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作者:吕晓晨 2016年9月9日 专题话题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这十个展览的作用、意义都不相同。不同类型的展览有不同的功能划分,很难讲哪个好哪个第一,当然展览的质量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对展览的重要性、意义的分析才是最重要的,而不要停留在关注表面Top排名这件事上。”
——吕澎
左起:吕澎(批评家、策展人)、李苏桥(收藏家、资深市场专家)、朱朱(独立策展人)、曾琼(策展人、iSGO画廊负责人)、王从卉(独立艺术评论人&收藏顾问)、林正(收藏家、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负责人)、尹朝阳(艺术家)、张晓刚(艺术家)
左起:吕澎(批评家、策展人)、李苏桥(收藏家、资深市场专家)、朱朱(独立策展人)、曾琼(策展人、iSGO画廊负责人)、王从卉(独立艺术评论人&收藏顾问)、林正(收藏家、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负责人)、尹朝阳(艺术家)、张晓刚(艺术家)
最恢弘:贾科梅蒂回顾展(3.22—7.31)
余德耀美术馆    
贾科梅蒂的作品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雕塑”,斑驳的青铜被注入生命,也镌刻着孤独者的背影。
此次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了贾科梅蒂基金会所藏250件左右作品,是贾科梅蒂在中国的首次大展,也是贾科梅蒂逝世50周年纪念全球最大规模回顾展。除了那些标志性的消瘦、长腿的直立人,更有油画、手稿、影像纪录片。“我穷极一生,都在尝试塑造一个真正像样的头像。”在恢弘的展览现场,你真的可以触摸到这位遗世独立的艺术家,他的才华与孤独。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尹朝阳:上半年所见国内最好的回顾展。质量上乘,凭此展余德耀美术馆即可以留一大笔。
贾科梅蒂本身的水准即很高。印象深刻的倒不是那些已经稍显流行的大件半身全身像,反而是他信手画的那些素描头像和石膏小头像。和青铜不同,石膏的脆弱和坚硬的特性被很好地使用了,用铅笔把纸划伤也是一例。大师的过人之处在于使平凡的东西释放魔力,帮你打开一种可能性。这也是贾有持续影响力的原因吧。
布展印象深刻,余馆的场地没有完全使用,这对于好大喜功的中国人是个意外。姑且不问效果如何,关键是对于空间和尺度的合理把握本来也同样是策展人的基本功课,那没有用完的半个大厅会让人想很多!
朱朱:贾科梅蒂:重量级。让我们得以置身西方现代主义的光辉岁月。
 
