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笛笛 一年只画8张画的细节控,比工笔还工笔

作者:吕晓晨摄影:董林 2019年4月3日 专题人物
那一天的阳光正好,再加上作品已经都运往香港准备此次个展,吴笛笛的工作室显得格外闲适与宽敞,甚至干净得不像艺术家工作室。只剩书架上被翻旧的中外美术史,以及一些铅笔小稿,默默提醒我们这是一个艺术劳动者的证明。偶尔窗外风声习习,竹影婆娑。有几个瞬间,我总觉得在吴笛笛的画里曾经出现过。
艺术家吴笛笛(摄影:董林)
艺术家吴笛笛(摄影:董林)
在慢时空里磨细活
 
当我们到达吴笛笛家中的时候,院子里两个工人正在锯掉一棵死掉的山楂树——这棵树已经有70多岁,当初是吴笛笛和丈夫专门以“造型最接近古树”的标准挑选回来的。时间给这个小院带来岁岁的草木枯荣,也馈赠给这里感受分明的春夏秋冬。
 
院墙似乎有种魔力,把屋内和屋外分成两个时空。在那个下午,我们从阳光和煦聊到天光渐暗,但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在我身边溜走。也是那个午后,我仿佛知道了为什么吴笛笛的笔下,总是有一种不受时光打扰的幽静和淡然。
 
虽然笔耕不辍,但吴笛笛绝不算是个“高产”的艺术家。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无数张手稿,直到自己觉得“可以了”,才会搬到画布上来。然后再用丙烯打四五十遍底子,营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才开始用油画颜料一笔笔勾勒。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需要极长的创作周期,她的油画颜料也因此消耗得极慢。有一次,吴笛笛时隔了很长时间后去买油彩,画材店老板竟然问她:“原来你还在画画呢!你都好几年没来过了!”
 
2018年,吴笛笛完成了8件作品;相比于以往的每年5张,她笑言自己这一年“已经很高产了”。
吴笛笛 一年只画8张画的细节控,比工笔还工笔
吴笛笛工作室(摄影 :董林)
吴笛笛工作室(摄影 :董林)
如藤坚韧,如竹不息
 
吴笛笛父母有一位朋友在四川美术学院任职,为了吴笛笛考附中,这位长辈把自己在川美的教师宿舍让给她住并在那画画,因此一直以来吴笛笛的画都能得到川美多位艺术家指导。再加上成绩好,她得到了一个保送进川美的机会。但思来想去,她放弃保送,想要备考央美油画系。
 
当时吴笛笛有一位绘画功底非常优秀的附中师兄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就读,而没进油画系,这不免让她对考油画系多了几分忐忑,这位师兄就是韦嘉。而且那一届央美的油画系学生,几乎都是“血统纯正”从央美附中升上来的。最终,吴笛笛报考进入了央美的设计系。
 
在大一、大二的学习中,品学兼优的吴笛笛深得老师谭平的赏识。但是到了大三的时候,一些需要画图的课程让吴笛笛开始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几次与甲方的合作也让她充满了失望。于是进入油画系的念头又从她心底觉醒,虽然直到本科毕业,转系也都没能成为现实。但是这个看似单薄的姑娘,却从骨子里爆发着能量和坚韧,最终成功考研来到了油画系,2004年她的毕业创作《十二生肖》,还获得了毕业创作奖。
 
或许,吴笛笛笔下的藤蔓就是她本人最好的写照。这种外形看似纤弱的植物,实际上可以生长在悬崖峭壁或是更加恶劣的环境中。不卑不亢,经历日晒雨淋。
《不至于空无No.10》 420×210cm 布面油画 2019
《不至于空无No.10》 420×210cm 布面油画 2019
《时间的落差NO.3》 240×120cm 布面油画 2017
《时间的落差NO.3》 240×120cm 布面油画 2017
判断何时“停下来”,也是一种能力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其实你的作品乍一看很像工笔,你有尝试过以工笔的形式来表达吗?
吴笛笛(以下简写为吴):我上附中时有工笔课,我还特别喜欢上。但在当时的理解范畴里,还是认为工笔很容易陷入传统的语境里,所以没有选择学国画。
虽然我的每件作品要打四五十遍丙烯底子,让它呈现一种类似宣纸或汝瓷的质感,因为我觉得这两者是中国抽象审美“质”的所在。但我画的底子又完全不同于这两者,这从物性上就决定了它是我主动要求之后人为达到的,呈现的是个人意识。看似每一遍打底都是可控的,但经过这么多遍之后,画面已经变成自我生长的状态了。当然你要有什么时候叫停的判断,其实每一层的变化非常微妙,特别是到后来越来越“不可感知”。这让人在极致上“过分”要求自己,不断调高自己的敏锐度。从这一点上,还是和工笔有相似之处的。
Hi:为什么一定要做到这么极致?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
吴:最开始不是。我以往的作品是直接画法,几乎不存在层的问题。这源于我和建筑师陶磊合作了一件装置《几何山水》,我在上面覆盖的宣纸上画了些小草,当时就强烈地感觉到它们虽然细小,但作为生命个体在这似乎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于是我想纯化这种感受,画了“没有杂草”系列,一开始还是油画底,特别实,而我希望有一个“空而不空”的空间,作为这些小草存在的场域,于是就有了对“空”的不断尝试。
 
