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丹妮 娱乐先锋跨界当代艺术 一次未知的实验
龙丹妮,天娱传媒老大,娱乐先锋,她语速超快,总在义无反顾地做着别人从未做过、又在她看来特好玩的事。造星之外,她更是青年文化的敏锐感知者。公众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电视、网络中的娱乐板块。近两年来,她开始以一种跨界的姿态涉足当代艺术领域,“明天的派对”在大众与精英、偶像艺人与当代艺术家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或许,我们对于偶像的认知也会因此有所更新。她说,这种对话模式的开启,不在乎结果,更像是一次未知的实验。

天娱传媒总裁龙丹妮
在背道而驰中构建对话
“明天的派对”是在天娱十周年时开始做的一项艺术活动,至今已举办两届,其初衷在于构建一种娱乐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话,对天娱、公众提出有益的思考。龙丹妮将它视作天娱的行为艺术,“远比十周年之际举办一场明星演唱会要有趣”,这种行为艺术让天娱思考青年文化认知与触觉的适合角度,增强天娱的敏感性以及观看世界的角度。装置、影像艺术家对世界观的表达方式及技术手段,在天娱的主流作品中是否有可能加以实现,这也是值得期待的。
事实上,龙丹妮关注当代艺术多年,吸引她的是作品背后的艺术家,尤其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角度。艺人与当代艺术家合作的项目在大多数人看来是跨界、甚至不兼容的。本质上,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背道而驰,龙丹妮认为这种跨界融合在未来也不可能成为潮流或普遍现象,而二者共有的生存语境却不可被简单割裂。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个体都应该有意识地让彼此认知、对话,她说这是天娱在这个时代要做的文化。

2014年“明天的派对”现场

2014年“明天的派对”现场,该作品与“展览”有关

2014年“明天的派对”现场,曾轶可在撒双飞币

2014年“明天的派对”现场
仅提示一条思考路径
“明天的派对”气质是轻松的,它的受众指向年轻人一代,展览场地也由去年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转到了今年的三里屯橙色大厅。两届活动做下来,艺术家、媒体、艺人由不理解和SAY NO转为今年大范围的支持声音。自去年项目结束后天娱即开启2015年项目长达一年的筹备,去与艺术家和艺人约八组为展览量身创作的作品,不会像常规展览一样选择艺术家已有的作品简单摆放,而是在全面搜寻、探讨对话的过程中完成创作。龙丹妮与艺人做大量沟通,包括艺人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与艺人面对面接触后是否有某种共同点、产生兴奋点、擦出火花。“创作过程艰难,或许这正是我们创作的一种方式”,龙丹妮坦言。
对于“明天的派对”,天娱只提出命题或一条思考路径,对创作不会多加干涉。在天娱提供的相对宽松的环境、预算成本下,艺人与艺术家只需要大胆创作。有磨难、不认知、去磨合,作品重在呈现他们的对话结果与状态。
在本届,作品更纯粹化,像上届一样以装置和影像为主体,但龙丹妮表示不能保证下一届依然是这种格局。本届主打“未来”牌,更大的提升空间在于艺术家选择的标准方面。去年派对中的艺术家全部为中国艺术家,龙丹妮笑称天娱在当代艺术领域是门外汉,当时的所谓标准是参考主流媒体、重要艺术杂志在关注和推进的80后艺术家群体。在今年,选择的艺术家未必是主流媒体所认知或理解的,事实上天娱在做的更多是先锋文化的派对展览,不完全属于纯艺术范畴。天娱并未去预设出完整评判系统,因为有系统就会形成固定标准,这些艺术家是天娱是视野范围内所及的。

2015年”明天的派对”,李宇春的作品是她的新歌《混蛋,我想你》

2015年”明天的派对”现场,林科作品《+》

2015年“明天的派对”现场,刘泳岐、欧豪、王新一合作作品 《OHO》
做“反动派”
大众对偶像的理解一直都在变化。龙丹妮认为,在今天,人们追捧偶像的因素尚存,但他们离公众又很近,偶像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尤其在当下沟通方式变得快速、便捷,偶像作为文化符号也不再新鲜,更新度加快,粉丝对偶像的追随度也没以前忠诚,这是偶像符号本身带来的裂变。天娱看到了偶像的发展和理想,如何将它以具体的方式完善以面对当下的偶像市场,这需要过程。天娱借着“明天的派对”在作出思考,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偶像制造和偶像包装层面上来。
龙丹妮称天娱是青年文化公司,要做青年文化的敏感者。在她看来,青年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创新、颠覆以及“反动派”,一定是“反动派”,这里的“反动派”并不具有贬义,它是一种当代精神,天娱必须身先士卒地去做出实验性创举。
在未来,天娱并不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做出某种价值判断,它开启的这种对话模式与方法,对流行文化、当代艺术是否有借鉴和启发,这种对话的态势与可能性是龙丹妮最感兴趣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去做,结果未知,目前也没有对判定标准作出界定,唯一的标准就是去做,做完之后再说”,龙丹妮干练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