最罕见:劳森伯格在中国(6.12—8.21)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30年前,劳森伯格来到中国,给正在起步的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冲击;30年后的今天,劳森伯格的作品再次回到中国展出。他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Hi艺术》也曾在微信上推出话题“劳森博格给中国艺术留下什么遗产?”并邀请了栗宪庭、隋建国、王音、张晓刚、叶永青、朱青生、宋冬、费大为、徐累、王兴伟、王鲁炎、马可鲁这十二位活跃于艺术圈的学者、策展人、艺术家对此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展览中,长达305米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是2000年以来该作品的首次展出,劳森博格三十年前访问中国的老照片、文献资料也同样得以呈现。正如栗宪庭所说:“在经历了70多年写实主义审美教育之后,劳森柏格的个展确实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一次不小的地震。”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尹朝阳:一直不太喜欢劳森博格的作品,觉得他是个过渡性的人物。尤馆的回顾展印证这个看法。但他的雄心还是让人动容。他对现成品的使用一样还是可以给做此类风格的艺术家以提示。那就是自然、朴素和随心所欲。我看到的是在那个年代特有的一种气质。毕竟30年过去,那些作品已经有种痕迹,可以使这些东西显得不那么廉价,但这又好像有些违反他的初衷。
应该承认的是,劳森博格是典型的美国式艺术家。没有太多包袱地去实现自己想法很重要,虽然,那些想法有时候本身就无意义。
林正:“劳森伯格在中国”是一个难得的展览。这批作品的取得,对任何美术馆来说都非常不容易,作品的规模及布展也具有较高难度。劳森伯格30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让很多艺术家惊艳,因为这种形式的创作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30年后重新让中国的观众及艺术家看到他这么大型的作品,除了艺术家的名气外,更多可能只是对他的情怀。因为他的创作不以绘画性为主,对劳森伯格地位不了解的观众,可能觉得他的方式不再特别。毕竟经过了30年,艺术的全球化及创作方式的不断推进让大家对艺术的了解也更为前卫,所以不管作品在当时有多么前卫,现在的观众永远都会以当代的眼光来检视它们。
王从卉:这是一场怀旧风的前卫展览,劳森伯格作为为数不多和中国有渊源的当代艺术家,以大型的作品重返30后的中国时,看起来依旧那样先锋。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没有海量的文献性的阐释,我们依旧很难真正理解劳森伯格的作品,距离中国收藏家收藏劳森博格的作品也依旧长路漫漫。
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杰出的展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在当代艺术中,开脑洞的大师和无数模仿者之间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朱朱:现在再看劳森博格,已非八十年代式的震撼与崇拜,他已经可以被视为一部关于风格、技术和观念的巨型词汇表,或者,让你触摸到一个创作者可能的激情和体积感。

最魔幻: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无相万象(3.20—6.19)
龙美术馆(西岸馆)     
 
虽然也曾听到关于“埃利亚松此次展览并未发挥出其在国外其他展览的水准”等诸如此类的说法,但的确为国内观众与国际艺术大师拉近了距离。这是埃利亚松在中国首次美术馆级别的展览,之前他来沪考察多次,利用龙美术馆建筑的连续性,在作品的选择和陈列上精心呼应了龙美术馆独特的展厅空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为展览“量身打造”的大型场域特定装置《开放的金字塔》。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朱朱:他的作品在精神的纯粹度上并不那么有说服力,但关于展览现场与空间的控制力,埃利亚松给我们上了一课。
周艟:这是个让人惊讶的展览,龙美术馆因为其庞大的空间体量,是个让人难以驾驭的空间,但埃利亚松在这个空间中有着十足的驾驭力。并且他在龙馆空间中带来的每件作品都是令人赞叹惊讶的个体,我在展览现场没少听到来自观众们一片“Wow”的声音。纵观近期的展览,虽然密集又甚至有点气氛狂热,但已经很少有让人能保持如此惊叹感和新鲜感的展览了,因而不得不佩服埃利亚松的巨大创造力,只有他一人在诸多的展览中脱颖而出。
 
最豪华: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3.28—6.26)
乌镇     
 
随着近年来乌镇国际艺术节、木心美术馆、国际互联网大会,再到今天的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历史旅游城市正逐渐向外界展示其在文化艺术版图领域的野心。
40位/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名单,无论出现在哪个展览中都是重量级的。但没有任何当代艺术土壤为基础的乌镇,真的做好准备与当代艺术无缝对接了吗?这场“空降”而来的展览,究竟能为乌镇带来多大的持久关注度?高调过后,同样引人深思。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吕澎:这个展览满足了大家的基本需求:“大牌”、好的作品、充分的展示空间和场地、好的开幕式、接待服务……仅仅从规范角度来看,乌镇这个展览开给古镇开了个好头。
曾琼:在国内看到的第一个具有真正国际意义的展览,真正呈现了国际当代艺术的概念。展览整体策划非常用心,既难得地邀请了众多国际性明星艺术家参展,又在作品选择上颇用心思,参展作品的类别,代表了国际前沿当代艺术的思考方向和创作手段,同时还具有强烈的互动和观赏性,能吸引普通观众,符合乌镇的特性。
 
