日 专题话题
他是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也是被同时代很多艺术家和批评家讥讽与憎恶的“骗子”;他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却被纳粹德国看作是“堕落的艺术家”,晚年贫困交加;他是浪迹于莫斯科、慕尼黑、穆瑙、魏玛、巴黎的漂泊者,却也是抽象艺术道路上坚定的拓荒者。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这位复杂而纯粹的艺术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也如他的作品一样深入人心却又模糊而抽象。
抽象艺术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抽象艺术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康定斯基不仅以其炽热的色彩、律动的形式为人所熟知,也以其开创性的理论为后世所推崇。当我们走近这位大师,在他的作品前感受他的优雅与沉静,聆听他或抑扬顿挫或悠远绵长的色彩协奏曲时,或许才能真正理解他,理解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艺术。
作为2021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头戏,由上海西岸美术馆和法国蓬皮杜中心于4月30日推出的“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无疑给国内的观众提供了一次近距离了解教科书级艺术家的绝佳机会。展览不仅带来了包括手稿、版画、油画在内的百余件作品,也将呈现他丰富的收藏以及诸如画笔、调色盘之类的物品,同时还将展示艺术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和出版物。这些或许也都是他艺术创作中的“缪斯”,是大家全方位理解欣赏他不可或缺的部分。
康定斯基 他无意宣战和开宗立派,却成了抽象艺术先驱
康定斯基 他无意宣战和开宗立派,却成了抽象艺术先驱
“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从莫斯科到慕尼黑

康定斯基说:“色彩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灵魂的力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则是弹琴的手指,引发心灵的震颤。”这句话透出他对色彩的热爱,对内在情感与精神的追求,也显露出他文字表达的精炼与生动。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出走塔希提,在原始部落寻找人类情感的质朴与艺术的野性;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把目光投向非洲黑人雕刻,从中汲取形式的灵感;康定斯基则只是默默地回忆他的过往、他的家乡,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他的身体里天然流淌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血液。祖先来自西伯利亚,祖母是一位蒙古的公主,从小在莫斯科长大的康定斯基,不仅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也对绘画充满了兴趣。东西方文化基因共同造就了他的双重性格。感性驱使他对神秘主义着迷,理性让他对抽象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感知力。
康丁斯基《老城Ⅱ》52×78.5cm 布面油画 1902
康丁斯基《老城Ⅱ》52×78.5cm 布面油画 1902
康丁斯基《古俄罗斯》23×54.7cm 纸板坦培拉 1904
康丁斯基《古俄罗斯》23×54.7cm 纸板坦培拉 1904
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康定斯基是一位在法律和政治经济学领域耕耘求索,且取得一定成绩的年轻学者,甚至获得了德巴里大学的教授职位。然而,沉睡在身体中对艺术痴迷的基因还是在他游历伏洛格达(俄国北部城市),参观法国印象派大展之后被唤醒。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大学教授的工作,奔赴慕尼黑,从此开启了他艺术的征程,这一年他30岁。
彼时的慕尼黑虽不像巴黎那样风云际会,但艺术革新的火苗早已在德国点燃,“慕尼黑分离派”打破了学院式历史主义、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倡导者之间的僵化壁垒。康定斯基短暂的拜师学艺后,很快就融入了这场不断变化发展的新艺术运动洪流中。他建立了“方阵”社团,并在“青年风格派”艺术家的作品中领悟到了抽象艺术的巨大魅力,从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风景油画写生、人物蛋彩画、木刻版画都是他这一时期屡试不爽的创作方式。不可否认,他早期的作品有印象派及后印象主义的痕迹,也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甚至还透出浪漫主义的气息。但也正是这种混杂性,让他的绘画充满了无限可能。他在欧洲各地游历,捕捉艺术的灵感,中世纪的景物遗迹、各地的迤逦风光、俄罗斯的民间传说都成为他创作的主题,《老城Ⅱ》《马上情侣》《歌》(伏尔加河歌曲)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康丁斯基《马上情侣》55×50.5cm 布面油画 1906
康丁斯基《马上情侣》55×50.5cm 布面油画 1906
康定斯基《歌》49×66cm 光面纸板蛋彩 1906,1981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歌》49×66cm 光面纸板蛋彩 1906,1981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尽管康定斯基着迷于色彩,但相比于波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947)作品中颜色的绚烂和柔美,他更接近于塞尚作品中颜色的结构探索。他停下游历的脚步,在穆瑙安顿了下来。只是灵动的笔触和炽热的色彩不仅丝毫没有安顿下来反倒更为跳跃了。康定斯基将他的作品归成三个类别:保留自然元素的“印象”,无意识情感反映的“即兴”,最高难度水平,只能在长期积累后才能成功的“构成”。不管是有主题还是“即兴”的作品,他都在努力建构一种绘画与现实的关系。他早已察觉了抽象的力量,但作品中的形象并没有完全消失。对他来说,抽象的表达不是一种趣味上的选择,更像是一系列实验论证后的结果。那些依稀可辨的形象似乎都是他的“实验参数”。在那个突如其来的黄昏,他看到自己倒置的作品,散发出难以描述的光芒后,便坚信“是客观物像损毁了我的绘画”。
康定斯基《即兴III》94×130cm 布面油画 1909,1976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即兴III》94×130cm 布面油画 1909,1976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第一幅水彩抽象画》49.6×64.8cm 水彩墨水铅笔纸版画 1910
康定斯基《第一幅水彩抽象画》49.6×64.8cm 水彩墨水铅笔纸版画 1910
康定斯基《印象Ⅲ(音乐会)》77.5×100cm 布面油画 1911
康定斯基《印象Ⅲ(音乐会)》77.5×100cm 布面油画 1911