《被显露的石头》 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9
《被显露的石头》 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9
Hi:这次在香港的个展中,有一件综合材料的作品,听说也是做了一年多。
吴:我一方面是想探讨人的无意识,以往的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而我觉得人的无意识往往是被忽略的。但它可能比你认为的真实更加真实。另外,在这次综合材料作品的建构上,我用了多层次、多线索的叙述,我觉得线性时间的叙事往往作为一种排它性的虚构方式,而事实是具有“同时性”和“错时性”的。我们认为的事实和事实所带来的瞬间神经末梢的感受,都镶嵌在这种结构当中。
 
Hi:这会成为你之后创作的新方向吗?
吴:艺术是一个潜在开放的概念,它具有冒险的性质。这应该是我希望探索的其中一个方向。
《我全部梦境的第一个梦NO.1》 120×60cm 综合材料 2019
《我全部梦境的第一个梦NO.1》 120×60cm 综合材料 2019
每种经历都要去接受,它们会使你更强大
 
Hi:近些年你的作品多是围绕石头、竹子、苔藓等微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据悉是做母亲之后创作点的转变?
吴:从小我就是个有使命感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应该面对这个世界的。所以以前画画都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一些比较大的系列。有了孩子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你会特别清晰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神秘,感受到一个生命离你如此之近,感受被依赖的爱,感受到无数的问题砸向你却无处可逃。
 
Hi:现在画竹子、石头,还需要对着屋外参考吗?还是已经做到了郑板桥“胸有成竹”的境界了?
吴:我会经常去“参考”的,我喜欢找理由去接近它们,呼吸竹子旁的空气。我特别相信郑板桥那种“胸中有竹”的状态,我喜欢他“有”了之后的表达,但我不喜欢他的画。其实我每幅画的稿子经常是几十张,每一个形都是在不断否定中建立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我看来一点也不夸张。
所以有些艺术家朋友会问我“稿子都抒发成这样了,再放到画布上之后还有激情吗?”恰好相反,对我而言正因为是把前面该斟酌的、推敲的都做了,在大画上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比如我见过齐白石画“猴子抱桃”的稿子,就有大量的修改。一旦定稿之后,他会画很多,几乎每张作品都用这个程式,但每一张你都觉得是都有灵魂的。所以画稿子的时候是痛苦和纠结的,而真正画画的过程是幸福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Hi:你笔下的竹子多数都呈几何形,甚至还是折断的状态,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吴:用几何形呈现是想强调人为的干预性。竹子完全脱离了平常的生长环境,艺术家的表意就会更加直接。“折断”其实都没“真断”,最初是因为我有段时间特别痛苦,但痛苦都是内向的,所以又不得不自愈。画竹子的过程也是当时自愈的过程。其实伤痛是每一个生命体都会经历的,而生命里的痛事实上会让你变得更强大。所以我们应该坦然去面对自己的伤痛,它是“完整”的一部分。
《不至于空无 No.9》 420×210cm布面油画 2019
《不至于空无 No.9》 420×210cm布面油画 2019
Hi:很多作品的名字都很有意思,比如《不至于空无》,你是想表达什么?
吴:《不至于空无》这件作品画的是藤,当时我去云南参加一个品牌关于女性的纪录片拍摄,拍完之后大部队都撤了,我就一个人去爬山,突然被一个场景震撼了:我看到很多藤蔓立在空气中,任风呼啸穿梭。自古以来藤蔓都带有女性的隐喻,是纤弱的、需要攀附的,所以古代女性所为个体的历史几乎的空白的、空无的。但是那天我看到的藤蔓却是独立的,作为主体存在。
 
Hi:虽然你的大多数作品都尺幅很大,但是画面主题只有一小部分,大多数背景都是留白。
吴:“留白”是我想给主体非常独立的世界,能够让它在讲述的时候不受任何干扰。去除一切杂质,让画面能进行自我表达。
 
Hi:从题材到表现形式,你的作品都有一种“东方的”“传统的”感觉在里面,你是如何认为的?
吴:在东方语境里,天、地、人是合一的,物和人之间有相互参考,人在物上有所投射,这是和西方完全不一样的哲学观。比如说东方的建筑讲究半户外空间,亭子并没有实用价值,但是人坐在里面跟天地,跟自然其实是在一起的。不管是建筑、绘画,人和天地自然都能产生交互关系。
《完美的系统》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19
《完美的系统》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19
强大的自我意识都源于热情
 
Hi:一直以来你都是个特别有主意的人,这种“强大的自我意识”对你来说是受益更多,还是困难更多?
吴:当时肯定是困难多,那会儿我听的最多一个词就是“好高骛远”。但是现在想起来,受益都是后来的。
 
Hi:你现在还在中央戏剧学院教书,教师这份工作对你的性格又有哪些磨炼?
吴: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让自己安定下来了有时间做创作,后来我发现当老师对我来说特别受益。我需要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求证很多东西,以前我完全不是这样的性格,面对一件作品时可能更多从感性去思考;但是现在看到一件作品,我会思考这是什么时期的,它受到之前哪些流派的影响,后来又启发了哪些类型艺术的发展,知识构结被系统化。
 
Hi:你对学生们有哪些基本要求?
吴:一定要爱艺术,这是最基本的。真正喜欢艺术的学生会就经常追着我问问题,还让我推荐他们一些书目。我特别受不了又不爱艺术又要学艺术的。记得之前我教过一个学生,画油画的时候他竟然睡着了!当时我挺无奈的,也挺难受的。但是后来我想了下,如果让我去学经济我可能也会在课堂上睡着。所以要学好一门课或者是画好一幅画,热情是最重要的,有热情才会有火苗,作为老师才能添薪加柴。
​《向内凹101度》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19
《向内凹101度》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19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