最雄心:新资本论:黄予收藏展(5.22—6.12)
成都当代美术馆     
 
正如黄予在采访中所说:“80后年轻藏家的力量已经逐渐在艺术界站稳脚跟,他们动用各自的力量,在艺术界施展着自己的抱负。”2007年黄予正式踏入当代艺术收藏领域,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其藏品被艺术界评为“收藏的黄金名单”。当外界纷纷猜测黄予是否要在家乡成都建立美术馆时,黄予则回应道:“今后如果有机会,还是很向往的。”
随着成都双年展的离场,这个当代艺术第三城近两年遭受了许多猜测和诟病,“新资本论”无疑给成都注入了一股“鸡血”。展览及收藏家峰会更有“收藏界BigBang”(黄予、林瀚、陆寻、赵屹松、周艟、周大为)的集体亮相。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最系统: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2.23—4.5)
ArtisTree     
 
乌利·希克,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见证者、旁观者,拥有40余年博物馆式的收藏系统。希克曾说过:“在九十年代早期,我已经发现不论在中国还是海外,也不论是以个人或机构名义,都没有人系统化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这对于一个泱泱文化大国,以及后来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时期来说实为稀奇。因此,我改变了自己的收藏模式,开始仿效收藏机构有系统地记录由始至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以时为经、以创作媒介为纬,而不是根据我作为私人收藏家的个人品味。我决心建立一个在中国及海外都缺失了的‘档案’,以记录中国的当代艺术。”
希克无疑是位有前瞻性的藏家,此次在M+展出的、与香港巴塞尔同期进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希克藏品展”,也是吸引人们三月去香港的另一个理由。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张晓刚:这个展览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成就的,当时身在其中不知觉,20年后才感受到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时代,也是近百年中国艺术从现代转型至当代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展览从西方人的选择角度呈现了那个时代,和中国的研究视角有交叉、有互补,也有分岐,但最后会看到一个大致相同的方向。
王从卉:整个2016的上半年谈希克谈的似乎太多了。如果没有张颂仁在佳士得春拍时的专场;希克几乎霸占了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收藏家的头把交椅的江湖地位。
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收藏线索上,希克都以大而全的编年史状态展开,迫使人们以教科书的心态来看待他的收藏。
整体来看,这依旧是一件好事。 1. 对于将整体移交M+( 如果最后真的顺利的话)美术馆,这将是一个全景式的收藏,省时省力;2. 将不太可能出现另一个如此完整但没有个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任何一位新的藏家,要建立话语权,必须要抛开希克思维,独辟蹊径了。
 
最意识流:安东尼·葛姆雷:屯蒙(3.19—8.20)
常青画廊     
 
“屯蒙”出自《易经》“屯”“蒙”二卦,安东尼·葛姆雷将展览现场创造为一个无形无质的元素空间,就如同一洼生命的化育之地,在数个月的展览时间里,空间将会顺应自然的法则,接受其他生命形式的介入,灰尘、柳絮,或是其他任何在自然力作用下而进入其中的生命体。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改变整个空间里的生命形态。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总是和人类的生存场所密不可分。无论是红土、海水、钢铁,他都游刃有余——为观众奉上了一次绝妙的混沌世界里的生命体验。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朱朱:好展览,好到你从隔壁唐人空间的后院看到他孤单单的某一件作品时,忍不住还想再去看一遍。
 
最超现实:塔提亚娜·图薇:不在场者的光亮、劳拉·普罗沃斯特:尽其所有(5.28—8.28)
红砖美术馆     
 
一位是“特纳奖”得主(劳拉·普罗沃斯特),一位是“杜尚奖”得主(塔提亚娜·图薇),都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也是“中法文化之春”活动的重要展览。劳拉用影像的语言,在展览现场营造了一种在真实和虚构中穿梭的感觉。她运用了一套真假莫辨的叙事系统,时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时而又与现实相交叠。普罗沃斯特将自己的家族故事穿插于艺术典故之中,建立起对于艺术史充满想象力而又相当私人化的视角;图薇的《指向无穷的750个点》彰显了她绝妙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也营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展览现场。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朱朱:我喜欢她们在运用媒介传达自身思维方式时展现的清晰度。相比而言,塔提亚娜·图薇的语调更冷,更抽象。
 