艺术革命中的蓝骑士精神

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德国艺术史家、美学家)在1908年完成的《抽象与移情》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艺术意志不只呈现为移情冲动,还具体呈现为抽象冲动。“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而且,抽象冲动还具有宗教色彩地表现出对一切表象世界的明显的超验倾向……” 
正是沃林格在理论的角度论证了艺术表现的本质是满足某种深层的心理需要,抽象冲动同样是满足这种需要的与模仿移情相对应的绝对艺术意志,给康定斯基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先行范式。
1910年后的康定斯基达到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白色边缘的绘画》《小乐趣》《洪水即兴》一系列作品都成为了经典。蓝骑士团体的成立,也使得更多个性鲜明的青年艺术家汇聚在了一起,尤其是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加入,让康定斯基从此有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盟友。蓝骑士是一曲高亢的集结号,艺术的战场从此由表现主义转移到了抽象主义;蓝骑士也是康定斯基勇猛精进的自我投射,是他笃定而浪漫的精神象征。
1911年,蓝骑士成员在慕尼黑的合影
1911年,蓝骑士成员在慕尼黑的合影
康定斯基《白色边缘的绘画》140.3×200.3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白色边缘的绘画》140.3×200.3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小乐趣》109.8×119.7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小乐趣》109.8×119.7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洪水即兴》95×150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洪水即兴》95×150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有红迹的画》130×130cm 布面油画 1914,1976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有红迹的画》130×130cm 布面油画 1914,1976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艺术革命的时代,法国立体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意大利未来主义风起云涌,随后的俄国构成主义和至上主义也异军突起。不过康定斯基似乎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艺术的精神性》、诗集《音色》、自传《回顾》等。他不满足于平面上的绘画表现,而是要建立抽象表达广泛而牢固的基础。《构成Ⅶ》是他费尽心力的“鸿篇巨制”,不仅绘制了超过30幅素描和水彩,还创作了15件形式多样、基于该主题的绘画作品。整个画面气势恢弘,各种形体交错咬合,色彩激烈碰撞又弥散于和谐中。整件作品如同奏响的伟大乐章,又像是天崩地裂的“修罗战场”。
康定斯基《构成Ⅶ》200×300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构成Ⅶ》200×300cm 布面油画 1913
康定斯基 他无意宣战和开宗立派,却成了抽象艺术先驱
康定斯基 他无意宣战和开宗立派,却成了抽象艺术先驱
康定斯基回顾展,蓬皮杜艺术中心,2009
康定斯基回顾展,蓬皮杜艺术中心,2009