最吸睛:陈飞:来日方长(3.12—4.30)
麦勒画廊     
 
早在开幕前,该展览就在朋友圈频频刷屏,这充分说明了大家对陈飞的期待。展览开幕式上,更是有歌唱家蔡国庆、资深藏家唐炬、资深市场专家李苏桥、专程从上海赶到的华氏画廊负责人华雨舟等极少出现在开幕现场的圈内“大拿”们都纷纷到场,无不印证了此次展览的重要程度。
陈飞已经五年没有以个展的方式在北京进行亮相了,他身上曾背负的“卡通一代”、“单件作品最早冲进500万元大关的80后艺术家”等标签已被大浪淘沙式的市场消费地差不多了。现在的陈飞已经不去在意外界给他的符号化称谓了,荷尔蒙也不是他在画面中唯一的主宰元素了。当年的那个“坏小子”成长了,如同他在展览中的一张作品上所写下的“再见”,裹挟着那些旧日和每一个人的年少轻狂,终究是再也不见。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王从卉:陈飞曾是一飞冲天的80后艺术家,如果没有2016这个新作展览,我会继续质疑这个年轻艺术家的才情和突破自己的能量,当然也会质疑曾经百万以上市场价格的可持续性。在这个展览中,陈飞显示出对自己的肯定和否定,他的新作继承了一贯的绣花般不厌其烦的细节,但放弃了原本绿色仙踪式的诡异的浪漫气质,将关注的目光重投在现实的社会人身上,但是更加大胆的使用了超现实的写实方法,工厂、警察、女工……具有很强的联想性和故事感,读陈飞的新画好像在看每天的社会新闻闹剧,极其自我的部分开始不自觉地收敛,注意力走向我们所处的当下,这是一个新锐艺术家开始长大的标志吧。
李苏桥:以前再熟悉不过的80后坏小子的浪漫抒情不见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在严谨的构图和细腻如女性的笔触里,我读懂的只有那些他躲躲闪闪讲述的故事,这些像电影镜头一样考究的静态画面栩栩如生地让道听途说知道一些故事内容的我随看他一起进入了他的情绪,赞美、暴戻、调侃、悲情、自残、天真.......这些与今天趋一的时代那么不合时宜的情绪在眼前晃来晃去,让我想起了很多在这个城市里相熟的年轻人(也包括以前的我们)他/她们寻常的日子,对着天空撸串说再见是因为我们都无法回去。回去并不一定是最美好的,想回去是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去。
 
最怀旧: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6.26—10.30)
OCAT北京     
 
90年代距离今天并不算太遥远,但当它以文献的角度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似乎又显得很陌生。策展人巫鸿表示:“对90年代历史的回望并不是总结,不是定论,而是刚刚开始。”
《Hi艺术》也在展览开幕后邀请了冯博一、王功新、张晓刚、宋冬、尹秀珍、展望、庄辉、徐震、王鲁炎、吴洪亮十位策展人、艺术家,以《与“90年代”前卫艺术展览史有关的十段回忆》为话题,追溯了20年前那些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展览瞬间。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2016年中盘点 十个值得再看一遍的展览
朱朱:重访历史总是重要的,“关于展览的展览”提供了重访的一种视角与可能性。展览上播放的视频冷静而强烈地记录了一段地下时光。
张晓刚:回头看,才会知道中国当代文化的创作高峰期居然集中在九十年代。艺术、文学、音乐、电影、戏剧、哲学等等无一不是。可惜此展历史文献资料仍然严重不足。黄专曾问:“当代何以成史?”巫鸿今天感叹:“还未成史,资料却已大量遗失!”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不要以为历史会放在那等着你。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