几何图形的协奏圆融

“一战”让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戛然而止。康定斯基辗转回到了俄罗斯,创作也进入了相对低潮的时期。那个记忆中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家乡,并没有完全安抚他略显倦怠的心。与俄罗斯前卫艺术圈有些格格不入的康定斯基最终还是离开了家乡,前往魏玛包豪斯学院执教,那里有他的老朋友,保罗·克利在等他。他一边把他的抽象理论注入到教学中,一边也在吸收包豪斯这个现代主义超级培养皿提供的养料,不仅完成了他第二本理论著作《点、线、面》,也拉开了他创作的新帷幕。
点、直线、三角形、圆,这些几何图形都成为了他笔下的音符。冲突激烈、末世洪流的场景不复存在,转而呈现的是略显不安与萧瑟的画面,不过更多的是轻松与祥和。康定斯基一直在探索音乐与绘画的联觉通感,每一条线,每一个角以及每一种颜色,他都试图给出明确的分析坐标,建立实证的音符,以此谱写充满直觉的乐曲。如果说《白色之上Ⅱ》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那《黑色圆形中》就是一首曼妙悠扬的协奏曲,《构成Ⅷ》则是舒缓恬静的交响曲。这些他自称为“冷静时期”的代表作品,都充满了视觉愉悦感。圆形是他画面中越来越重要的主角,也是他对复杂事物高度高度凝练的表达。剑拔弩张与安定和谐由此得到了一种略带幽默的调和。
康定斯基《灰色之中》129×176cm 布面油画 1919,1981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公有领域,照片©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灰色之中》129×176cm 布面油画 1919,1981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公有领域,照片©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白色之上II》105×98cm 布面油画 1923,1976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
康定斯基《白色之上II》105×98cm 布面油画 1923,1976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
康定斯基《构成Ⅷ》140×201cm 布面油画 1923
康定斯基《构成Ⅷ》140×201cm 布面油画 1923
康定斯基1922年为柏林”无评委艺术展“设计的虚拟门庭重建,1977年由让 · 维达尔在妮娜 · 康定斯基1976年捐赠的水粉设计稿基础上的重现,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1922年为柏林”无评委艺术展“设计的虚拟门庭重建,1977年由让 · 维达尔在妮娜 · 康定斯基1976年捐赠的水粉设计稿基础上的重现,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近十年的包豪斯学院执教生涯,让康定斯基的创作和理论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进入晚年的他,在巴黎定居了下来,与让·阿尔普(Jean Arp,1887-1966)、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等艺术家也建立了友谊,并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了很多灵感。他在物质条件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依旧思维活跃,充满创作欲。画面中抽象的几何形逐渐被各种圆柔的有机形所取代。海洋神秘生物、宇宙多样物体,在他幻想的世界中自由起舞。他的精神也越发豁达,绘画也越发自在天成,他不再需要巨大的画面就能达到他所需要的崇高和不朽。
康定斯基《黄-红-蓝》127×200cm 布面油画 1925
康定斯基《黄-红-蓝》127×200cm 布面油画 1925
康定斯基《几个圆圈》140.3×140.7cm 布面油画 1926
康定斯基《几个圆圈》140.3×140.7cm 布面油画 1926
康定斯基《构成IX》113.5×195cm 布面油画 1936,1939年由国家购藏,署名,1939年,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构成IX》113.5×195cm 布面油画 1936,1939年由国家购藏,署名,1939年,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天蓝色》100×73cm 布面油画 1940
康定斯基《天蓝色》100×73cm 布面油画 1940
康定斯基《无题》25.9×49.1cm 中国水彩画与纸上油墨 1944
康定斯基《无题》25.9×49.1cm 中国水彩画与纸上油墨 1944
在历史的洪流中,康定斯基坚定地把自己当作一个抽象艺术的碇子,锚定在了现代艺术的深海中。他无意对具象艺术宣战,也无意开宗立派,只是遵循自己内心对艺术的所有认知与想象。“艺术的发展,不是由推翻旧真理,并称之为谬误的新发现构成的(这种情况在科学上显而易见)。艺术的发展,犹如闪电之光、爆炸之光,由瞬间突发的光明构成,在空中突然爆发,像烟花一般,向四周撒上‘一束’不同颜色的星星。” 
康定斯基就是那样一颗闪亮的星,给深邃的夜空,增添了一份璀璨。
参考书目:
[俄]康定斯基 著 李正子 译《康定斯基艺术全集》,金城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1版。
[德]哈乔·杜汐汀 著 李璠 刘希言 译《康定斯基》,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
[德]W·沃林格 著 王才勇 译《抽象与移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